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農業面源監測體系 打好碧水保衛戰

作為一名生態環保科技工作者,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陳紅楓主要為土壤與固廢環境管理、面源污染防治、新污染物治理等工作提供技術支撐,也一直在關注生態環境領域的問題。
在2023年全國兩會上,陳紅楓就提出了“建立健全長江流域跨省橫向生態保護補償長效機制的建議”,財政部高度重視,積極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研究制定《生態保護補償條例》,進一步對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的范圍、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的職責、補償協議、權責關系等內容作出規定,以解決責任界定和制度設計方面存在的問題,推動建立生態補償長效機制。“目前,已推動全國21個省份在20個流域(河段)建立起跨省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長江經濟帶已建立7個跨省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陳紅楓介紹說,2023年,安徽省人民政府與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簽署《關于建立長江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合作協議》,皖蘇兩省在長江干流和滁河流域建立了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逐步形成“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良好工作局面。
“近年來,在開展巢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負荷評估過程中,我深切體會到部門協同、信息共享的重要性。”陳紅楓說,生態環境部門與農業農村部門協作配合,農業農村部門組織農業源調查并共享相關數據,生態環境部門協調水利、自然資源、氣象、巢湖管理局等部門提供了相關核算和模型模擬所需基礎數據,保障了評估工作的順利完成。“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是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重要內容。”陳紅楓建議進一步加強部門協作配合與數據共享機制,采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農業源調查質效,逐步完善農業面源監測體系,動態開展農業面源污染負荷評估,建立動態更新數據庫,為實現科學、精準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提供決策依據,持續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