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創業:兄弟連還是親友團?
時間:2021-08-02 09:50
來源:綠谷工作室
作者:谷林
包括環保行業在內的創業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好朋友、同學等熟人一起合伙的兄弟連模式;一種是有親戚關系一幫人,比如父子、夫妻、兄弟姐妹、姑姨舅等一起的親友團模式。這兩種模式,形成的基礎不同,產生的效果各異,外在的評價也差別甚大,但一起撐起了創業市場的大半邊天。
根據筆者前陣子寫環二代和創業主題時觀察,創業包括環保創業,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好朋友、同學等熟人一起合伙,我稱之為兄弟連模式;一種是有親戚關系一幫人,比如父子、夫妻、兄弟姐妹、姑姨舅等一起,我稱之為親友團模式。
這兩種模式,形成的基礎不同,產生的效果各異,外在的評價也差別甚大,但一起撐起了創業市場的大半邊天。
兄弟連模式
兄弟連主要是指一起玩大的發小、一起求學的同窗、一起工作的同事、一塊合作的伙伴、同一學校的校友等,他們或者打小相識,或者曾親密共處,或者無間合作,或者有所了解,總之,不管了解多少、感情多深,他們都不是陌生人,而是熟人,或者有熟人的紐帶。
從所了解的故事里,兄弟連創業更多是基于合伙人之間的能力互補——你有資金我有經驗,你擅長技術我能跑市場,等等,正是這樣的不同優勢和共同的創業的愿望,讓大家走在一起。
在《踏浪而來,47位上市公司老板如何走上環保創業之路?》里,就有好幾家公司是以兄弟連方式發起的。
比如碧水源:1994年時,文劍平擔任國家科委下屬國際科學中心的總工程師兼中國廢水資源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1998年,他辭去公職,赴澳大利亞攻讀新南威爾士大學水資源管理博士。之前的工作經歷和在澳大利亞的求學,讓他感受到了中國水業技術的落后,并立志于為中國水業貢獻力量。為此,他拉著幾個也在澳大利亞留學的同學一起研究污水處理技術,并于2001年回國共同籌資104萬元創立了碧水源。創立初始,文劍平靠著大量的市場研究,和給項目當地的市委書記寫信,拿下了一些項目,打下了企業后來發展的基礎。
文劍平與碧水源
聚光科技的創始人、天才科技少年王健,1997年從浙江大學博士畢業,同年獲全額獎學金考入美國斯坦福大學。讀博期間,斯坦福大學的創業氛圍點燃了他的創業激情。在一次斯坦福大學浙江校友聚會上,王健結識了他的創業伙伴,斯坦福MBA校友姚納新。在姚納新的奔波下,他們最終獲得了同是浙江人的斯坦福大學校友朱敏的“天使投資”,回國創立了聚光科技。
蘇州光生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就是采取這樣的合伙模式。光生環境總經理沈艷介紹,光生環境目前主要有四位合伙人,一位合伙人是清華大學的老師,有自己的專利技術,是光生環境早期的技術基礎;一位對產品比較精通,善于進行軟件和硬件的協調;一位長于執行,大家商定好的任何一件事情,他都可以很好地實現。自己主要負責整體管理和決策。大家各有所長、互相補充。
記得前些年大熱的《中國合伙人》,里面的創業三劍客,就是大學同學,基于各自的優勢,也進行了不同的分工:成東青主要負責教學管理和公司管理,王陽主要負責教學架構和特色教學,孟曉駿主要負責留學咨詢和簽證以及進行課程設計。
在這里,兄弟連創業的優勢明顯可見:基于熟人的基本信任,和不同能力的優勢互補,以及朋友圈相近的價值觀,讓合作者能形成足夠共識,甚至“一拍即合”,共同創業,也便于進行管理分工。這樣的特點,更接近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因此,相比親友團創業模式,這種創業模式相對更被資本圈、員工以及研究者認可并推崇。
即便這樣,并不是說兄弟連創業就一定“其樂融融”,其中的一些問題也不容忽視。
兄弟連雖然是熟人甚至是好朋友,但并不能保證之前的信任基礎就很牢靠,而且面對不同的情境,都是優秀的人,每個人也許會有不同的認知和反應,特別涉及到利益分配和發展方向的時候,兄弟之間出現難以平衡的分歧,信任出現裂痕,甚至信任崩塌也不是特別少見的事情。
一位不愿具名的環保創業家對作者說,公司初創時,大家為了一個發展壯大的目標,可以在一起齊心協力、擱置爭議,但當公司做到一定規模,參與初創的合伙人擁有足夠的權力和利益糾葛時,“不要過于相信人性,也不要試圖去考驗人性”。
前不久剛在創業板上市的倍杰特公司的創始人權秋紅就曾遭遇這樣的人性考驗:2004年,倍杰特的前身鄭州大河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的合伙人離職,不僅帶走了公司的數名骨干,自立門戶,還搶注了合伙公司辛苦4年開發的膜清洗、阻垢藥劑等招牌產品及商標,只給權秋紅留下了公司的債務和沒有生氣的廠房。遭遇打擊,權秋紅差點自殺。后來痛定思痛,她毅然轉戰北京,注冊了北京倍杰特國際環境技術有限公司,經過十多年打拼,最終帶領企業成為工業水處理領域的領先者并成功上市。
作者也近距離接觸過這樣的人性之爭:之前很知名的四個大學生合伙創立肉夾饃公司,當品牌爆紅之后,四位創始人卻因為權力分配和收入分配搞得沸沸揚揚。當年退出的合伙人的朋友還曾找到我,試圖讓我讓幫忙找媒體進行爆料以進行反擊。
同樣以《中國合伙人》為例,王陽在自己的婚禮現場說:不要和最好的朋友開公司。婚禮后,兄弟三人分道揚鑣。相信不少人在看到這段時,都心有戚戚。在網上搜合伙創業,十有八九的人都表達了同樣的觀點。
那么好的三個人,一起拼搏那么多年,最終就這樣各奔東西?究竟是為什么?從電影里,我們也看到了導演給出的答案:不是因為錢,也不是因為權,而是因為即使最好的兄弟,也有自己隱秘的難以言說的情感。
上述的環保創業家,就是和大學好友一起創業。他對作者說:好朋友一起創業,最大的困難其實不是利益分配,而是大家都是平等的,都有各自的想法。當大家的想法不一致的時候,如果還都很堅持,可能會比較難辦。
沈艷介紹,光生環境也曾遇到過這樣的時候。光生環境團隊有各自擅長的東西,也有很好的信任基礎,但信任也需要不斷磨合,更需要不斷溝通。為了加強溝通,她們基本上一兩天,最多一周就要進行一次專門溝通。特別是每次出差回來,都會開會,溝通下收獲與想法。自己辦公室的門總是敞開著,甚至專門搞了一個喝茶的空間,以便于大家能及時交流。
在沈艷看來,溝通一是為了互通信息,避免信息差,二是尋求理解。大家分工不同,通過溝通,讓大家都知道各自的狀態和想法,達成共識。同時在決策上,也是由主管的合伙人先提出建議,大家一起討論,最后自己拍板。
“再好的機制,其實最終還是要落實到人身上。”前述不愿具名的環保創業家說,他認為,不管兄弟多親密無間,但在機制設計,尤其是分配機制和管理機制上,一定要順應人性。不是兄弟不仗義,而是世界太復雜。當然,從好處想,即使世界太復雜,主要還是看兄弟本身,以及大家的做法。
親友團模式
相比兄弟連創業基于熟人基礎,更注重各自的互補優勢,親友團聚集的基礎是親情,很多時候,親人一起創業是為了降低前期創業的成本——因為都是一家人,或者一個家族,基于親緣的信任情感和樸素的利益共享原因,不用考慮太多的收入及分配問題,也節省了很多溝通成本。
總結起來,親友團模式下也包括由主要幾種:
一種是家族多成員一起創業,比如父母兄弟姐妹,甚至妹夫姨夫大姑等等一起作為初創人員,支撐了企業的發展。創業初期,因為以家族關系為紐帶,在一定的尊卑親疏關系里,天然會形成一種相對有序的管理決策機制。等到企業做大,可能需要更多地考慮各自在公司里的貢獻,重新進行架構調整。當然這,也是一個非常考驗家族治理和企業管理的時刻。
曾轟動一時的“皮革大王被父母送進精神病院”的事情,就是這種創業模式下上演的一出人倫和企業悲劇。被送進精神病院的人叫王敏,曾和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妻子一起創業,成立遠東皮業公司,并最終成為溫州商界的皮革大王。剛開始一直是父母主事,協調者兄弟姐妹間的關系。隨著公司越做越大,王敏作為貢獻最大的那個人,也成為公司的最大股東,但同時親人間的罅隙也越來越大。后來糾紛升級,父母協調無效。因擔心王敏有精神問題,父母最終將王敏送進精神病院(后王敏被其妻接出)。遠東皮革也在這種內耗中被周邊企業超越,淹沒于歷史之中。
一種是一家之內,父子輩一起創業。這種創業模式,人員關系簡單,傳承也相對明確。可能是最穩定的一種親友團創業模式。比如江蘇兆盛環保,就是父親周兆華帶領兒子周震球一起創業,公司發展壯大之后,周兆華退位,周震球順利接班。還有新奇環保,湯水江2001年辭職跟著岳父王習清一起創業,將新奇環保從一個不知名的小廠子做成了現在宜興乃至在全國也有足夠名氣的滲濾液處理行業領先者,后來湯水江接班也屬于“自然的過渡”。
還有一種常見的模式是夫妻創業。相比家族多成員的復雜和父子輩的相對簡單,夫妻創業貌似介于二者之間:簡單又復雜。說簡單,因為它主要就是夫妻二人,關系相對簡單而且信任度和默契度或許更高,在共同的愿景方面,也具有更高的認同度;說復雜,因為夫妻兩人,對情感的要求更苛刻,相處更無間,相對前兩種,或許會遭遇更多公司與生活、理性與情感的矛盾。
但總體說來,親友團創業模式,立足于傳統的親情觀念特別是愛情,相比兄弟連模式,很多時候,也讓創業者有了更多對成功的渴望和奮斗的動力。
三達膜都董事長藍偉光在新加坡留學期間,為了能有更多的經費讓妻子也到新加坡和自己團聚,接下了導師推薦的海水淡化課題,開始進行膜技術和膜產品研究。
蘇州依斯倍環保裝備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簡稱“依斯倍”)就是一家夫妻共同創業的公司,妻子常英1998年在新加坡讀研究生時認識了丈夫Jos。Jos是環保行業的專家,在歐洲的工業領域里服務了30余年。2011年,看到祖國的快速發展,常英想回家創業。經過商議,他們從荷蘭回到中國。
常英和Jos
常英告訴作者,基于丈夫對自己的信任,他們離開荷蘭回國創業。基于對丈夫的信任,她發動家族以“天使投資”贊助企業發展。基于夫妻的默契,他和丈夫常常是“互相一個眼神”就知道對方想說什么或者想做什么。在分工上,也按照各自所長,他負責技術和產品,她負責市場、品牌以及公司管理,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情。
在其他親友團創業過程中,因為輩分、親疏,以及貢獻程度,相對容易進行權力安排,而夫妻作為平等的雙方,具有更多信任和溝通優勢,同時也存在著很多其他親友團創業時存在或者不存在的問題,
縱觀夫妻創業,一般主要面臨兩個問題:對于公司來說,夫妻雙方可能會將生活中的相處方式和私人感情帶入工作之中,對公司的管理制度是個挑戰,同時一些夫妻生活角色和工作角色的錯位,員工往往不知到底誰說了算,有的員工甚至會利用這種“問題”,鉆企業的空子;還有就是對于夫妻二人來說,工作中難免有矛盾,處理不好,這種矛盾可能影響夫妻感情,并可能對公司造成影響。
去年當當網鬧得人盡皆知的“李俞之爭”,屬于夫妻創業的負面典型,客觀上也影響了大眾對夫妻創業模式的評價。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SOHO中國潘石屹與張欣的相得益彰,特別是國美電器杜鵑為丈夫和家族十幾年守候的魄力與深情。
即使直接討論“聽誰的,誰說了算”,這不光是夫妻創業,也是親友團創業,包括兄弟連創業都面臨的問題。公司有公司的規矩,但創業者之間的感情往往難免會牽扯其間。
《中國合伙人》電影里,成東青和孟曉駿的上市之爭,除了利益和情感糾扯之外,本質上也反映出兄弟連創業過程中權力規則的問題。當然,最后成東青仍然以自己大股東的身份行使了自己的決策權和否決權。
對此,常英采取的是兩手抓:一是在平時,從我做起,嚴格遵守公司規章制度,特別是各種分工和流程;再就是通過各種公司會議、專題交流等方式,不斷明確責權利,讓大家對此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認識。“只有自己守住了規則,同時表達了決心,大家就會信服并遵守。”
常英介紹,夫妻創業,一方面大家都是創業者,企業管理者,但同時也是妻子、丈夫,母親和父親,要從一開始就要理解這種雙重的身份,并盡最大能力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定要學會將工作和生活區分開來,換位思考,做好溝通,互相理解。在溝通和理解的基礎上,感情反而會有進一步加深。(關于常英夫妻創業的更多內容,請關注后續報道)
對此,大家公認的經驗就是:不要將工作帶回到家里,尤其是不要將工作中的不好的情緒和溝通方式帶回到家里。既然回到家,就好好扮演一個妻子或丈夫的角色。即使在工作中,雙方有不同的意見,但回到家,就都是一家人,該做飯的做飯,該刷碗的刷碗。或者給對方一個充滿愛意地擁抱,也許會收獲意想不到的理解與感動。
殊途同歸:無論哪種,都是適合各自的最好模式
不管是兄弟連和親友團,作為常見的創業模式,肯定都有自己的優勢。對于創業者來說,在特定的歷史與現實環境下,也都是適合各自創業的最好方式。
《中國合伙人》的創業團隊在電影里雖然有一個讓觀眾滿意的結局,但現實中的新東方三劍客卻最終還是分道揚鑣。
兄弟連模式,在優勢組合之外,也依然逃不脫人情與利益,也難以協調經歷了騰飛之后不同的夢想和追求。
親友團能凝聚血脈親情,也能消化更多的得失,但終歸也還是要面對親友、夫妻間的差異:基于三觀、基于性格、基于成長等等。
但有幾點,對于無論那種創業者來說,都應該適合:
股權(利益)盡可能明晰;管理規則一定要明確;要堅持原則。
人性幽微,制度只是一個工具。它可以促進規范,但在企業具體的經營中,常會有很多問題,并不是制度可以解決,所以,還有很重要的兩點就是:學會換位思考,以及,加強溝通。
另外,作者想說的是,創業模式僅僅是創業者根據歷史階段和其所處的環境的一種更合適的方式選擇。所謂優劣,在一定程度上,其實是具有不同的適應性。當然,當企業進入不同的發展階段,最好的做法就是進行相應的管理調整。
宜興環二代買山環保戴麗君在自己全面接班之外,為促進買山環保供應商體系的完善,提升產品質量等目標,也對家族公司的業務架構進行了調整:將一些非主營業務進行剝離,安排企業里的主要親戚單獨成立公司,做為買山環保的供應商。希望這些親戚公司可以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共同參與環保市場的競爭與開拓,實現長遠發展。(推薦閱讀:宜興環二代崛起)
比如被譽為“家庭合力創業”楷模的劉氏兄弟,在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為了平衡兄弟之間的利益,和各自不同的追求,也選擇了內部分開,各領一攤,各做各事。
也有一些企業為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引進人才,會有親友團成員辭職,或者只以中層身份負責諸如行政辦公、會計出納之類的工作。
上文提到的新東方,最初也是一個家族創業公司,不僅俞敏洪的母親等家庭成員一起參與了前期創業,而且新東方很多高管的家屬在某一個時段,也都加入新東方,推動了新東方的快速發展。在徐小平和王強加入,俞敏洪才真正開始解決家族管理的問題。后來經過鐵血溝通,率先勸退了自己的家族成員,其他人也不得不效仿勸退家人,新東方才真正實現了相對規范的現代公司管理。
鐵漢生態董事長劉水的姐姐妹妹還有弟弟都曾隨劉水一起創業。但在管理和用人方面,劉水卻盡量避免家族式的任人唯親。上市之時,其姐不在公司任職,其弟劉長在辦公室工作,其妹劉情在財務部公司,均不擔任高管,而是拉來了北大的同學和高中的校友作為公司高管。
立升企業創始人陳良剛曾對作者介紹過他的妻子陳漫:從兩人相識到陳良剛創業,陳漫都是他最忠實的支持者。在照顧陳良剛生活之余,陳漫也幫著他打理生意——隨他一起住廠房,自學財務和管理,負責財務、人力資源、行政綜合管理。當立升做到一定規模時,為了避免公司在管理上的“兩種聲音”,陳漫選擇了退出。談到妻子的付出,陳良剛禁不住感慨和感激——他覺得自己的軍功章都是妻子的,而妻子,也是他一生中最感恩的兩個人之一(還有一位是陳良剛的父親)。(推薦閱讀:【國產工匠】陳良剛:超濾膜是一生的事業 一生最感恩兩個人)
據說俞敏洪勸退母親時,母親一星期沒給他好臉色。為人母,尚且如此。為人妻,自愿退居幕后則需要多大么大的心胸?看過了俞李紛爭,才會發現這樣心懷大義的女性,給我們展示的不僅是美好的愛情,還有她們高潔的人性。
很多人說,創業對一個人是全方位的歷練。的確,創業不僅是一個造富的過程,更是一個人生處理各種利益關系和情感關系的歷程。僅僅寫一篇文章,我覺得自己都已經感受到了創業者身上不同常人的堅韌與激情,對于創業者來說,不知他們會是什么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