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6月17日訊(記者涂為 胡維佳)武漢市作為長江之畔、超千萬人口賴以生存的家園,承載著以綠為筆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武漢答卷”的時代使命。6月17日,武漢第二屆生態保護修復與利用論壇順利召開,各級領導、院士大師、行業大咖、聯合國人居署專家齊聚一堂,探索生態保護修復與利用的新模式。

武漢第二屆生態保護修復與利用論壇現場。武漢市自然資源保護利用中心供圖
2021年3月27日,武漢舉辦第一屆生態論壇,創新成立“武漢生態保護修復與利用規劃設計產業聯盟”。通過兩年的不懈努力,武漢市生態保護修復與利用工作交出一份可喜的成績單:從頂層設計謀劃全局,武漢市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國土空間保護與利用規劃等相繼完成;開展了靈山、將軍山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東、沙湖水生態提升,漲渡湖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等要素提升規劃;保障一批江水源可再生能源站在漢口濱江商務區等重點區域投入運營;推動黃孝河水環境治理項目首次入選全球基礎設施中心項目庫;建成了中法半島小鎮生態濱湖涵養示范帶;攜手武漢都市圈多個城市簽訂了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協議等。
在第二屆論壇現場,生態保護領域的央企等重點企業、院校簽約入駐,為生態聯盟注入新動能,朋友圈進一步擴大。簽約企業分別是三峽集團上?睖y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地質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國土環境整治中心、浙能錦江環境控股有限公司、成都萬華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它們與第一屆50余家單位形成優勢互補、群策群力的綠色生態朋友圈。
三峽集團上?睖y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工郭亞麗告訴記者,三峽集團結合在國家長江大保護戰略中發揮骨干主力作用的使命,近五年來在生態環保領域快速發展布局,此時加入生態聯盟,將便于今后開展更多高水平、常態化、多領域的學術交流、專業研討和產業合作,F階段公司在河湖健康構建、地下管網淤積、滲漏監測、自修復材料研究、水環境監測溯源預警等生態環保領域重點攻關的多項技術均可應用到武漢,用科技協助武漢生態建設向更高質量發展。
郭亞麗表示,她本人正牽頭攻關的基于北斗基準的空天地一體化水環境監測技術研究,會使用到北斗加高光譜和數值模擬的動態水質解譯技術,未來希望能復制到武漢,為武漢的水環境監測加上“火眼金睛”。“武漢是百湖之市,如何實時監測評估水環境是重中之重,利用此高光譜遙感技術可對大尺度的河湖水質和水生態狀態進行實時精準判定,并可評估污染來源以及預測水生態趨勢,為我們對河湖水體進行精準化智能化管理提供高科技手段。所有數據全部自動傳輸至平臺,一旦出現異常,平臺可自動預警,相關人員快速處置。”
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論壇的舉辦,汲取生態聯盟各領域單位和專家的方法與經驗,繼續充分發揮規劃的綜合優勢,集合強大聯盟圈力量。未來武漢將以生態功能區片、單元為載體,探索“生態+安全”“生態+鄉愁”“生態+旅游”等“生態+”模式,增加優質生態環境及生態產品供給。夯實生態資源“數字基礎”,依托自然資源部城市仿真重點實驗室、湖北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監管系統,推進生態保護修復與利用“一張圖”建設。后期,進一步推動千子山、中法什湖、垃圾分類處置三大生態示范項目的深化落地;積極用好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謀劃長江沿線生態保護修復與利用重點項目,扎實推進長江大保護。
此次論壇由武漢市人民政府主辦,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武漢市生態環境局、武漢市水務局、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武漢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武漢城市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承辦,武漢市自然資源保護利用中心、武漢生態環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