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7月25日,“第一屆碳中和愿景下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發展戰略論壇”在京舉行。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在碳達峰碳中和承諾背景下,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將具有更高的應用與發展潛力,需要技術、投資、政策、金融、財稅等多方協同發力,共同推動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此次論壇是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專業委員會落實碳中和目標的實際行動,旨在搭建一個交流與協作的平臺,推動CCUS在我國的發展和應用,服務我國應對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政研局一級巡視員葉燕斐、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二級巡視員徐俊出席論壇并致辭。
加快開展全流程CCUS工程示范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金紅光在會上指出,實現碳中和,需要多元化的綠色低碳技術體系,其中CCUS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一直在積極探索CCUS技術,為CCUS未來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面對尚未突破的瓶頸與難題,金紅光院士建議,未來CCUS的發展需要加強頂層設計、戰略研究,需要明確CCUS技術路線圖,需要加強政策體系建設、創新升級商業模式等。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在致辭中指出,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已經明確提出開展碳捕集利用封存重大工程示范,這為我國CCUS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關于推進我國CCUS的發展,李高司長提出了幾點思考:一是在碳中和愿景背景下,要重新思考和評估CCUS的戰略定位;二是要充分認識到CCUS發展的長期性,要充分認識到挑戰和困難;三是要基于CCUS新定位、新目標、新要求的基礎上,“十四五”期間抓緊部署推動,營造有利于CCUS發展的政策環境,推動CCUS相關標準建設,鼓勵開展經濟可行的大規模、全流程CCUS工程示范;四是要推動CCUS領域的國際合作。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政研局一級巡視員葉燕斐、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二級巡視員徐俊等在致辭中指出,CCUS的發展需要一個政策框架,從金融、財政、科技等多方面形成合力,CCUS發展需要金融支持、需要科技支撐。
目前我國CCUS技術要實現大規模的推廣應用,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徐俊指出,CCUS大規模產業化實施取決于技術成熟度、經濟可承受性、自然條件承載力及產業發展結合的可行性,降低成本和能耗是CCUS技術研發與推廣需要解決的關鍵性問題。面向“十四五”,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大CCUS技術研究的投入力度,加快百萬噸級規模CCUS全流程工業示范步伐,構建我國低成本、低能耗、安全可靠的CCUS技術體系和產業集群。
雙碳目標下大力推動CCUS產業化
在主旨發言階段,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陽、中國工程院院士黃震分別作了題為“雙碳目標下CCUS技術與產業化發展”“碳中和愿景下的能源變革”的主旨報告。李陽院士在報告中指出,CCUS是有效減少化石能源燃燒及工業過程碳排放的減碳、負碳技術,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技術支撐,是鋼鐵水泥等難以完全脫碳行業實現凈零排放的必然選擇。面對困難和挑戰,在雙碳目標下我國要發展CCUS產業,通過產業發展,技術推動產業、產業推動技術,形成良性循環。
黃震院士在報告中指出,電力脫碳與零碳化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和重中之重,碳中和社會的能源一定是圍繞零碳電力展開,這就需要大力發展負碳技術,包括CCUS技術、直接空氣碳捕集(DAC)技術、陸地碳匯、海洋碳匯等。雙碳將引發一場綠色革命,將引發數百萬億投資與產業機遇,構建起全新的零碳產業體系。誰在零碳技術創新領域占據領先,誰就是新賽道上的領跑者,誰就有可能引領一下輪產業革命。
在主題報告階段,專家與企業代表圍繞CCUS與零碳能源轉型、CCUS與工業部門脫碳、CO2利用與區域封存潛力、CCUS示范與商業模式等議題進行了分享,特別是結合鋼鐵、水泥、有色金屬等行業的碳排放特點,分析了這些行業的碳排放減排路徑。中國大唐集團科技創新部王鶴鳴主任、國家能源集團科技部徐連兵副主任、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賓暉副總經理、中科院過程所朱廷鈺研究員、北京金隅集團科技創新部張增壽部長、四川大學代忠德教授、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文冬光主任、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魏偉副院長、中科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李小春研究員、吉林油田CCUS與提高采收率開發公司李清安全副總監、中國礦業大學陸詩建教授、新疆敦華石油技術有限公司徐玉兵董事長分別就雙碳目標下企業集團低碳路徑、全國碳市場進展、行業CCUS應用與發展戰略、CCUS關鍵技術與示范等內容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與趨勢分析。
據介紹,大唐集團正在籌建“大唐-綠碳CCUS聯合研究中心”,主要進行CCUS的技術研發與推廣,幫助碳中和、碳達峰戰略規劃的落地,協助集團公司提供支持服務,建立CCUS在電力系統技術標準體系,培養高水平的專業人才。下一步,將積極推動二氧化碳高附加值產業化應用,加強碳捕集與循環利用核心技術攻關,開展前沿系統前瞻性技術儲備,在CCUS技術方面開展全面部署和實踐。
國家能源集團特別重視CCUS技術研發與示范,建成了第一個10萬噸級全流程二氧化碳捕集和地質封存示范項目,已注入30萬噸二氧化碳,并連續監測10年,證實封存安全可靠。2021年6月25日,錦界電廠燃燒后二氧化碳捕集示范工程(15萬噸/年)一次通過168小時滿負荷試運正式投產。目前,正在實施的是泰州電廠二氧化碳燃燒后捕集示范項目,預計是50萬噸/年。他表示,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煤炭仍是國家基礎能源,也叫兜底能源,CCUS將是兜底技術。下一步,能源集團要大力推進CCS/CCUS技術發展。
CCUS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技術之一
在圓桌研討環節,來自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國家能源集團技術經濟研究院、國家能源集團新能源研究院、河鋼集團鋼研總院、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中國碳中和發展集團、天津大學、全球碳捕集與封存研究院、OGCI昆侖氣候產業投資基金的政府、學術界、企業界、金融界代表就CCUS技術和政策信息、產業鏈之間和產業與金融之間的溝通進行了研討,分享了各自的觀點與見解,對于CCUS技術的未來發展表示了極大的信心和期待。
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副處長、研究員張賢在發言中提到,目前科技部正在制定《碳中和技術發展路線圖》,CCUS被認為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技術之一。碳中和背景下不應僅僅把CCUS技術當成“化石能源大規模低碳利用的戰略儲備技術”,應該重新定位為未來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技術組合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具體可以這么理解:CCUS是未來我國化石能源實現凈零排放的唯一技術選擇,電力系統實現靈活性、穩定性的重要技術保障,工業難減排領域實現零排放的可行技術選擇,化工行業實現零排放的主要綠碳能源,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托底技術保障。
據介紹,碳中和愿景下,CCUS工作走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在新的時期,需要有新的格局,新的舉措。接下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專業委員會將開展面向地方和企業的系列能力建設活動,充分發揮連接政府、企業、研究機構的平臺作用,推動我國CCUS發展。
此次論壇由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指導,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專業委員會主辦,全球碳捕集與封存研究院、國家能源集團技術經濟研究院、中國碳中和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綠色發展協同創新中心聯辦,中環碳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支持。
本次論壇匯聚了政產學研各界代表共計300余人。論壇采用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面向社會進行了同步直播,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可持續發展經濟導刊》記者 王秋蓉)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給水排水》”的所有作品,版權歸《中國給水排水》雜志社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給水排水》)”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僅供分享不作商業用途,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原版權所有者不同意轉載,請聯系我們(022-27835520),我們會立即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