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司是一家為中國乃至全球能源電力、基礎設施等行業提供系統性、一體化、全周期、一攬子發展方案和服務的綜合性特大型集團公司,主營業務涵蓋傳統能源、新能源及綜合智慧能源、水利、生態環保、綜合交通、市政、房建、房地產(新型城鎮化)、建材(水泥、沙石骨料等)、民爆、裝備制造、資本(金融)等領域,具有集規劃咨詢、評估評審、勘察設計、工程建設及管理、運行維護和投資運營、技術服務、裝備制造、建筑材料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公司連續9年進入世界500強,在ENR全球工程設計公司150強、國際工程設計公司225強、全球承包商250強和國際承包商250強排名中位居前列,在9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200多個境外分支機構,業務遍布世界140多個國家和地區。
本公司依靠領先的技術水平和卓越的創新能力,服務國家戰略、引領行業發展。截至2021年底,公司擁有3個院士專家工作站、12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個國家級和60個省級研究機構、106家高新技術企業;取得國家科技進步獎48項,重大科技成果2300余項,有效專利10217項,制定和修訂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1200余項。公司作為能源電力和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主力軍和排頭兵,先后承建了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三代核電等一系列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工程,鑄造了如烏東德、白鶴灘、華龍一號等一批享譽全球的大國重器,在大規模風光儲輸工程、特高壓多端混合直流工程、高海拔輸變電工程、1240兆瓦高效超超臨界燃煤發電工程等領域創造了卓著業績,并在海外打造了一批具有能建特色的中國壩、中國電、中國網、中國城、中國路、中國橋,將先進成熟的中國技術、中國裝備、中國質量、中國管理、中國運營服務源源不斷地呈現給世界人民。
本公司秉承“行業領先、世界一流”的戰略愿景,致力于在踐行國家戰略上走在前列、在推動能源革命上走在前列、在加快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列、在建設美好生活上走在前列,致力于打造一流的能源一體化方案解決商、一流的工程總承包商、一流的基礎設施投資商、一流的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商、一流的城市綜合開發運營商、一流的建材、工業產品和裝備提供商,致力于在推動能源革命和能源轉型發展、加快高質量發展、深化系統改革、全面加強科學管理、全面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與組織能力、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黨的建設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加快推進能源網、交通網、數字網、水網、生態網、產業網、文化網“七網”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新能源、新基建、新產業“三新”能建平臺,系統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新能建,加快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持續為客戶、股東、員工和社會創造更多更大價值。
中國能建共持有12項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6項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2項公路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2項電力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2項建筑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8項工程設計綜合甲級資質、20項工程勘察綜合甲級資質、1項海洋工程勘察甲級資質、193項(總承包87項,專業承包106項)各類工程施工承包一級資質,涵蓋水利水電、電力、建筑、市政、公路、港口與航道、礦山、機電、地基基礎、橋梁、隧道、鋼結構、環保等領域。擁有房地產開發一級資質、金融許可證、水泥產品生產許可證、民用爆炸物品生產許可證、特種設備制造許可證(壓力容器、壓力管道)等多種資質。
公司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以推進人力資源和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努力構建科學規范、開放包容、運行高效的人才發展治理體系,為加快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提供新的動力保障。
2020年末,公司員工總數12.10萬人,擁有一大批高素質各類人才,其中:管理人員38404人、專業技術人員40415人、技能操作人員25119人;博士研究生541人,碩士研究生12827人,大學本科46821人;正高級職稱2876人,高級職稱16266人;高級技師2162人,技師6657人;各類國家注冊執業資格人才15563人。
公司還擁有一批全國拔尖人才,其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5位、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6位、全國核工業工程勘察設計大師2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5位、國家級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位、全國技術能手24位、全國勞動模范15人。
我們將始終秉承“對方有需求,能建有優勢,雙方有共識,合作有共贏”的理念,愿與中外朋友真誠攜手合作,共謀事業發展,共享發展成果,共創美好未來!
中國能建根植于我國電力工業發展的沃土,在風云激蕩的壯闊時代大潮中,勇乘改革東風,高揚時代精神,一路劈波斬浪,不斷奮楫前行,勇擔踐行國家戰略、推動能源革命、保障能源安全、加快“走出去”的主力軍和排頭兵重任,成為加快高質量發展、建設美好生活的重要力量。在此,向一直以來給予中國能建關心、支持和幫助的社會各界致以誠摯謝意!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面對新的歷史機遇,立足新的發展階段,中國能建始終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牢記“央企姓黨、央企為國”的政治初衷和“發展企業、創造價值”的經濟初衷,統籌“兩個大局”,胸懷“國之大者”,堅持戰略眼光、系統思維、歷史角度、專業維度,突出戰略、問題、市場、價值、高目標“五大導向”,全面研判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以新發展理念為統領,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大力實施以“一個愿景”“四個前列”“六個一流”“六個重大突破”為核心的“1466”戰略,為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綠色、開放、健康和共同發展筑牢央企之魂、貢獻能建之智、發揮能建之力、展現能建之為,全力打造世界一流企業的新樣本、新標桿、新典范。
我們將始終秉承“對方有需求,能建有優勢,雙方有共識,合作有共贏”的理念,愿與中外朋友真誠攜手合作,共謀事業發展,共享發展成果,共創美好未來!
科技創新體系
2021年,中國能建建立了以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領導,技術專家委員會咨詢支持,科技信息裝備事業部統籌統領,所屬企業科技管理部門協同的科技創新組織管理體系;建立了以公司技術中心為統領,若干研發平臺和所屬企業技術中心組成的“統分結合、有統有分”的“1+N+X”創新平臺體系;形成了以3個院士專家工作站、12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個國家級和60個省級研究機構為主體的科技創新研發體系,公司所屬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108家。
科技創新投入
自成立以來,中國能建研發投入逐年增長,由2011年的22.39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87.89億元,年均增長14.7%;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逐年上升,由2011年的1.87%增長至2021年的2.75%。
科技創新成果
中國能建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持續加大科技投入,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有力地支撐了企業發展。2021年末,中國能建擁有有效專利10217項,其中發明專利2071項;累計獲得軟件著作權1323項;累計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48項,省部級科技獎勵180余項,行業級科技獎勵2100余項;累計編制并發布國際標準10項、國家標準276項、行業標準956項。
科研合作
在產學研合作方面,中國能建所屬企業與清華大學、武漢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挪威科技大學、天津大學、華北電力大學、浙江大學、東南大學、河海大學等高校,中科院武漢巖土所、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在特大地下洞室群設計優化與動態施工、太陽能熱發電、海上風電、清潔燃煤發電、智能電網、特高壓直流輸電、儲能、氫能利用、綜合能源等方面合作聯合開展了600余項技術研究。通過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實現資源優勢互補,促進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加強了科技人才培養。
在中央企業間合作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合作方面,中國能建積極參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開展科研合作,打造產業鏈協同創新的科技創新生態圈。例如,參與了由中國華能集團公司牽頭的國家能源局“700℃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研究及工程示范項目”;與南方電網科學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聯合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高壓大容量柔性直流輸電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示范應用”,與國網經濟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等聯合承擔了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重要輸電線路和輸電線路重要區段差異化設計關鍵技術研究”;與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鍋爐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承擔了四川省科技計劃項目“火電站煙氣污染物綜合控制關鍵技術研發與示范”;與中國廣核集團中科華研究院簽訂兩種冷源系統設備樣機研制合同,面向中廣核工程公司運營的各核電廠冷源系統改造市場。

- 一個戰略愿景
行業領先、世界一流
- 四個走在前列
在踐行國家戰略上走在前列
在加快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列
在推動能源革命上走在前列
在建設美好生活上走在前列


- 六個一流
一流的能源一體化方案解決商
一流的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商
一流的工程總承包商
一流的城市綜合開發運營商
一流的基礎設施投資商
一流的建材、工業產品和裝備提供商
- 六個突破性進展
在推動能源革命和能源轉型發展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在加快高質量發展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在深化系統改革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在全面加強科學管理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在全面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與組織能力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在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黨的建設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中國總部
中國北京市朝陽區西大望路26號1號樓
郵 編:100022
電 話:(010)59099999
傳 真:(010)59098888
香港主要營業地點
香港銅鑼灣勿地臣街1號時代廣場二座36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