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新增“環境資源界”,肩負什么新使命?
3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即將召開,新增的“環境資源界”成為各方關注焦點。這是自1993年全國政協增設“經濟”界別以來,全國政協界別的又一次重大調整。
此次調整有何背景?新設“環境資源界”有什么深意?肩負什么新使命?一起來看本期快問快答。
問:此次調整有何背景?
答:2023年1月18日,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名單公布。全國政協34個界別中,“環境資源界”首次亮相。此前,多地政協也新增了環境資源相關界別。
界別協商是協商民主的重要形式,界別設置隨國家不同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而不斷調整完善。每新增一個界別,都有其時代背景、戰略考量。1993年增設經濟界別時,我國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首次邁過3萬億元門檻;2023年增設環境資源界時,我國上一年度經濟總量已突破120萬億元。我們基本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面臨“好不好”的新課題,經濟社會發展從注重規模數量轉向質量效益,生態文明建設也進入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在此背景下,增設“環境資源界”來強化環境資源課題研究是應時之舉。
問:新設“環境資源界”有什么深意?
答: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李偉曾表示,增設環境資源界,解決了困擾委員會多年無界別依托的難題。
全國政協委員張甘霖認為,這可以有效凝聚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和工作經驗,建言獻策,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凝聚共識和力量。
從人員構成來看,環境資源界85名委員的背景涵蓋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海洋、林業、地質等多個領域。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解決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之策。
此外,環境資源界委員中,有不少大型能源化工企業的“掌門人”。他們將結合企業實際,圍繞產業結構轉型、能源結構調整等問題建言獻策,有助于相關領域實際問題的解決。
問:肩負什么新使命?
答:新界別為新一屆全國政協注入新鮮氣息,也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凝心聚力、貢獻智慧。據記者了解,今年兩會,該界別委員建言獻策高度聚焦“環境資源”主業。
改善生態環境是一個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的過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效,但仍面臨諸多矛盾和挑戰。在張甘霖看來,如何協調經濟發展與資源可持續利用、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是“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核心問題之一。(策劃/彭金美 高珊珊 記者/佘穎 曾詩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