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無廢城市”建設按下了“快進鍵”,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推進建設。以下是一些建議:
- 強化頂層設計引領。要提升固體廢物綜合治理能力,需要制定長遠的建設規劃,明確目標、任務和時間表。同時,要關注固體廢物數據管理,建立并發布“無廢指數”,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強化監督執法。
- 強化工業固廢源頭減量。推動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需要從源頭上減少固體廢物的產生。這可以通過依法開展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鼓勵開展自愿性清潔生產審核、積極推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等方式實現。
- 加快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推動生活源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需要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深化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統籌推進鄉鎮及農村地區生活垃圾治理,提高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能力,完善可回收物體系建設,提升市政污泥利用處置水平,強化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
- 加強建筑垃圾全過程管理。推進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需要加快既有建筑綠色化改造,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全面推廣綠色建造技術,開展“智慧工地”試點示范,推廣普及高品質綠色建材,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加強建筑垃圾全過程規范管理。
- 強化監管和利用處置能力。有效防控危險廢物環境風險,需要嚴格危險廢物源頭防控,強化利用處置能力建設,加強危險廢物監督管理。
- 促進農業農村綠色低碳發展。提升農林業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水平,需要做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動“無廢鄉村”創建,強化農業固體廢物利用,深化園林綠化廢棄物綜合處理。
在建設“無廢城市”的過程中,還可以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和技術,加強國際合作和交流,共同推進全球“無廢城市”建設。
總之,“無廢城市”建設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推進。
東北網11月30日訊 百湖隆冬,氣溫逐降;項目建設,如火如荼。記者從大慶市無廢辦獲悉,全市“無廢城市”項目建設正加速推進。

大慶石化公司新建的污泥焚燒項目建成中交。
10月底,經過11個月的施工建設,大慶石化公司新建的污泥焚燒項目建成中交。“總投資1.04億元。項目建成后,將每天接收大慶石化公司各污水處理廠產生的生化污泥近40噸,經過該套裝置處理后,可以實現危險廢物減量90%,預計每年可節約外委處置費用700余萬元。”大慶石化公司公用工程二部污水聯合車間三級工程師王天宇說,項目裝置能對性質不穩定、含水率較高的污泥進行干化和焚燒減量化處置,有效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為大慶市創建“無廢城市”貢獻力量。
工程項目是實現“無廢城市”建設的有力保障。除了大慶石化公司污泥焚燒爐,近日,大慶市“無廢城市”重點項目之一——大慶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正式并網發電成功。該項目以生活垃圾為原料,利用垃圾燃燒產生的熱量進行發電,每天最多可處理生活垃圾1500噸,年處理生活垃圾規模約54.7萬噸。全年上網電量1500萬千瓦時,能滿足16萬戶居民一年的用電需求,一年可節約標煤8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7萬噸。該項目并網發電,意味著大慶市城區生活垃圾將實現零填埋、全焚燒,有效提升城市生活垃圾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水平。
大慶市是國家重要的油田和石化基地,危廢占比超全省七成以上,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工作任務艱巨。為加快補齊固廢治理短板,大慶市成立了以市委書記、市長任雙組長,縣(區)、30個部門、4個中直大企業為成員單位的“無廢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全面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據悉,我市“無廢城市”建設期間共部署27個重點項目。其中,節能降碳、清潔能源類項目1個,固體廢物源頭減量類項目3個,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類項目11個,固體廢物最終處置類項目15個(其中3個項目同時為資源化利用和最終處置類項目)。
在精心謀劃部署、統籌推進落實,緊盯關鍵環節、緊抓重點任務的同時,大慶市堅持“項目為王”理念,全力推動項目快建設、快推進、快突破。除大慶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大慶石化公司污泥焚燒項目已建成試運行,光大綠色環保固廢處置中心項目年底前可建成投運外,我市固體廢物利用處置方面也捷報頻傳。截至目前,已推動大慶油田公司配備機械清淤設備16套,新建20座、完善25座危險廢物貯存庫房;大慶煉化公司完成危廢暫存庫改造。與此同時,大同區、肇源縣成功獲得2022年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大同區成功申報廢舊地膜回收與資源化處理示范縣(區),全市新增再生資源回收站點34個、分揀中心1個、集散市場2個;市餐廚垃圾處理廠商業化運營,日均收運處置廚余垃圾95噸,收運率居全省第一;引進大慶綠山再生物資回收有限公司,在龍鳳區設置了46個廢舊物資回收小屋網點和兩個大型分揀中心,推進垃圾分類收集、運輸、前端分類。
“一批重點固體廢物利用處置項目建成試運行,進一步優化了全市固體廢物基礎設施處理能力,助推全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走深走實。”“無廢城市”工作牽頭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土壤生態環境科負責人王春洋說,下一步,大慶市將繼續以“無廢城市”建設為契機,通過謀劃實施一批重點項目,進一步優化全市固體廢物利用處置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提升全市固體廢物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