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8848前言:專家對于生態環境部在科技創新領域助力美麗中國建設的部署持有高度認可的態度。他們認為,這一系列的科技創新舉措不僅符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的要求,而且為生態環境科技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指引和行動綱領。
首先,加強美麗中國建設基礎科學研究是科技創新的關鍵一環。通過解決理論方法、成因機理、過程路徑等方面的基礎性重大問題,能夠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堅實的科學支撐。同時,這也有助于提升我國在生態環境領域的國際影響力,推動全球環境治理的進程。
其次,強化關鍵技術攻關和推動重大項目部署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實踐。通過聚焦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等核心問題,開展跨區域、多尺度、多介質的復合型環境污染問題的溯源、調控和協同治理等技術攻關,能夠推動生態環境質量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而“科技創新2030-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重大項目的實施,更是針對區域復合污染治理的重大科技瓶頸,為打造美麗中國先行示范區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此外,打造科技支撐力量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方面。通過建設生態環境領域的大科學裝置、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平臺,推動國家級科研院所建設,支持高校和科研單位加強環境學科建設,能夠匯聚和培養一批高水平的生態環境科技人才,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持續的人才保障。
總的來說,專家認為生態環境部的這一系列科技創新部署是全面、系統且具有前瞻性的。它們不僅有助于解決當前生態環境領域面臨的突出問題,而且能夠為美麗中國建設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同時,這些舉措也體現了我國在生態環境治理方面的決心和擔當,為全球環境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然而,專家也指出,在實施這些科技創新舉措的過程中,需要注重科技創新與實際應用的結合,確保科技成果能夠真正轉化為推動美麗中國建設的實際動力。此外,還需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借鑒和吸收國際先進經驗和技術,共同推動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的進步。
新華社:以高水平生態環境科技助力美麗中國建設——生態環境部介紹領域科技創新相關部署
科技創新是美麗中國建設的有力支撐。在生態環境部27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司長王志斌介紹了加強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助力美麗中國建設的相關情況。
王志斌表示,此前公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對加強科技支撐提出明確要求,為做好生態環境科技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動綱領。
他說,以高水平生態環境科技賦能美麗中國建設要從4個方面發力——
加強美麗中國建設基礎科學研究。圍繞破解美麗中國建設面臨的現實問題和實踐難題,在理論方法、成因機理、過程路徑等方面解決一批基礎性重大問題。
強化美麗中國建設關鍵技術攻關。重點圍繞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擴綠增匯、風險防范等方面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究,開展跨區域、多尺度、多介質的復合型環境污染問題的溯源、調控和協同治理等技術攻關,強化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科技支撐,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
推動美麗中國建設重大項目部署。推動實施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重大行動,加快制定重點專項管理工作方案、管理實施細則等,做好重點專項承接工作。
打造美麗中國建設科技支撐力量。協調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評估,建設生態環境領域大科學裝置和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科學觀測研究站等創新平臺,推動國家級科研院所建設,支持高校和科研單位加強環境學科建設,打造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王志斌表示,生態環境部將積極謀劃與美麗中國建設相適應的生態環境領域科技發展頂層設計,組織開展中長期戰略研究,推進“十五五”生態環境領域科技規劃研究與編制相關工作,儲備推出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和科技工程,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提供科技支撐。
意見提到,推進“科技創新2030-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重大項目。
王志斌介紹,這一科技重大項目旨在解決制約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區域復合污染治理重大科技瓶頸,為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打造美麗中國先行示范區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這一項目瞄準2030科技創新戰略目標,堅持問題導向、創新驅動、綠色引領、產業帶動,以京津冀可持續發展重大需求為牽引,以科技創新突破多介質復合污染治理難題為主攻方向,重點開展空地一體化環境感知與智能研判,工業聚集區、農業農村地區、都市區等環境質量改善和減污降碳協同控制研究。項目將在京津冀開展綜合示范,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形成系統化解決方案、規模化樣板工程。
來源 | 新華社
記者 | 高敬、李昌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