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報

“這下水質提升再也不受污泥‘束縛’了,咱們這污泥減量化設備可真是太給力了!”7月10日一早,華北油田采油四廠工程技術研究所所長周昕瑞在古一注水站檢查水質時,取了一瓶清澈的處理后采出水樣,高興地對新來的實習員工唐新宇說。
古一注水站隸屬于永清作業區,是采油四廠最大的采出水處理站,負責全廠80%的采出水處理及回注任務。古一注水站采出水系統內有10具污水罐和一個沉降池,全年產生污泥、絮凝物高達4000立方米,每年清理污泥需花費470余萬元。同時,注水站還面臨著水質提升和系統運行的雙重壓力。若不及時清理,系統內污泥過多,超過系統承載負荷,一方面會導致水質變差,無法滿足注水需求,另一方面還會導致氣浮裝置運行故障,極大地增加了注水泵、注水井等設備的維護成本。
“多年來咱們的初衷就是‘花最少的費用清最多的污泥’。在開展污泥減量化關鍵技術研究上,四廠注水系統的專家們可是沒少下功夫,通過大量的生產分析和技術調研,最終在古一注水站建成了首套污泥減量化設備。走,我帶你去看看。”周昕瑞一邊說著話,一邊帶著唐新宇向污泥減量化操作間走去。
“這就是咱們的污泥減量化設備,主要是將含油水的污泥輸送到這里進行處理。在進入裝置前,需要將絮凝劑一并注入,并在混藥箱中充分混合、反應。這一步驟是通過自動加藥裝置實現的,主要是為了增強污泥的活性,便于后續脫水減量,進一步縮小油泥體積。”周昕瑞向唐新宇詳細介紹著。此時的污泥減量化設備正在有序運轉,一片片黑色的脫水后污泥正從螺旋輸送機向裝載袋滑落。“處理后的油泥由螺旋輸送機輸送至裝載袋,做外運處理,剩余的液體則回收至水處理系統進行再處理。這樣就能不依靠清罐,自主實現污泥的源頭減量,減少整個水處理系統內的污泥,實現水質的提升。”
“周所長,那怎么能讓疊螺機疊出更多的泥呢?”唐新宇好奇地問道。
“小唐,你知道影響設備污泥減量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嗎?主要就是絮凝劑的制備濃度和混藥箱內泥藥的混合濃度。這幾年所里通過持續的專項科研,開展了大量的室內和現場試驗評價,確定了高分子絮凝藥劑體系。通過動態調整進液的含泥量、藥劑濃度等參數,目前每周運行3至5次,單次處理量可達到30立方米,實現純泥含量達到98%以上。截至目前已經處理含油污泥3000多立方米了。整個注水系統里少了這么多污泥,要不你看咱們這處理過的采出水怎么能跟純凈水一樣透亮呢!”周昕瑞一邊說著一邊舉起手中的水樣看了看。
初夏的古一注水站,是活躍而美麗的。天上的白云在緩緩飄著,綠色的注水罐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耀眼。唐新宇跟著周昕瑞又向注水泵房走去。了解了污泥減量化的他,步履輕盈, 對污泥處理技術充滿了信心,也對水質提升充滿了信心。
來源丨中國石油報
通訊員丨韓羽
編輯丨馮軍
責編丨金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