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重慶市沙坪壩區的沙田污水處理工程一期PPP項目正式投入使用。該項目為主城區最大純污水處理廠PPP項目,也是重慶目前最大的地埋式污水處理廠。
據了解,其一期污水廠設計規模10.0萬m3/d。污水處理采納改良型A2O工藝,深度處理采納“高效沉淀池+濾布濾池”工藝,消毒工藝采納“紫外消毒+次氯酸鈉”的復合式消毒工藝,污泥處理工藝采納“離心脫水+預留低溫干化”的處理工藝,污泥經低溫干化后含水率可降至30%。
聊到地下污水廠,就不得不提我國地下式污水廠的體量與規模正在爆發式增長。數據顯示,截止“十三五”末,全國已建在建的地下式污水廠近200余座,近2年更是“遍地開花”。
除了重慶市最大的地埋式污水處理廠,還有不少地方也紛紛將污水轉接“地下”——
“上海首座‘花園式’全地下污水處理廠,一期已投入使用”
“浙江省最大的地埋式污水處理廠順利通過竣工驗收”
“廣州已建成14座地埋式污水處理廠,處理規模居全國第一“
“江蘇省處理規模最大的全地下式污水處理廠項目進展順利 ”
“山東首個全地埋式污水處理廠BOT項目馬上落戶濟南”
“西北最大地埋式污水處理廠改擴建項目正式通水”
地下式污水處理廠“遍地開花”
是城市需要還是搞噱頭、騙投資?
對于地下式污水廠的推廣與應用,一些行業專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中國水環境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侯鋒認為,并不是所有水廠建地下污水處理廠都是合理的,要圍繞幾個要素進行評估,如果它是正價值的,那就一定要建。
侯鋒對于“是否要建設地下污水處理廠”給出了自己的推斷標準:是否符合環境友好型、土地節省型和資源回用型的要求。
桑德集團前執董張景志認為,很多時候挑選將污水處理廠建在地下是無奈之舉,由于征地等問題,不得不挑選建在地下,因此不宜于大面積推廣。
不難看出,給位大佬一般認為,地下式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應充分結合地區進展實際需求,幸免“盲目”。只有因地制宜地制定可行性方案,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地埋式污水處理廠的優勢。
那么,對于“地下式污水廠”
你怎么看?歡迎在留言區評論探討
觀點1:
地下式污水廠是「未來趨勢」
運行穩定、節省用地......
地下式污水處理廠的進展,不僅可以解決土地緊缺的問題,還可以實現優良的社會效益(如景觀公園和社會友好性),也十分契合我國水務行業數字化、智慧化轉型的大方向。
雖然目前占我國總污水處理廠數量比例不足1%,但進展勢頭可謂是火力全開。
1、運行穩定,受外部環境影響小。
傳統污水處理廠受溫度影響較大,生物處理單元可能因低溫降低運行效果,建筑材料的熱脹冷縮也會在氣溫變化較大時引起管線系統故障。地埋式污水處理廠相對溫度比較恒定,更有利于系統的穩定運行。
2、杜絕二次污染,幸免鄰避效應。
主要構筑物建在地面以下,通過系統設計,可有效隔絕臭氣、噪聲等二次污染,幸免了傳統污水處理廠的鄰避效應。
3、結構緊湊,節省占地。
為減少建設難度和投資成本,地埋式污水處理廠多采納占地面積較小的工藝,尋求地下空間開發,布局緊湊,占地一般為傳統污水處理廠的1/3~1/2。
4、地上空間多用途開發,提升土地資源價值。
地埋式污水處理廠的地面空間用途廣泛,可以建設公園綠地、文體娛樂設施,或科普館、停車場等其他公共服務設施等,綜合性提升土地開發利用價值。
觀點2:
地下式污水廠「純屬跟風」
既不環保也不低碳......
同樣是面對著城市用地緊張、人口密度高的難題,為什么經濟更加發達的歐美、日本等國卻對地下式污水處理廠“愛答不理”?
對此,北京建筑大學環能學院郝曉地教授、于文波、王向陽等在《地下式污水處理廠全生命周期綜合效益評價》中,分別從基建投資、環境影響、生態效益三方面進行了非常客觀的解釋:
1、從基建投資來看
建設階段:因地下污水處理廠縱向空間設計布局,額外增加了開挖基坑與建設大型地下框架結構的要求,所以所需建材與能耗遠高于地上污水處理廠(建筑費用約為地上污水處理廠的1.31倍)。
運行階段:地下污水處理廠出水以及剩余污泥需要從地下提升至地表排放或處理,使污水處理的單位能耗升高。
同時,地下污水處理廠額外增添的照明與通風設備也相應增加了處理能耗。
拆除階段:由于地下污水處理廠建設階段投入較大工程量,拆除階段所需工程量也相應增大——巨大基坑需要掩埋填平,導致建筑垃圾量增加,亦使施工能耗相應增加。
可見,無論在哪個階段,地下污水處理廠都需要投入較高的成本,不利于資金籌措、周轉與回報(地下污水處理廠的全生命周期總成本要比地上污水處理廠高出22.8%。
2、從環境影響來看
同種工藝(MBR)、同等處理規模(10萬m3/d)以及同樣進出水水質要求的污水處理廠采納新型的地下式建設模式和傳統的地上式建設模式,全生命周期環境綜合影響有所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采納地下式建設模式使得污水處理廠的環境綜合影響指標上升3.0%,雖然漲幅不大,但從整個全生命周期環境影響總量來看,其增加的環境影響值相當巨大。
如全球溫室效應潛能生命周期內增加 2.20E+07kgCO2-eq,大氣酸化潛能增加3.07E+05kg SO2-eq。
可見,為了獲得社會效益(花園式設計、地上公園),而對環境又繼續增大巨大的負擔,這種做法顯然是十分“短視”的。
3、從生態效益來看
雖然有研究數據顯示,地下污水廠的地表園林景觀產生的生態效益約為地上污水廠的1.75倍。
但與基建投資及其對環境的影響相比,生態效益顯然遠無法實現“效益平穩”。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地下污水廠的地面景觀罕有向公眾開放,其真實功能也就相當于一塊綠地的價值,并不能在上面開發房地產。
此外,針對
“地下式污水處理廠可以升值其周邊的房地產價格”的觀點,文章也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
這只不過是對地下污水處理廠“眼不見為凈”的淺顯認識。
地上污水處理廠目前也可以在外觀設計上有所升級調整,也可以通過加蓋封閉方式收集尾氣并凈化排放,對周圍居民并沒有太大的嗅覺影響。
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你的觀點~
地下污水處理:是大勢所趨還是無奈之選?中國環境報/張蕊.
地下污水處理廠建設是大勢所趨嗎?中國建設報/劉喆.
郝曉地,于文波,王向陽,袁土貴等. 地下式污水處理廠全生命周期綜合效益評價中國給水排水,2021,37(07):1-10.
王向陽. 污水處理碳足跡核算及環境綜合影響評價研究[J]. 北京建筑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