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左依次: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副院長李迅,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譚縱波,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發展策劃研究所所長彭劍波博士
“海綿城市”會部分緩解城市雨水排放壓力,但如此強度的降水恐怕沒有哪塊“海綿”能夠承受。
高拯坤/發自北京
一場突如其來的特大暴雨,使鄭州這座超千萬人口城市猶如“孤舟”一般漂泊在中原大地。
洪災之下,外界對于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建設、海綿城市建設等話題討論再次生發。
這場洪災到底給城市發展帶來了哪些經驗與教訓?如何提升突發災害應對能力?如何增強“海綿城市”建設的科學性?為此,中國房地產報記者分別采訪了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副院長李迅,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譚縱波,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發展策劃研究所所長彭劍波博士。
對于外界拋出的鄭州防洪不當的質疑,他們為鄭州發聲并稱:“海綿城市”會部分緩解城市雨水排放壓力,但如此強度的降水恐怕沒有哪塊“海綿”能夠承受。
在他們看來,城市發展規劃先行,建立韌性城市刻不容緩,要盡快補齊短板,要對城市防洪排澇系統有更加全面和清醒的認識,提高城市抗災能力和恢復能力。
他們認為,“城市規劃工作者應該積極地加入到此次城市洪澇災害的成因、教訓及經驗總結工作中,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中國房地產報:鄭州遭遇特大暴雨侵襲,給當地基礎設施和整個城市運行帶來極大挑戰。這場突如其來的天災給城市發展、城市規劃以及城市建設帶來哪些警示與思考?
李迅:當前全球氣候形勢不容樂觀,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我們將面臨更多突發挑戰,包括天氣災害、地質災害等,這是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是全世界的共同問題。這就要求在建設城市時必須建立更加強烈的憂患意識,要意識到災害可能會常伴于日常生活當中,要建立韌性社會和韌性城市,更加關注人民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提高我們的抗災能力和恢復能力。
譚縱波:城市防洪排澇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包括排蓄水系統等硬件,也包括應急預案等軟件,有時甚至還會受到流域防洪排澇政策與措施影響。城市排蓄水系統是這個系統中一道防線,由于成本等原因不可能無限制提高標準,需要流域防洪及應急搶險等綜合措施配套才能充分發揮作用。城市規劃與設計者應該具有系統思維,對城市防洪排澇系統有一個較為全面和清醒認識。
彭劍波:過去這些年中國城鎮化一路高歌猛進,速度很快,但質量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城市基礎設施不均衡、不充分矛盾非常突出。地下空間、城中村都是雨季痛點,需要進一步補齊基礎設施和治理短板。不少城市排水系統還存在系統不完善、“小馬拉大車”、大管接小管等問題。以鄭州這座人口超千萬大城市為例,城市品質提升的路還很漫長,要進一步加強流域治理和排澇管理,特別需要落實好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
中國房地產報:現在,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強調建設海綿城市重要性,鄭州為此投入數百億元資金,試點范圍約在23.6%。如果達到100%能否抗衡這次大暴雨?啟示是什么?
李迅:很多人對海綿城市認知存在誤區,海綿城市與抗洪防澇有聯系,但實則是兩個不同概念。例如有一些地方進行海綿城市建設時,特別重視抗洪防澇體系建設,但抗洪防澇絕不等同于海綿城市建設。海綿城市的要義,是指在下雨初期雨量較小情況下,雨水通過大小海綿體實現自然滲透、自然積蓄、自然凈化。這也意味著,極端氣候下想要通過海綿城市徹底解決洪澇災害是不現實的,但能夠一定程度起到緩解作用。
譚縱波:“海綿城市”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以雨洪綜合管理為目標具有多樣性,解決城市排澇問題只是其中一個目標。另一方面,“海綿城市”在應對不同氣候特征地區時措施與效果也不盡相同,不能一概而論。海綿城市的六字方針是“滲、滯、蓄、凈、用、排”,“排”被列在了最后一位,言下之意就是城市容納不了的雨水才需要排出去。雖然客觀上海綿城市建設會部分緩解城市雨水排放壓力,但面對此次鄭州降雨強度沒有任何所謂的“海綿”可以容納和承受。不僅是城市,就算是自然環境也無法承受,否則就不會有泥石流、山體崩塌這種自然現象了。
中國房地產報:城市韌性,或者說抗洪排澇的能力該如何提升?與經濟發展是否矛盾?
李迅:提升城市韌性與發展經濟不矛盾,因為投資是拉動經濟重要舉措,特別是在當前國內大循環背景下。提高城市韌性是一個很綜合性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因地制宜地提高城市生命線系統(主要指基礎設施,如水、電、交通、通訊)設計標準。需要強調的是,很多城市抗洪防澇設施是按照一二百年一遇洪水的標準建設的,更高標準意味著更高投入,也意味著我們不能無限制的提升。所以提升多少必須要認真調研反復商討。
城市基礎設施標準的提升,能夠有效緩解和降低災害帶來的影響與損失,但想要完全避免是不現實的。這就要求應急系統盡快完善,例如前期的預警、預報、診斷等,以及中后期救災體系、恢復重建等,這些都是城市韌性的體現。
譚縱波:無論是“韌性城市”還是“海綿城市”,無非是使我們生產生活的城市更加安全、更加便捷(意味著更加高效)、更加舒適,這些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因此,稱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切實提高城市的安全性、便捷性和舒適度。同時,城市規劃在權衡防洪排澇標準與建設投資平衡時所面臨的是一個城市的決斷,本質上不是一個技術問題。
就目前顯示的情況而言,解決極端天氣所造成的城市內澇問題,除了時有被詬病的“灰色基礎設施(傳統意義上的市政基礎設施)”外恐怕別無選擇。有消息顯示,此次鄭州周邊地區所遭受的洪澇災害比鄭州市中心區要嚴重的多。這也從側面告訴我們,由“灰色基礎設施”支撐的城市地區恰恰是人類躲避洪澇威脅的最佳場所。或許今后仍將沿用“海綿城市”這種時髦的稱謂,但其核心目標必須調整為城市防洪排澇這一傳統城市防災減災目標。
彭劍波:打造韌性城市能夠有效應對突發自然災害,但必須因地制宜、真抓實干,重視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態的系統化涵養,重視排水系統的自然導向,重視地域性對韌性城市建設的特色需求,制止城市建設對自然排水系統的切斷和阻隔,在基礎設施建設中體現對突發情況的預見性、對城市發展的預見性及適應性。
在全球氣候變暖、突發災害事件頻發背景下,需要進一步提高氣象預警水平,進一步加強氣象研究的國際合作,增強數據的準確性、預報的前瞻性。
同時建立完善的多部門協同機制,包括氣象、應急、交通、市政等,積極發揮新媒體優勢,形成在救災中更廣泛的科學化的社會參與,創新“守望相助”模式,及時處置險情,最大力度降低損失。
中國房地產報:對于災后恢復工作,包括對抗洪排澇工作有什么建議?
李迅:首先是人員安全問題,要嚴防次生災害發生,特別是防疫工作要堅決落實。還要妥善安置,要給老百姓恢復重建的信心。其次是基礎設施要盡快恢復,特別是水、電、交通,只有城市“活”起來城市才能更安定。第三,要盡快重建家園。洪水過后,當地所有設施,包括房屋(地下室)、水電氣等基礎設施、河道等都應該進行全面評估,然后根據實際進行拆留改建,在這個過程中,要吸取經驗教訓,找出城市建設薄弱點進行補短板,例如是否要提升抗洪防澇標準,如何提升抗災和恢復能力等。這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未來城市抗風險體系基礎。
彭劍波:經驗與教訓告訴我們,城市體檢要切忌走形式,要全而透、嚴而實,避免報喜不報憂、避重就輕,早體檢、早治療,切實堅持問題導向,做好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先體檢再更新。再如十分迫切的應急教育,應該全民科普,從娃娃抓起,增強應急意識和科學互助能力,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和犧牲。
中國房地產報:天災無情人有情,有什么話想對鄭州以及河南同胞說?
李迅:我們無法準確預知災難的來臨,但要相信黨和國家,全國人們齊心協力定能渡過難關。同時,我們也要明白,天災的來臨本質是大自然的客觀發展規律,沒有永遠不受災的城市,我們必須要真正地樹立敬畏自然之心,賦予城市更強的生命力,然后與自然和諧共處。
譚縱波:水火無情,人有情。城市規劃工作者應該積極地加入到此次城市洪澇災害的成因、教訓及經驗總結工作中,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以告慰那些逝去的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