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海綿城市”一詞經常出現在報紙電視等媒介中,引發了公眾的廣泛關注。其實在上一期的文章中,我也提到了這個詞匯。它是當下適應生態系統與經濟建設平衡的一種城市建設思路。可以有效解決當下的城市易發生的旱澇問題,調節局部小氣候,營造一個舒適的居住環境。

海綿城市,顧名思義,是把城市設計得像海綿一樣能夠自主調節水資源,更好地適應環境變化和調節局部氣候。用國際通用術語說,是“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下雨時把水蓄起來,需要時再拿出來用。
海綿城市主要由可滲水路面,綠化屋頂,河湖等市內水系,下沉式綠地等要素構成。這些材料可以把對水循環的過程的阻礙降到最低,減輕城市熱島效應。可滲水路面就是鋪設的一種有空隙的瀝青混凝土路面,能夠較快地解決路面積水問題。

傳統的城市建設通常會清一色采取水泥或者瀝青,然后天然的河湖什么的都填平,為了交通的暢通和城市建筑的建設。然而,這也會讓城市的生態系統變得脆弱,自然生態失去應有的平衡。海綿城市會采用透水材料鋪設路面,用利于排水的屋頂和完善的地下排水管道和蓄水系統。不同于傳統的綠地,下沉式綠地將相對路面處于比較低的位置,可能總體觀感不如凸起來的綠地,但是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如上圖,水循環過程主要包括蒸發,植物蒸騰,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下滲,地下徑流等環節。海綿城市可以更好地促進雨水下滲,或者是被綠地植物吸收,成為土壤巖石中的水分,或者是地下徑流,最終匯入海洋。在雨季,綠色植物把水分吸收掉,來不及吸收的雨水也可以迅速下滲被儲存起來。在旱季,可以把儲存的地下水拿出來用,并且植物蒸騰作用可以緩解一部分旱情。

目前,國內很多城市已經開始逐步改造成海綿城市。北京,上海,廣州,鄭州,濟南等城市都在范圍內。其他很多城市都在積極響應,爭取把自己生活的城市改造成海綿城市。我們也許沒有看到有多么顯著的成果,因為改造將會是一個緩慢而長期的過程,需要消耗大量資金。不僅僅是公園內,其他地方的建筑也需要逐漸使用這些綠色材料。重新疏通城內河湖也會是一筆費用。目前國家已經在撥款大力支持海綿城市的建設,就看各地區都怎樣做了。

海綿城市雖好,也有一點值得注意。在面臨百年不遇的短時強降水時,它的處理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不能完全避免城市洪澇災害。這次河南洪水的事,也不能把責任推到海綿城市建設上。畢竟即使在古代,具有完善生態系統的村落也難免遭遇洪水侵襲。當時的人們用迷信,現在的我們用科學和團結一致的信念來解決。
總體而言,海綿城市建設會讓我們的城市變得更漂亮也更宜居。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謀求人地協調,是當下城市規劃不變的話題。
-
10:17已群發
-
昨天 00:00已群發
-
星期六 00:00已群發
-
星期五 17:17已群發
-
星期四 13:35已群發
-
星期三 18:19已群發
-
星期二 17:39已群發
-
昨天 00:00已群發
-
星期六 00:00已群發
-
星期五 17:17已群發
-
星期四 13:35已群發
-
星期三 18:19已群發
-
星期二 17:39已群發
-
07月26日已群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