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對新時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進行了系統謀劃和具體部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的突出短板,《行動方案》繼續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作為“十四五”時期的重點工作,明確了總體要求和具體任務,為各地積極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持續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特別是2018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以來,各地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要求,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了階段性進展。截至2020年底,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25.5%,開展了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現狀摸底調查及農村黑臭水體排查;各省(區、市)編制修訂出臺地方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排放標準,完成縣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編制,10省(區、市)34個縣區開展農村生活污水(黑臭水體)治理試點。但是,我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基礎薄弱、區域差異較大、治理任務艱巨:一方面,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滯后,74.5%的行政村未完成生活污水治理,整體治理率偏低,面臨著資金投入嚴重缺乏、設施建設不規范、長效機制不健全等實際問題;另一方面,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剛剛起步,全國約有8000多處農村黑臭水體,量大面廣、亟待治理。總體來說,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科學治污、精準治污的水平還不高,與農民群眾的美好期盼和建設美麗中國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
“十四五”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對生態振興提出明確要求。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要求,“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實施河湖水系綜合整治。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強白色污染治理”。2020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接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重點抓好改廁和污水、垃圾處理”。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統籌農村改廁和污水、黑臭水體治理,因地制宜建設污水處理設施”。為此,《行動方案》在充分總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成果和經驗的基礎上,立足新時期新形勢新要求,明確要求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并從分區分類推進治理、加強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兩方面提出了詳細工作指引。

二、因地制宜,分區分類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行動方案》提出堅持因地制宜、突出分類施策,充分考慮東中西部地區差異,根據各地基礎條件,實事求是確定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目標任務。
在行動目標上,《行動方案》明確了總體要求,到2025年,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斷提升,亂倒亂排得到管控。同時,提出了差異化的治理目標,即東部地區、中西部城市近郊區等有基礎、有條件的地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明顯提升;中西部有較好基礎、基本具備條件的地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有效提升;地處偏遠、經濟欠發達的地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有新提升。
在治理時序上,優先治理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等國家重要戰略區域,重點整治水源保護區和城鄉結合部、中心村、旅游風景區等人口集中區域農村生活污水。
在技術模式上,《行動方案》要求,開展平原、山地、丘陵、缺水、高寒和生態環境敏感等典型地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試點,以資源化利用、可持續治理為導向,選擇符合農村實際的生活污水治理技術,優先推廣運行費用低、管護簡便的治理技術,鼓勵居住分散地區探索采用人工濕地、土壤滲濾等生態處理技術,積極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三分建設、七分管理”。針對處理設施運維長效機制不健全、管護不到位等問題,《行動方案》提出,要強化設施建設和運行維護并重,明確設施產權歸屬,建立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監督的村莊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機制,確保設施發揮作用。利用好公益性崗位,合理設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管護隊伍,推動農村廁所、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設備和村莊保潔等一體化運行管護。依法探索建立農村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農戶付費制度,以及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運行管護社會化服務體系和服務費市場化形成機制,逐步建立農戶合理付費、村級組織統籌、政府適當補助的運行管護經費保障制度,合理確定農戶付費分擔比例。
三、統籌協調,加強農村黑臭水體治理
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是一項長期任務,應優先解決廣大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突出水環境問題。要突出重點,示范帶動,選擇通過典型區域開展試點示范,深入實踐、總結凝練、形成模式、以點帶面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要堅持治標和治本相結合,既按規定時間節點實現農村黑臭水體消除目標,又從根本上解決導致水體黑臭的相關環境問題,建立長效機制,讓黑臭水體長“制”久清,避免出現返黑返臭現象。

對此,《行動方案》從建臺帳、抓試點、建機制三個方面明確了具體要求。一是要摸清全國農村黑臭水體底數,建立治理臺賬,明確治理優先序。二是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以房前屋后、河塘溝渠和民眾反映比較強烈的黑臭水體為重點,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態修復、水體凈化等措施進行綜合治理,基本消除較大面積的農村黑臭水體,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治理模式。三是鼓勵河長制湖長制體系向村級延伸,建立健全促進水質改善的長效運行維護機制。同時,要強化考核激勵,繼續將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存在的突出問題列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范疇,強化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突出問題監督。
《行動方案》擘畫了“十四五”時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藍圖,能否見效關鍵在落實。各地應以時不我待的責任感和緊迫感,以久久為功的恒心和耐心,立足地區實際,瞄準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短板弱項,抓住底數、技術、試點、運維等關鍵環節,抓緊編制推進本地區的工作方案,細化實化工作舉措,推動《行動方案》盡快落地見效,推動農村污水治理再上新臺階,不斷增強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作者:生態環境部土壤與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監管技術中心 正高級工程師 李松)
來源:《農民日報》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