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重申綠色低碳發展,代表委員帶來這些一線建言
來源: 第一財經
國務院總理李強今天(5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今年將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表示,十八大以來,我國全面推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基本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四梁八柱”制度體系。在美麗中國建設背景下,我國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
王金南說,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綠色低碳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需要有完善的政策保障,包括支持綠色企業、綠色產品、綠色技術的經濟政策。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提出,完善綠色低碳發展經濟政策,強化財政支持、稅收政策支持、金融支持、價格政策支持。“落實這一要求,需要通過財政投入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王金南認為,在財政支持方面,要建立健全穩定的財政資金投入機制,中央可適當加強在跨區域、重點流域和全國性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事權支出責任,地方政府應主動承擔轄區內生態環境保護事項的財政支出責任。
在稅收政策支持方面,要嚴格執行環境保護稅法,不斷完善征收體系,用好稅收優惠和減免等措施。在金融支持方面,要強化綠色金融供給,豐富綠色金融產品,健全氣候投融資、碳市場、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等機制模式,撬動更多金融資源投向綠色低碳領域。在價格政策支持方面,要加快建立體現資源稀缺程度、生態損害成本、環境污染代價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促進生態環境保護成本內部化。
“中國的能源轉型在過去幾年取得了重大進展,國際社會高度認可。”5日上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常紀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2024年及今后幾年,要保持戰略定力,穩打穩扎,繼續推進,為能源清潔低碳化由量變到質量奠定良好的基礎。
常紀文說,從這方面看,《政府工作報告》的內容體現了工作的發展性。下一步,要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以促進高質量發展為導向,通過優化空間規劃、健全碳定價機制、擴大全國碳市場覆蓋范圍、推進家用電器更新行動等措施,全面推進工業、農業、交通、建筑與社會生活全國綠色低碳與數字化、智慧化轉型,不斷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節能減碳工作的良性互動。

以碳中和代表的新綠色發展范式,有望成為中國引領世界發展的新機遇。攝影/章軻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長呂文斌表示,各有關方面應制定出臺更多針對性強、操作性好、含金量高的支持政策,鍛造出更多的產業發展新優勢,構建出更多的綠色發展新賽道,攜手推動我國綠色低碳轉型邁上新臺階。
全國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可再生能源是推進“雙碳戰略”,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應制定合理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目標,將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切實落到實處,進一步激發發電企業的積極性,并加快完善可再生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形成機制。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副會長、昆岳互聯公司董事長劉懷平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鋼鐵行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其能源消耗占全國能源總消耗的11%左右。應推動鋼鐵企業構建以儲能為核心的電力閉環運行網絡,以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構建數字能源生態,深入開展極致能效工程,提升現有能源系統的運行效率。
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天加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蔣立以長三角地區為例,建議以生態環境保護和產業協同發展為核心,協同推進綠色供應鏈創新探索,共同打造區域綠色供應鏈技術體系、評價體系和制度體系。加強綠色低碳核心技術研發攻關,搭建區域間政府、企業在綠色低碳技術應用中的供需互動機制。利用相關領域企業技術和市場優勢推動區域協同降碳。
第一財經記者從生態環境部了解到,該部今年將推進城市和產業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健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逐步擴大行業覆蓋范圍。出臺全國碳市場溫室氣體排放管理規定,強化碳市場數據質量日常監管。基本建成國家溫室氣體排放因子數據庫。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