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孝炎,女,1932年10生,漢族,江蘇省太倉市人。1953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化學系;1959年1月至1960年5月,曾在蘇聯科學院地球化學與分析化學研究所進修;1985年9至1986年10月,先后在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和美國國家大氣科學研究中心(NCAR)任客座研究員。自1953年起,一直在北京大學工作。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農業、輕紡與環境工程學部院士。現為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唐孝炎教授在我國創建環境化學專業和開創、發展大氣環境化學新領域方面有顯著貢獻。在環境化學前沿領域大氣臭氧 、酸雨和大氣細顆粒物(氣溶膠)化學方面作過許多具有開拓性和創造性的系統工作。領導組織了蘭州光化學煙霧大規模現場綜合研究,證實了光化學煙霧在我國的存在,發現了我國光化學煙霧不同于外國的成因。在國內,設計建造了第一個大氣光化學反應模擬裝置和最早建立了化學反應與大氣擴散相結合的計算模式。對酸性雨水、霧水和云水開展了酸化過程的化學研究。在國際公約履約方面,尤其是在維也納臭氧層保護公約和蒙特利爾議定書的履約過程中為國家作出了重要貢獻,她主持編寫的“中國消耗臭氧層物質逐步淘汰國家方案”,1993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3月獲《議定書》國際執委會批準,被譯成六國文字,作其他國家的參考范本。1972年創建了我國最早的環境化學專業,率先開設了環境概論、三廢治理、環境化學和大氣化學等一系列環境新課程。1990年出版的《大氣環境化學》教科書(2006年再版),先后獲得教育部、國家環保局優秀教材一等獎、北京市先進教育集體和教材一等獎。30余年來,已為我國環境科學的科研、管理和教學培養了大批學術帶頭人和骨干。唐孝炎教授曾參加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第十專題戰略及其政策研究、多次主持國家攻關項目,973、863有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重大基金項目和北京市空氣質量達標戰略研究、北京市大氣污染控制研究等。
她于199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85年、1987年、1990年三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3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996年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2003年獲國家環保總局臭氧層保護個人特別金獎;2004年獲國家環保總局第二屆中國保護臭氧層貢獻獎特別金獎,北京大學環境中心集體獎;2005年獲美國國家環保局平流層臭氧保護獎,北京大學環境中心集體獎;2005年獲聯合國環境署和世界氣象組織維也納公約獎;2006年獲北京市政府首都環保之星獎等。
唐孝炎教授曾任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的大氣化學委員會銜稱委員(類似常務委員)(1988-1996)。自1993年起擔任聯合國環境署(UNEP)臭氧層損耗環境影響評估組共同主席。在國內曾任中國環境學會副理事長多屆,教育部環境科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副主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