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網
半島網3月7日訊(記者 孫貼靜 通訊員薛騰飛)在青島水務集團海泊河污水處理廠初見劉靜時,大方、干練,秀氣的臉頰上有著年輕媽媽的靦腆,金絲框眼鏡后明亮的雙眸,又透出了智慧和機敏。
劉靜一身藍色工裝,說話語速輕快。碩士畢業的她,實習期間就來到青島水務環境公司,從事城市污水處理工作,與在校學習的環境工程專業完全適配,她笑著說,這是學以致用,也是她與城市污水處理有著不解之緣。
從業7年的時間,劉靜成了幸福的二孩媽媽,與生活齊頭并進的,是她在工作中一次又一次的創新與成果,一步步完成從學生到工程師、從書本到實踐的身份轉變。7年里,劉靜主導和參與的科研項目多達十余個,圍繞著污水處理工作重點,劉靜依靠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務實的實踐積累,完成一次次蛻變,與她的同事們一起,守護著島城這條有著煙火氣的海泊河。
手上有個微型動物園
海泊河污水處理廠是青島第一座城市污水處理廠,1991年開工建設,30多年里為青島的城市水環境治理做出了重要貢獻,公司有著傳統企業的優良傳承,質樸、踏實、認真,努力,劉靜的個性恰好契合了企業的品質,安靜、樂于思考、不怕吃苦、默默做事。
作為工藝工程師的她,工作重點之一就是廠區巡檢,掌握各個區域的污水處理指標及運行情況。海泊河污水處理廠廠區占地13公頃,巡視一遍就得半天的時間。巡視的過程中,有許多機器和部件需要她動手檢測,現場都是露天作業,尤其是夏天,經常是一身汗水、泥水和污水摻雜著,臉也曬得黢黑,每次回到辦公室,第一件事就是咕咚咕咚喝兩杯水,同事們總開玩笑說,“劉工,慢點喝,廠區水是管夠的”。老家的親戚看到她曬黑的臉,更是笑道“我這天天在工地也沒你這膚色”。
2020年海泊河污水處理廠提標擴建后新增MBR工藝,面對新工藝,劉靜投入了極大的精力,去研究、分析、打磨、調整,每天泡在工藝現場,夏季工裝的后背被汗水漬透,又被陽光曬干,兩個月下來,工裝的后背都褪色改樣了。
有一次,泥區脫水機突發運行狀況,脫水機出泥含固率達不到外運條件。通常情況下,通過化驗檢測污泥含固率,至少4小時才能獲取相關數據。污泥均質池隨時面臨外溢風險,急需脫水機正常運轉。劉靜到達現場后,戴上手套,一把就抓起又黑又臭的污泥,捏一捏,看一看,聞一聞,根據經驗判斷出問題所在,指揮現場人員調控脫水機加藥及扭矩參數,經過1個小時調整,脫水機出泥穩定正常了。這個“急就章”得益于劉靜的“一測準”,是她日積月累的經驗總結,也是她善于觀察、善于調研、敢于判斷和指揮的作風體現。有同事問她,“手抓那些像糞便似的污泥,什么感覺?”劉靜率真的笑了,“那些污泥都是活性微生物,我手上有個微型動物園。”
踏上智慧水務的新節拍
新一代洗水人的奮斗,不只靠身體力行,還要靠創新實現突破。
劉靜2015年參加工作,先后參與青島市團島污水處理廠運行、李村河污水處理廠三期調試、世園會水質凈化廠運行調試、海泊河污水處理廠提標擴建調試與生產管理等工作,面對各不相同的污水處理工藝以及不同工作職責轉換,她將所學的污水處理理論知識與工作相結合,不懼困難,敢于突破,在每一個崗位上都可圈可點。
不是在巡檢現場,就是在實驗室、電腦邊;不是在一線操作設備,就是在設計、實驗和思索,這樣的工作場景組成了劉靜工作的全部。愛生活,把工作當成了生活的一個部分,劉靜與專業一致的老公會在日常討論起工作的內容;愛工作,她又舉重若輕,在學中干,在干中想,在常態下創新,在尋常中總結和突破。
為提高污水處理工藝調整的實時性、精確性、穩定性,減少現場工作人員的工作強度,她先后制定方案,組織實施乙酸鈉、聚鐵精準加藥系統改造;初沉池剩余污泥排放與進水流量聯控系統優化;細格柵單步運行控制改造等項目,通過提升感知層、控制層、執行層的相互間配合,推進廠內“智慧化”建設。
在城市污水處理工作更加強調提質增效的時代要求下,水務集團環境公司的專業性、創新性得以凸顯,劉靜所代表的一批科研人才找到了施展才華的舞臺,他們踏上了智慧水務的新節拍。
趕上“雙碳”目標的新時代
在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污水處理行業迎來新的挑戰。35歲的劉靜,有著她這個年齡的知識女性共有的優勢,有思想,有儲備,敢于創新,勇于突圍,不囿于舊框,有自我超越的想法和能力。
2017年劉靜參與生物質碳源生產性實驗,成功將生物質碳源應用于實際生產,并參與制定《生物質碳源企業標準》,每年為公司節省污水處理費用50余萬元,獲得“山東省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獎”;憑借在低碳運行方面取得的成績和經驗,2021年6月30日,青島海泊河水務運營有限公司海泊河污水處理廠成功入選全國首批城鎮污水處理低碳示范工程,是山東省唯一入選的城鎮污水處理廠。2021年12月13日,在全國65家《國家重點生態環境保護技術示范工程》評比活動中入圍,海泊河廠是青島市唯一一家入圍單位。
2021年她參與起草的《污水處理廠低碳運行評價技術規范》于2022年7月1日正式發布,該標準是我國污水處理領域首個低碳團體標準;2021年她還參與起草了《城鎮污水處理單位化驗室等級評價標準》;2022年劉靜進行臭氧系統節能降耗精確控制優化試驗,確定最佳臭氧投加濃度,每年節約運行費用57.8萬元、改造原有浮筒攪拌器為立式慢速攪拌器,每年節省電費約21萬元,解決了原有攪拌器維護難度大、維修成本高的難題。
這些工作中,劉靜忘我投入,但是她又是客觀理性的,依靠著她專業的知識儲備,以及科學嚴謹的分析數據,她一次次完成專業研究到服務實踐的體悟轉變。
二胎媽媽的“雙重”守護
2022年劉靜成為一名二胎媽媽,挺著大肚子巡檢廠區的情形,是諸多同事的記憶。懷孕期間,劉靜依然不改巡視廠區的工作習慣,同事們心疼她,給了她源源不斷的暖意和關懷。但是劉靜依然坐不住,她自認適當的鍛煉也是對孩子的一種保護。直到生產的前兩個月,劉靜才做了適度調崗,轉去給技術工人授課,結合一線的工作實際,劉靜的課豐富生動,指導性強。她的師傅崔常桂評價說“換個角度,她也照樣發光”。
劉靜說,干技術的人,其實壓力都挺大的,因為技術關系著整體運轉,關系著生產經營,關系著企業的安全與發展。尤其到了工藝調整的時候,滿腦子都裝著技術參數和技術調控。在海泊河污水處理廠的技術崗位,一個蘿卜一個坑,每個人都是重要的技術環節,承受著無形的技術壓力,她經常晚上做夢都在調整工藝。有一次白天想不通的事情,夢中一個機靈驚醒,夢回現實,卻意外找到了靈感。這個有點神奇的夢中成果,就解決了擴建后AAO-MBR系統生物池好氧段精準曝氣的一個問題,劉靜這樣訴說這段經歷: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心有所牽,終有所獲。
現在的劉靜喜歡下班后,帶著一雙兒女漫步在海泊河畔,或在河邊的木棧道上玩耍,或順路看看補水口的出水水質。3歲的老大也會很驕傲的說:這是媽媽工作的地方出來的水。
劉靜平衡著家庭與事業,喜歡動腦,能吃苦,有技術,喜歡把才智轉換成為實戰策略,并且在污水處理科技創新的一線不斷享受著探索的好奇,飽蘸著創新的滿足,創造著科技的價值。“在水務,這樣努力奔跑的人太多了。”劉靜說,“有了孩子后,肩頭的責任往心頭又轉移了幾分,守護好海泊河的水,也是在守護她們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