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持續推進“三源”治理 深化治污減排
河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www.henan.gov.cn 時間:2022-09-20 來源:鄭州市人民政府
近日,《鄭州市“十四五”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印發,將持續推進“三源”治理,深化治污減排。
開展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
全面推進污水管網改造和建設。全面推進市區和各縣(市)建成區排水管網清污分流改造、混錯接改造、破損管網修復,實現建成區消除生活污水直排口。進水生化需氧量(BOD)年均濃度低于100毫克/升的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要圍繞服務片區管網制定“一廠一策”系統化整治方案,明確整治目標和措施,提高污水管網收集效能。加強排水規劃落地,盡快完善城中村、老舊城區、城鄉結合部污水收集空白區域管網系統,消除污水管網服務空白區。到2025年,新增污水管網260公里,市區城鎮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大于90%,各縣(市)城鎮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提升到70%。
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改造。按照城市污水處理能力適度超前服務于片區發展的原則,完善城市污水處理設施規模和總體布局,加快推進新區污水處理廠二期、南曹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建設和新鄭市、登封市、滎陽市、鞏義市等縣(市)城鎮污水處理廠新建、擴建。根據再生水利用及城市水生態需求,推進污水處理設施差別化精準提標,鼓勵現有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達到地表水Ⅴ類以上水質標準后排放,市轄黃河流域內上街區、鞏義市城鎮污水處理廠盡快開展提標改造,確保出水穩定達到《河南省黃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DB41/2087—2021)要求。加快補齊醫療機構污水處理設施短板,提高污染治理能力。具備條件的縣級以上污水處理廠應建設尾水人工濕地,推薦高效人工濕地的建設,解決常規人工濕地占地面積大、冬季運行不穩定、維護難等問題。強化城鎮污水處理廠運行管理,嚴肅查處偽造或篡改監測數據、違規使用藥劑或干擾劑、超標排放或偷排偷放等違法行為,確保污水處理廠穩定達標排放。
推進污泥無害化資源化處理處置。按照城鎮污泥處理處置減量化、穩定化、無害化、資源化要求,加快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和資源化利用,壓減污泥填埋規模,推廣污泥集中焚燒無害化處理,加快推進處理規模1000噸/日的鄭州新區污水處理廠二期配套污泥焚燒工程建設,逐步建立“生物質利用+焚燒”為主,電廠、水泥窯協同處置為補充的污泥處理路線。到2025年,全市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到100%。
加強初期雨水污染治理。推動城市初期雨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通過沿河新建截流管道進行初期雨水截留,末端新建初期雨水調蓄池進行調蓄處理,減少降雨徑流污染河流水體。結合海綿城市建設與改造,新建小區、城市道路、公共綠地等因地制宜配套建設雨水集蓄利用設施,到2025年,鄭州市區海綿城市建設達標面積達到50%以上;新鄭市、新密市、滎陽市、登封市、鞏義市和中牟縣建成區海綿城市建設達標面積達到20%以上。
持續推進工業污染防治
持續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嚴格落實國家、省產業指導目錄,淘汰涉水企業落后生產工藝和產能;按計劃推進城市建成區內污染較重企業的搬遷改造或依法關閉工作。
嚴格環境準入。推進“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落地應用,基于生態環境管控單元,從優化空間布局、管控污染物排放、防控生態環境風險、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提出管控要求,分類制定市級及各環境管控單元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將“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作為產業布局、結構調整、資源開發、城鎮建設、重大項目選址等的重要依據,強化準入管理和底線約束。
全面推進企業清潔化生產。加大造紙、農副食品加工、有色金屬、原料藥制造、電鍍等水污染物排放行業重點企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力度,推動規模以上涉水企業,按照國家鼓勵發展的清潔生產技術、工藝、設備和產品導向目錄,開展自愿性清潔生產審核,全面推進清潔生產改造或清潔化改造,實現節水減排目標。
全面推進工業園區污染防控。完善園區污水垃圾收集和集中處理設施建設,推行園區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嚴控工業廢水未經處理或未有效處理直接排入城鎮污水處理系統,嚴厲打擊偷排、直排行為。全面實施黃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進一步提升黃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水平。重點推進鞏義市民營科技園污水處理廠、新鄭市新港產業集聚區電子信息產業園配套污水處理與回用項目、滎陽市新材料園污水處理廠建設。
加強農業農村污染治理
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按照各縣(市)農村污水處理規劃,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污水治理。采取污染治理與資源利用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等多種方式,并結合地形地貌、污水處理工藝,合理選擇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模式,重點推進操作簡單、動力設備少、運行成本低等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處理后的尾水宜就地就近資源化利用。鄉鎮政府所在地村莊生活污水全面實現集中處理;到2025年,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70%。健全設施運行管護機制,確保已建成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穩定正常運行,持續推進日處理20噸及以上治理設施出水監測全覆蓋,支持新密市、滎陽市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長效運維試點工作,探索成熟配套的運維管理機制。
推進種植業面源污染治理。加強農田退水循環利用,實施農田排水及地表徑流工程,探索利用現有溝、塘、窯等,配置水生植物群落、格棚和透水壩,建設生態溝渠、污水凈化塘、地表徑流蓄積池等設施。深入開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在重點區域,分區分類推進科學施肥,深入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探索與畜禽糞肥還田利用有機結合新路徑,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支持沿黃縣(市)率先打造農業綠色發展示范區。推進新型肥料產品研發與推廣,提高緩釋肥料等新型氮肥施用比例,因地制宜推進化肥機械深施、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推進農藥減量使用,推廣新農藥、綠色防控技術、高效藥械和精準施藥技術。到2025年,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持續穩定在90%以上,主要農作物化肥和農藥利用率均提高到43%以上,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2%,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32%。
全面推進健康綠色養殖。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加快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建設。加快打通糞肥就近還田利用“最后一公里”。選擇畜禽養殖大縣散養密集區,推廣“截污建池、收運還田”等畜禽糞污治理模式。到2025年,規模畜禽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達到100%,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4%以上。推廣水產綠色養殖,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模式,開展以漁凈水、以漁控草、以漁抑藻,修復水域生態環境。開展水產養殖企業(戶)基礎信息和環境現狀調查,結合區域環境質量現狀和管理要求,規范工廠化養殖、投餌式池塘養殖等養殖企業排污口設置。對規模畜禽養殖場、300畝及以上規模水產養殖場等出水水質進行監測,掌握農業面源污染物產排情況。
加強交通運輸業污染治理
提升交通運輸污水治理能力。提升高速公路服務區和收費站污水處理能力,強化污水處理設施專業化運維管理,積極實施中水資源化利用。
持續推進入河排污口綜合整治
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以黃河干流、伊洛河、汜水河、賈魯河、雙洎河、潁河、枯河等河流為重點,全面深入排查入河排污口,建立入河排污口信息臺賬。對排查、監測過程中發現排污問題突出的排污口進行溯源,查清排污單位,厘清排污責任。到2022年,完成黃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到2024年,完成全市范圍內所有入河排污口排查,實現全市入河排污口“一本賬”“一張圖”。
實施入河排污口整治。根據排污口排查工作成果,按照“取締一批、合并一批、規范一批”的要求,實施入河排污口分類整治。建立排污口整治銷號制度,形成需要保留的排污口清單,開展日常監督管理。到2025年,完成黃河干流、伊洛河、汜水河、賈魯河、雙洎河、潁河等重要河流排污口整治,形成管理規范監管到位的長效機制。
加強水功能區劃和入河排污口設置管理。及時開展水功能區水質監測評價和入河排污口監測。做好入河排污口申請受理及設置審核工作。根據上位規劃調整情況,適時開展市級水功能區劃調整修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