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治污,新加坡走出成功之路
2014年09月25日
來源:人民日報

原標題:工業治污,新加坡走出成功之路
本報赴新加坡特派記者 施曉慧 王天樂
《 人民日報 》( 2014年09月25日 22 版)
圖為裕廊島工業企業的工業污水處理系統。
勝科工業集團提供
當工業水污染給許多高速發展的經濟體投下揮之不去的陰影時,新加坡的工業污水治理提供了一個成功的案例:這個石油化工產業占工業總量1/3以上的國家,躋身最美麗的花園城市國家之列。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并行,重化工產業與花園城市共存,這是新加坡經濟發展的常態。記者最近就新加坡的工業污水處理進行實地采訪,感受到該國在成功治污問題上絕非一蹴而就,其不斷發展和創新工業污水處理方案,以及嚴格執法等經驗值得借鑒。
工業治污并非一蹴而就
今天,去新加坡旅游的人一般都會去新加坡河畔徜徉一番。望著眼前的潺潺流水,游人很難想象,幾十年前,這里曾是“臭味難聞、路人紛紛避而遠之的死河”。李光耀在其回憶錄中提到,在上世紀70年代,新加坡有位盲人電話操作員,每當乘坐公共汽車經過,僅憑氣味就知道到了新加坡河畔。李光耀還寫道:“當我于1977年2月提出新加坡河治污計劃時,很多人特別是企業家甚至質問我,‘為什么要治污,新加坡河一直都是這么臟,這已經成為新加坡遺產的一部分了。’”
當時擔任總理的李光耀毅然提出“十年清河,十年河清”的治理計劃,制定并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綜合實施了搬遷改造和污水治理等多種整治措施。10年后的1987年,新加坡河面貌煥然一新:昔日污染的河水經過凈化,保留下來的舊建筑物翻修一新,岸邊的老屋和貨倉大多改造成綠地和其他休閑服務場所,新的摩天大樓如雨后春筍般矗立起來,美麗的河岸令人流連忘返。
裕廊島位于新加坡西南部,這里企業林立,是新加坡的能源與化工中心,也是世界級的煉油石化基地,新建的號稱全球最大規模的對二甲苯(俗稱PX)工廠也落戶該處,因此污水排放最為集中。裕廊工業區與居民區相距僅約9千米,而在這兩地中間,則是有著東南亞“鳥類天堂”之稱的裕廊飛禽公園,棲息著數千只飛禽。
“一邊是煉油、乙烯、PX等項目構成的完整石油和化工產業鏈,一邊是綠意盎然、鳥語花香的休閑公園,裕廊島上這一有著鮮明對比的場景折射出了新加坡在工業污水治理方面所取得的成績。”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對記者如是說。
廢水源頭控制效果顯著
工業污水是新加坡水污染的主要來源。新加坡十分重視如何更加安全高效地進行工業污水處理。新加坡公共事業局首席執行官趙文良說:“新加坡非家庭部門的水消費占到整體的55%,其中,工業部門是最大的耗水用戶,因此發展和創新工業污水處理方案以及提高企業在水處理方面的效率顯得十分迫切。新加坡鼓勵本地水處理企業發展多樣化的工業污水處理方案,以獲得長期的可持續用水。”
新加坡公共事業局供水回收網絡署署長黃建榮稱,在新加坡,已用水不再是一種廢水,而是一種國家資源,可以用于制造新生水。工業污水是新生水的來源之一,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工業廢水的排放顯得非常關鍵。“新加坡對工業廢水進行源頭控制。在新加坡,工業企業被要求建立工業污水預處理設施,并根據相關的法律要求,在將污水排放進公共管道之前,對其進行達標處理。”
據新加坡公共事業局工業發展部經理毛颋梁介紹,在新加坡,各家工廠的污水都必須經過預處理達標后,才能排入公共下水道。接著,污水流入公共事業局系統的工廠,由該局負責進一步處理,最后才可以排入大海。新加坡通過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統,采用上流式厭氧污泥床工藝對污水進行二級處理,然后就近排入附近水體,最終流入近海,或輸送至附近再生水廠循環利用。此外,新興的膜生物反應器技術在新加坡也得到廣泛采用,該技術使污水處理廠省去了預處理、曝氣、沉淀等工藝,直接加膜過濾處理,效果較好,而且減少了污水處理廠的占地面積。
對位于裕廊島的石化企業而言,它們排放的污水必須處理到合乎《環境保護與管理條例》的標準,然后才可以安全地排入大;蛘哌M行工業再利用。勝科工業集團是裕廊島上最大的工業污水處理公司。該集團策略關系部高級副總裁吳兆光告訴記者,勝科是新加坡最大的水務管理公司,專精于為工業企業提供水處理解決方案。勝科除了直接處理工業污水,也將部分本應排入自然水體的處理尾水進行回用。這種“閉環水管理模式”可以把化工客戶最復雜、最臟的工業污水通過污水處理及中水回用的技術轉換成最干凈純度最高的去離子水,最后再反供給客戶,從而真正達到水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執法有力保障治污到位
新加坡在工業污水排放方面有著嚴格的法律規定。顧清揚告訴記者,新加坡的環保法規非常專業,法規和企業的指標公開、透明,公眾知情,政府執行法規力度記錄保持良好。根據法律授權,公共事業局的官員可以進入工業企業對非法排放進行調查。非法排放事件必須得到迅速及時的處理。公共事業局將開展詳盡的調查,包括提取污水樣本和現場照相等,與相關方一起采取行動減輕潛在不良影響,并會對違法者采取必要的強制措施。
黃建榮告訴記者:“《污水及排水法案》賦予公共事業局權力,以便管理所有與處理已用水相關的事項。根據該法案,公共事業局可控制所有源自家庭的、工業的和其他建筑物的已用水排放。法案也規定了違法引起嚴重水污染將面臨的懲罰。2012年,《污水及排水法案》進行了一些修正,公共事業局加大了針對非法排污的懲罰力度。”
為確保工業污水達標排放,公共事業局還建立了一套監督和執行體制。黃建榮告訴記者,“在監督方面,公共事業局主要借助科技力量。在遍布新加坡工業區的排水管道上中下游,公共事業局安裝了許多用于實時監控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感應器。一旦向公共管道排放的工業廢水中揮發性化合物濃度過高,這些感應器就會發出警報,由此幫助公共事業局進行相關執法。”
“新加坡工業污水處理如此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執法有力。”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水務政策研究所所長吳遜告訴記者,“政策的執行是新加坡水處理最值得學習的一個方面。很多好的想法通常比較容易學習,但如何確保在執行過程中不走樣,這往往很難做到。新加坡由一家機構——公共事業局全權負責污水處理的全過程,這樣就不存在推諉或扯皮現象,無論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由該機構負責。類似的行政方式值得借鑒。”
(本報新加坡9月2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