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尚濤
排版/張文武
出品/問道徽商100人
01 雙碳戰略下,推動固廢高值化利用勢在必行
當下,環境保護議題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已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和貿易大國。
然而,長期以高碳排放、高能耗、高污染等為特征的粗放式發展模式給中國經濟帶來高速發展的同時也給中國帶來了環境惡化和資源浪費等問題。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最高的國家,巨大的碳排放量和不合理的能源消耗結構嚴重影響著中國的環境和經濟問題。
2022年夏季極端高溫席卷全國。
2021年河南、山西等地更是陸續遭遇洪澇災害。
圖為因高碳排放導致氣候變化引起河南大雨
這無疑對我國降碳減排提出緊迫性的要求,為解決我國高碳排放問題,2020年我國明確提出雙碳目標,正式作出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在 2030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將達到峰值,不再增加,2060年時我國碳排放可通過植樹造林及節能減排的方式來抵消,雙碳戰略的提出將有效緩解我國嚴峻的高碳排放局勢,然而要實現“雙碳”戰略卻是一項復雜且艱巨的任務,我國仍面臨巨大挑戰。
盡管我國已在前期多個五年計劃中強制性節能減排,單位資源消耗和碳排放呈現下降趨勢,但和西方國家相比,我國能源消耗、碳排放總體水平仍偏高,現階段中國環境承載能力已接近上限,要想長遠穩定發展,必須發展雙碳戰略,作為“雙碳”工作重點行業,建材行業是影響我國達成2030年碳達峰目標的重要因素。
長期以來,建材行業的高碳排放、高污染、高能源消耗備受詬病,據悉2021年中國建材行業碳排放14.8億噸,其中水泥行業共排放12.3億噸,約占建材行業碳總排放量80%,因此,中國能否實現雙碳戰略目標,建材行業至關重要。
2021年10月,國家發改委發布《2030年碳達峰行動方案》指出:加強新型膠凝材料、低碳混凝土等低碳建材產品研發應用,加強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率,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推動固廢資源化利用的目標。
“固廢利用”的概念多次出現在高層發布的重磅文件中,這意味著“工業固廢”將在國家“雙碳”推動的歷史性進程中,成為重要引擎和推手,固廢資源化利用是減少碳排放最具潛力的領域之一。
可以說,工業固廢資源化高效利用已成為我國推動建材行業綠色發展的有效手段,但在固廢資源綜合利用率方面,我國并未達到工業固廢資源化高效利用的水平。
據《固廢產業年度報告》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大宗工業固廢產量為37.2億噸,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率僅達到56.8%,也就是說我國仍有近半數工業固廢采取填埋、貯存等方式處理,不僅如此,目前我國固廢利用仍以低值化產品為主,難以有效轉化成高附加值產品。
以安徽省煤矸石和金屬尾礦等固廢為例,作為資源大省,安徽全省每年開采巨額煤礦的同時都會留下海量的煤矸石等固廢堆積,據統計僅宿州市埇橋區就已查明有煤矸石18.64億噸,大量的廢料尾礦堆積不僅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更會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威脅,2005年馬鞍山黃梅山鐵礦丙子山礦東郊尾礦庫壩體部分坍塌,400多名村民被緊急疏散,隨后更是發生多次壩體崩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
圖為煤矸石堆積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不僅如此,因處置能力不足,大量固廢的消納速度遠不及產生、堆積的速度,當下安徽省每年新增煤矸石約638.3萬噸,其中60%以上進行了回填、制磚等非能源利用,在破壞環境的同時也造成了高碳排放,問題長期難以解決,這完全違背了我國雙碳戰略。
圖為2012-2021年我國大宗工業固廢產量
面對如今高碳排放和固廢低值化利用,助力推動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是企業肩負的使命和責任。
以安徽國礦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為例,作為安徽省本土環保企業,安徽國礦充分利用煤矸石、金屬尾礦、鋼鐵廢渣等各類工業固廢,通過特有專利技術推動工業固廢變高附加值資源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消耗固廢垃圾,產出環保新材,實現安徽工業固廢變廢為寶,化身“綠色低碳建材”,在解決各種工業固廢堆積問題的同時,還能大大降低安徽碳排放。
02 研發超細粉摻合料,安徽國礦為降碳提供有效解決方案
早在2020年還處于創業初期的安徽國礦就率先抓住雙碳戰略發展機遇,彼時“碳達峰”和“碳中和”戰略剛被高層提出,業界還未對“降碳減排”戰略做出反應,而安徽國礦卻早已布局固廢高值化處理,開辟性的利用粉煤灰、礦渣、金屬尾礦、建筑垃圾等各種工業固廢為生產原料,通過原研技術將這些固廢轉化為新型“無碳超細膠凝摻合料”等高值化綠色建材。
這種新型綠色低碳材料可在水泥生產中有效替代部分熟料,從而減少熟料的使用量,直接降低因生產水泥造成的碳排放。
圖為生產無碳超細膠凝摻合料所需各種固廢原料
傳統水泥在生產時,大量石灰石、黏土等原料會被送入鍋爐中高溫煅燒成熟料,這一過程中大量碳元素會與氧結合釋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據統計,每生產一噸水泥熟料會排出約0.92噸二氧化碳,作為水泥熟料生產大省,2021年安徽省水泥熟料產量高達1.43億噸,同比增加2.9%,據此計算,光是水泥熟料生產這一項,2021年安徽省就排放約1.3億噸二氧化碳。
圖為2022年全國各省市水泥熟料生產排名,安徽穩居前列
那么,安徽國礦生產的“無碳超細膠凝摻合料”是如何能在不降低水泥產品性能的前提下,通過“部分替代”實現降碳減排呢?
由于 “無碳超細膠凝摻合料”是經過反復粉磨及激化劑催化下生成的,因此它有著極細的顆粒粒徑,在摻入水泥后,可有效填充于水泥微小縫隙中,這樣不僅不會降低水泥的原始性能,反而還能提高水泥產品的品質,使其更耐磨、后期強度更高。
因此,安徽國礦生產的“無碳超細膠凝摻合料”可有效替代部分水泥,減少水泥使用,并且在水泥生產時摻和量越大,水泥總體性能越好,生產水泥所需煅燒的熟料就越少,從而實現降碳減排。
據悉,1噸的無碳超細膠凝摻合料在水泥生產中可替代10%的熟料,2020年全國水泥年產量23.77億噸左右,按每噸水泥使用80%熟料計算,全年將少用熟料2.85億噸,少用水泥7.13億噸,可減排7.74億噸二氧化碳,相當于植樹70億棵,安徽國礦的高值化固廢利用能大大降低因水泥生產造成的高碳排放。
如今,安徽國礦已成長為雙碳固廢資源化綜合利用技術的領跑者,在產品應用上,其生產的無碳超細膠凝摻合料不僅適用于水泥生產,更適用于多種應用場景來實現降碳減排。
作為在建材產業鏈中距水泥最近的產業,混凝土在制備過程中無疑會消耗大量水泥并排放巨量二氧化碳,因此,研發低碳混凝土是當下雙碳戰略中的重要一環。
研究發現,在混凝土生產過程中,摻入安徽國礦的無碳超細膠凝摻合料可極大提高混凝土的凝聚性和保水性能,讓混凝土更持久耐用,提高混凝土的壽命,因此,在混凝土制備中,安徽國礦生產的無碳超細膠凝摻合料可大大減少水泥消耗實現降碳減排,據悉每立方混凝土中能替代水泥80-100kg,能實現降碳73-92kg,這對于混凝土產業可持續發展和資源合理利用以及生態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混凝土走向低碳的同時,安徽國礦的無碳超細膠凝材料還可適用于不同場景,在“淤泥、軟土固化”及“道路基層修筑”領域,安徽國礦都能給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在淤泥及軟土固化方面,安徽國礦的礦物基膠凝材料是一種專用淤泥及軟土固化的新型材料,其可作為固化劑拌入淤泥中,經過自身的物理化學反應后,能將粒度小于10微米的散粒物料膠結,發生膠結反應,使得淤泥及軟土固化成為一個整體,這有效解決了如河道清淤、尾礦(漿)固化等因淤泥或軟土造成的各種環境及工程問題。在使用效果上,固化后的土體強度高,密實性好,抗滲、抗軟化、抗沖刷、抗酸堿腐蝕,并且還能兼顧更高的效益,用量少,價格低,其單位處置運行為30-50元/噸。
圖為淤泥(左)及淤泥固化式樣(右)
與水泥相比,在同樣的施工以及性能指標不變的前提下,安徽國礦的礦物基膠凝材料用量僅是水泥的1/3至1/5,在同樣用量情況下,性能是水泥的3倍至10倍,不僅如此,在同樣用量情況下,固化土體強度7天強度相當于或超過水泥的28天強度。
如今,這一優秀產品已應用在多個場景,在馬鞍山長江不夜城項目上,需要在20天內對長江沿岸軟弱地基迅速加固,若使用傳統水泥材料加固,會大大延長工期和造價,而使用安徽國礦新材料,不僅在工期內完成,且強度更強,價格更低。
圖為安徽國礦助力馬鞍山長江不夜城項目固化效果
不僅如此,其在工程上也有著諸多應用。
在道路修筑時,安徽國礦創新性使用“礦物基膠凝材料”作為固化劑,在渣土層上平鋪固化劑并均勻攪拌形成復合土,并對復合土反復碾壓、養生后即可進行瀝青層的鋪設。這種摻入固化劑的復合渣土路面有著優異的性能,其壓實度高達96%,平均含水率17.1%,不僅能做到道路堅實度高,還能解決無法在含水量高的土壤下施工的技術難題,不僅如此,其單平方材料成本僅為26-31.2元/噸,遠低于水泥46-51.2元/噸價格。
這完全可以替代用水泥固化土壤的方式,不僅大幅減少施工程序,降低施工成本,更能大幅提高路面性能。
03 強勢的技術競爭力,助力安徽國礦領跑業界
安徽國礦能高效利用固廢實現降碳減排及處理固廢堆積問題,源于企業對降碳技術的執著探索。
依托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材料與工程學院、中科院納米所、中建材合肥水泥研究院等科研機構,安徽國礦在球磨機等低碳材料生產設備上做出了顛覆性的創新設計。
在球磨機領域,安徽國礦優化了整個粉磨系統,大大提升了工業固廢的粉磨效率,其5000次/秒撮磨撞擊能有效破壞顆粒表面堅實的外殼,增加比表面積,提高精細度。如今安徽國礦的粉磨產品成品細度已能達到800m2/kg,遠超中國建材集團等同行企業只能生產加工300-400m2/kg的水平,其生產顆粒平均粒徑小于10微米,生產更細、性能更優的無碳超細膠凝摻和料,不僅能有效替代部分水泥,且各項性能均優于S95礦粉,此領先的技術為安徽國礦獨創,在國內沒有競爭對手。
圖為同行業對手的超細粉研磨細度及產量
不僅如此,在安徽國礦的研磨技術遠超建材行業的同時,其球磨設備同樣能做到高產量和低成本。
以安徽國礦的超細球磨機為例,其每小時能生產超60噸無碳超細膠凝摻和料,每年能生產40萬噸以上,而同行競爭對手卻只能每小時生產45-50噸無碳超細膠凝摻和料,在生產成本上,安徽國礦的球磨機設備單位電耗低,每噸生產綜合電耗只有32-35KWh。無論是設備技術、生產效率、綜合耗電,安徽國礦均具國際技術領先優勢,遠超同行,有效避免了高耗能、低產量、產品性能差等問題。
圖為安徽國礦三維技術專利
如今,安徽國礦不僅擁有三項微納米級超細粉專利,三項超細粉磨工藝專利及六項超細粉磨設備專利組成的三維專利技術保護池,構建起業界領先的技術壁壘,更是擁有先進的試驗室及檢測試驗設備,目前安徽國礦在合肥設立了碳中和新材料中心實驗室,擁有先進的檢測實驗設備,用以主導無碳超細活性膠凝材料系列產品開發,在銅陵設立銅陵國礦新材料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驅動公司無碳超細膠凝摻合料生產,實現產學研結合,形成技術-工廠-產品-銷售-應用的閉環。
04低碳市場容量巨大,安徽國礦沖擊高端化
立足于合肥高新區,2020年12月才成立的安徽國礦是一家年輕的公司,但作為“碳達峰”及“碳中和”戰略下固廢資源高值化利用的探索者,安徽國礦始終保持飛速發展并取得優異的成績。
截至2022年9月,安徽國礦銅陵工廠生產的“微納米超細粉”系列產品月產量超11000噸,其產品在江蘇、山東等發達地區建材產業廣泛銷售并應用,如今,安徽國礦已開始直接向一線央企供貨并獲高度肯定。
然而,面對領先的技術和市場認可,安徽國礦并未止步于此。
在利用固廢節能降碳的道路上,安徽國礦依舊在最前沿探索并陸續研發出新技術,以適用于更高端化的多場景應用,沖擊產業高端。
通過組態研發,安徽國礦采取m3 VA技術進行配方形成以工業固廢為基礎的新型綠色添加材料如:地聚物(GPC)和氣凝膠等前沿技術產品。
相比其他種類的低碳膠凝材料,安徽國礦研發的地聚物膠凝材料由于自身形成化學鍵緣故,強度比一般低碳膠凝材料要更高,更耐腐蝕,更耐高溫、抗輻射,可應用在水壩壩體結構補強,內部防滲,固封重金屬離子與放射廢料等更高端及高難的場景。
對產品的高端化探索讓安徽國礦能更早更快占領市場。
在國家雙碳戰略驅動下,固廢資源再利用已是發展低碳產業最具潛力的領域之一,不僅能大量消納工業固廢,還可以降碳減排,實現大宗工業固廢高價值利用。伴隨未來中國經濟轉向綠色低碳模式,可以預見,這種固廢資源變革無疑有著巨大的市場規模及經濟效益。
據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預測,2025年我國綠色建筑市場規模有望超9萬億元,其中,綠色建材市場規模預計約為1.3萬億元,應用比例將持續提升。這對具有行業技術領先優勢的安徽國礦來說,其生產的超細粉復合摻合料的市場容量會越來越大,銷售前景非常廣闊。
當前安徽經濟發展正處于動力轉換節點,數十年的粗放式發展讓安徽經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這也導致了安徽資源消耗高,高碳排放的負面影響放大。在雙碳戰略的大背景下,安徽低碳建材生產和固廢資源高值化利用均面臨新的挑戰和重大機遇。
盡管成立僅兩年,安徽國礦卻依勢而起,抓住了發展先機,依靠自身強勢的核心技術競爭力,遠遠走在消納固廢和降碳減排的最前沿,面對安徽嚴峻的高碳排放挑戰,或許安徽國礦能提交一份完美的答卷。
科創板過會,突破“卡脖子”,這群中科大學子正在下一盤大棋
身陷囹圄,負債百億,豬肉大王祝義財能否重振雨潤?
相識6個月拿下李彥宏,成為百度“關鍵人物”,她有什么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