本報記者 茹陽陽 吳可仲 北京報道
曾經的垃圾焚燒發電引領者——浙能錦江環境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能錦江環境”,BWM.SG),僅在2020年一年間,其關聯公司因環境問題被各地環保部門處罰就至少達9次之多。
這些環境違法行為包括“虛假標記”“違法傾倒固廢”“未保證自動監測設備正常運行”等,涉及旗下位于天津、唐山、鄭州、蕪湖和唐山的5家垃圾焚燒企業。
“相關的處罰應該都已經執行完畢,同時我們內部也在進行一些整改。”對于上述環保違法被處罰問題,浙能錦江環境投資者關系處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相關的環保處罰是由其他部門統計,具體情況其并不是太了解。
流化床“起家”
浙能錦江環境官網信息顯示,公司早在1998年就建立了第一家異重循環流化床垃圾焚燒發電廠,是國內首家開發異重循環流化床技術并使之工業化的垃圾焚燒發電運營企業。
之后,浙能錦江環境還參與了《生活垃圾流化床焚燒鍋爐》《生活垃圾流化床焚燒廠工程技術導則》《生活垃圾流化床焚燒廠評價技術導則》等多個與流化床焚燒相關的國家產品標準。
環境產業人士李浩(化名)曾公開表示:“說起環境產業,有兩個領域是最早發育成熟并引領整個行業發展的:一個是水務改革催生的市政污水行業,另一個是垃圾焚燒發電。而光大環境、浙能錦江環境就是垃圾焚燒發電的杰出代表。其中,浙能錦江環境在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布局早于光大環境,而且是以自主知識產權的流化床技術為核心競爭力的企業。”
李浩提到,國內第一個正兒八經的流化床用于垃圾焚燒的項目,于1998年在浙江建成,這個投資方便是浙能錦江環境。浙能錦江環境和浙江大學一起合作,建成了中國第一個流化床焚燒爐。這也是世界首例把流化床用于垃圾處理的項目,因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所以在上世紀90年代這個技術得到了外界非常大的關注。
李浩進一步表示,從垃圾焚燒產業角度來看,浙能錦江環境是一個弄潮兒,在2006~2014年迎來了自己的發展高峰。不過2014年之后,浙能錦江環境的流化床技術受到了一定的擠壓。因為標準提高了,無論是煙氣還是飛灰,各方面要求都提高了。
浙能錦江環境近期披露的2020年年報顯示,截至2020年末,公司在國內擁有22個已投運垃圾焚燒發電廠,垃圾處理能力累計3.8萬噸/日,裝機容量達718MW;11個在建垃圾焚燒發電和資源化處理項目和20個籌建項目。
上述浙能錦江環境投資者關系處人士向記者表示,公司目前投運的22個項目里,使用爐排爐的有四五個,其余都是一些老廠,用的都是原來的流化床技術,其中有些也在進行(技術)改造提升。
李浩補充到:“浙能錦江環境雖然是以流化床起步的公司,但2015年以后,其也開始做爐排爐。根據用戶的需要,浙能錦江環境不再局限于自己擁有的知識產權了。”
因環保問題多次被罰
近些年,環境問題一直是縈繞在垃圾焚燒企業頭上的一片“雨云”。
早在2019年末,為促進垃圾焚燒發電企業練好“內功”,名為“我是環境守法者”首批承諾發布在杭州舉行。國內13家頭部垃圾焚燒發電企業負責人共同發出“我是環境守法者,歡迎任何人員、任何時候對我進行監督”的鄭重承諾。
在活動現場,上任不久的浙能錦江環境董事長韋東良,曾走上發布臺并代表浙能錦江環境承諾,做環境守法者,并歡迎社會監督。
不過,據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及多地地方政府部門官網信息顯示,浙能錦江環境這家昔日的行業引領者,在2020年就因環保問題被多次處罰。
2020年9月14日,浙能錦江環境旗下的天津市晨興力克環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津晨興”),因廢水比對測試結果中氨氮和總磷高標不符合相關要求,且未保證自動監測設備正常運行,被當地環保部門罰款2萬元。
9月30日,天津晨興因在多個時間段內將“啟爐”標記為“烘爐”,存在虛假標記及通過逃避監管的方式排放大氣污染物等環境違法行為,再次被處罰款20萬元。
浙能錦江環境旗下另一家焚燒企業——蕪湖綠洲環保能源有限公司,因其委托企業在固廢運輸過程中丟棄遺撒固廢、隨意傾倒生活污泥等環境違法行為,被舉報后于2020年被當地環保部門行政處罰4次,先后被要求責令整改,并處罰款合計逾9萬元。
此外,浙能錦江環境旗下的高密利朗明德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和鄭州滎錦綠色環保能源有限公司皆因存在焚燒爐工況“虛假標記”,分別被處罰款10萬元和15萬元;唐山嘉盛新能源有限公司因爐渣出料口大門敞開、粉塵無組織排放,被處罰款4萬元。
不過,在浙能錦江環境2020年報中,公司對上述環境違法行為只字未提。同時在年報的“可持續性報告”部分,浙能錦江環境方面稱,公司秉承“讓城市更美麗,讓環境更自然”的企業使命;承諾并踐行可持續發展;旗下所有電廠均主動對外開放,目前共有12家垃圾發電廠被列為國家環保設施公眾開放單位。
對于上述處罰為何未在公司2020年報中有所提及,上述浙能錦江環境投資者關系處人士向記者表示,這些處罰應該都不屬于很重大的處罰,沒有達到披露要求,所以沒有在年報中提及。而且其實每個企業都會或多或少存在類似被處罰的情況,并非僅是我們一家。
技術路線存爭議
其實,近年浙能錦江環境曾幾度受到外界關注。
首先是2016年8月,彼時的“錦江環境”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成功掛牌上市,成為其發展過程中的高光時刻。在當年的年報中,該公司表示,按垃圾處理能力,公司是國內最大的民營垃圾焚燒發電運營商。
此后,在2019年8月,浙江省能源集團有限公司(“浙能集團”)入股,成為錦江環境控股股東。同年,錦江環境更名為浙能錦江環境,成為浙能集團旗下固廢平臺,并進入到國資序列。
對于頻頻發生的環境違法行為是否同浙能集團入主后的運營管理變動有關,浙能錦江環境投資者關系處人士向記者表示:“其實我們在被浙能集團收購后,還是以獨立的形式進行管理的,股東方面更多給予的是財務方面的支持,并沒有過多涉及到具體運營。”
不過,行業人士張力(化名)則向記者表示:“浙能集團入主后,浙能錦江環境一些管運營的人走了。并不是這些人要主動走,有些是被迫離開的。現在應該是浙能集團來的人直接在管,但畢竟浙能集團是搞火電的,對垃圾焚燒這塊不十分熟悉。”
對于浙能錦江環境之前的管理,張力講道:“2012年,我們曾經去錦江在杭州蕭山的項目參觀,那個廠的實際情況特別差。外表看挺好,但一進廠區就太差了,除了主控大廳,其他地方蒼蠅亂飛,個頭很大、像變異了一樣。”
除管理外,對于類似浙能錦江環境出現的環保違規是否同流化床技術路線有關,也一直是業內爭論的問題。
一位行業專家趙成(化名)向記者分析稱:“其實,業內對此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主要是管理問題,只要嚴格管理是可以達標的;一種認為主要是技術路線的問題,是因為流化床的技術路線造成的。”
趙成表示,現在國內主要的流化床焚燒爐企業就是浙能錦江環境。其實從大的趨勢來看,包括浙江省內,很多流化床紛紛拆掉改成爐排爐了。如果不是因為有比較嚴重的問題,是不可能拆掉改成爐排爐的。
對此,張力也講道:“從2010年到2012年前后,支持流化床和支持爐排爐的人吵架吵得特別兇,兩方的人一見面就掐架。那幾年,在一些行業會議上,一方的人在臺上正講自己的觀點,下面另一方的人就不讓臺上的人講了,爭議能達到這種程度。”
此外,張力還表示,僅僅改造提升是不夠的,估計浙能錦江環境有部分項目這兩年會把爐子拆了重建。有些爐子年限到了,問題很多,動不動就停爐。剛開始像北京中科和皖能環保都是學錦江,但項目剛上了幾年,環保就開始嚴了。現在北京中科的七八個項目已經全改了,把爐子原地拆掉、重建;皖能環保也是拆了重建,現在重建的項目已經投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