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鏈條思維讓廚余垃圾“各得其所”
廚余垃圾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產生量最多的一類垃圾,包括剩飯剩菜、瓜皮果核等,但人們常常會感到疑惑:廚余垃圾怎么分?分類好的廚余垃圾會被混運嗎?大量的廚余垃圾最終去哪里了?廚余垃圾還有哪些“用武之地”?近年來,多地嘗試探索各種措施,從源頭減量、精準收運、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各環節全鏈條發力,讓廚余垃圾“各得其所”,不再成為“放錯位置的資源”。
精準分類推動源頭減量
2021年,北京市印發實施《關于加強本市非居民廚余垃圾計量收費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自2021年9月30日起,北京市非居民廚余垃圾統一實行計量收費。建立健全非居民廚余垃圾收費管理機制,充分發揮價格機制激勵約束作用,有利于引導廚余垃圾源頭減量,減少餐飲浪費,促進糧食節約和保護環境。實施非居民廚余垃圾收費后,簋街的餐飲商戶積極開展源頭減量。近日,一家以經營小龍蝦聞名的餐廳,就根據自家廚余垃圾特點,自主研發了新設備,有效減少廚余垃圾的產生。除此之外,還有不少餐廳選擇與凈菜的供應商合作,通過供應鏈的數字化管理系統,嚴格管理食材的進銷存,減少每天廚余垃圾的產生量。日前,西城區椿樹街道垃圾分類宣傳員走進轄區餐飲單位開展精準化垃圾分類宣傳活動。針對椿樹街道轄區內餐飲商戶集中路段,通過上門一對一進行垃圾分類規范宣傳,志愿者們挨家挨戶為西草廠街的餐飲單位業主發放垃圾分類宣傳手冊,講解垃圾規范投放等垃圾分類知識,呼吁商戶履行主體責任,規范廚余垃圾和其他生活垃圾的分類投放。商戶表示將在日后實際工作中按照分類要求,將垃圾分類工作做實、做細、做好,以實際行動推動廚余垃圾源頭減量。
嚴格規范防止混運私運
獲得廣大餐飲商戶理解支持,是順利推動廚余垃圾規范收運的必要保障。為了打通收運前端壁壘渠道,黑龍江省大慶市城市管理局依據各區餐飲商業組團集群區位和“早中晚”不同經營時限,堅持“集中高效、便民錯峰”和“先公共機構、后個體經營,先商業集群、后城鄉接合,先主要街道、后背街小巷”的原則,逐區制定廚余垃圾收集履約協議簽訂實施計劃。截至目前,已簽約餐飲商戶2500余家,占全市總量80%。與此同時,印制5000余份垃圾分類宣傳冊,倡導餐飲商戶以防止“地溝油”回流餐桌為己任,理解支持廚余垃圾規范收運工作。在收運行為的規范方面,市城市管理局要求餐廚廢棄物收運處置企業按照“日處置廚余垃圾能力150噸”的標準,配套相關收運車輛及司乘人員,建設車輛運行智能管理平臺,安裝車輛沖洗消菌設備,科學規劃廚余垃圾收運“時間表”“路線圖”,并做好各類重大活動期間需變更收運時限及路線的應對預案,遏止“棄運拒收”“棄偏繞行”等現象發生。同時,聯合屬地不定期開展違法偷倒私運廚余垃圾打擊行動。截至目前,已聯合制止勸返違法偷倒廚余垃圾行為4起,查處偷倒廚余垃圾個體行為12起、違規處置廚余垃圾餐飲商戶2個,暫扣收運車輛9臺。
今年以來,山東省威海市高新區嚴格規范餐飲單位廚余垃圾的收運環節,實行定時、定點、定線路“公交式”收運,確保廚余垃圾應收盡收、日產日清。目前,全區累計納入收運范圍的餐館、酒店、食堂等餐飲單位1000余家,占餐飲單位的90%。為此,高新區向餐飲單位統一免費發放廚余垃圾桶800余個,滿足業戶投放廚余垃圾的需要,日均收運廚余垃圾20噸左右,基本實現應收盡收。廚余垃圾進行集中運輸,合理優化收運線路,配備廚余垃圾專用收運車7輛,安排清運專職人員20多人,負責廚余垃圾高效收運,保障廚余垃圾定時、定點“上車”,有力確保日產日清。據了解,在鞏固好已有成果的同時,高新區建設局將加大工作力度,積極推進廚余垃圾“公交式”收運全覆蓋,實現廚余垃圾分得清、收得齊、運得走。
循環聯動實現變廢為寶
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桃溝鎮戴夏村的宿州海創環境能源有限責任公司的廚余垃圾協同處置項目剛剛入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2023年“生活垃圾分類科普宣傳教育基地”名單。該項目場地分為主廠房、化水車間、綜合水泵房、餐廚預處理系統、卸料大廳、滲濾液處理站等,一座座高大的處理設施矗立于場地間,形成工業化景觀。一輛輛垃圾收運車停至卸料大廳,工作人員按下操作按鈕,車上的垃圾轉運箱一側抬升將垃圾倒進接料斗內,“變廢為寶”的第一步就從這里開始了。這些廚余垃圾首先進入預處理系統進行全自動篩選,分揀出體積較大、較硬的雜質,經過破碎制漿、除砂除雜、蒸煮后,通過三相離心機將沼液、沼渣、油脂進行分離。沼液通過厭氧發酵后可以產生沼氣,沼氣、沼渣轉化為可利用資源送往生活垃圾焚燒爐進行焚燒,實現廚余垃圾的資源化和無害化利用。最后,被設備“吃”進去的廚余垃圾,經過技術處理,廢水經滲濾液處理站處理后進行回用,實現污水零排放;沼氣可作為能源利用;粗油脂可作為生物柴油的原材料進行外售。據介紹,海創廚余垃圾協同處置項目能實現年處理廚余垃圾7.3萬噸,年產沼氣量約376萬立方米,年產粗油脂約876噸。項目將實現宿州市及轄區廚余垃圾收集、處置全覆蓋,也將助力宿州市開展垃圾分類工作。
廚余垃圾的無害化處理和利用,一直是環保界的討論熱點。用腐食性昆蟲處理廚余垃圾,正在一些城市悄然興起。在廣東省珠海市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廚余垃圾本地化處理試點基地,附近6個村落以及3個小區的廚余垃圾都會運送到此,實現就地化處理。在這里,成千上萬只黑水虻成了處理廚余垃圾的“蟲專家”。根據測算,1克黑水虻的蟲卵孵化出的幼蟲,可處理約10公斤餐廚垃圾等有機廢棄物,可產生1.5公斤~2公斤鮮蟲和2公斤~4公斤的有機肥。基地還探索出了一套“魚菜共生系統”,實現了垃圾綠色循環利用。據介紹,廚余垃圾運到基地之后,由黑水虻吃掉,蟲卵長到7天左右進行喂魚,喂完魚的水經過一個設備的反抽,可以排放到植物的根莖上。干凈的水會從植物的根莖過濾到魚缸里,這樣就可以實現循環聯動。(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