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走在光明區的小路旁,鳥語花香,令人心曠神怡,再也聞不到污水臭味,也看不到黑黑的淤泥。這就是光明區自2017年8月份以來實施的“廠網一體”建設運營模式試點工程取得的成果之一。
光明區屬于深圳市后發地區,海綿城市試點前,城市排水設施建設滯后,管理運營水平和質量不高,排水設施不能穩定有效運行。從而出現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水體黑臭問題普遍,二是污水系統運行低效。
針對現有問題,光明區結合海綿城市試點契機,試點探索“廠網一體”建設運營模式,將擬建成處理能力為30萬立方米/天的光明水質凈化廠及其服務范圍內超過1000公里排水管網整體打包運作,通過引入優質社會資本、創新公共管理模式,從而提高排水設施管理水平。
秉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光明區針對不同流域的不同特點,堅持流域統籌,劃分兩個流域:東坑水流域和鵝頸水流域,并分別以目標、問題為導向,有針對性地實施治理措施。
東坑水流域為新建區,其海綿城市建設以目標為導向,綜合采取“滲、滯、蓄、凈、排”的措施,對新建項目實施雨水徑流源頭減排管控,對錯節亂排的雨水管網實施接駁完善,進而實現面源污染、徑流峰值的源頭削減,提升東坑水水質,促進長制久清,消除內澇積水點,進一步提升整個片區的城市品質和人居環境。
鵝頸水流域內鳳凰村、紅坳村、塘家村、張屋村、甲子塘村、瓦窯頭村等6個城中村和塘家工業區、甲子塘工業區、長興工業區等3大工業片區,為典型的高污染流域。由于排水設施不完善,雨污合流、混流等問題嚴重,直接導致鵝頸水及其支流水體黑臭問題。該流域海綿城市建設以問題為導向,綜合采取“凈、排”的措施,開展城中村及工業區正本清源、市政管網接駁完善、河道綜合整治、生態補水、支流排洪渠整治等一系列措施,系統解決水體黑臭問題。
自項目實施以來,光明水質凈化廠服務范圍污水處理系統提質增效明顯。在此基礎上,光明水質凈化廠服務范圍內基本實現雨污分流,雨水排放系統不斷完善,有效解決了試點區域存在的6個歷史內澇問題和鵝頸水水體黑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