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8848前言:專家們對于環保行業進入“新周期”以及領軍企業如何應對當前形勢的看法可能如下:
首先,專家們普遍認為環保產業正在經歷深刻的轉型和變革。隨著紅利逐步衰退、財政形勢日趨緊張以及基建設施慢慢飽和,環保產業確實已經從“增量時代”進入了“存量時代”。這意味著,企業不能再僅僅依靠規模擴張來實現增長,而需要更加注重提升服務質量、優化運營效率、創新技術和管理模式。
其次,對于領軍企業來說,如何適應和應對這一變革至關重要。專家們認為,這些企業已經展現出了積極的應對態度,比如通過市場調研和分析,深入了解客戶需求和行業趨勢,從而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戰略。同時,企業也在加強內部管理,提升運營效率,以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
此外,專家們還指出,領軍企業在技術創新和研發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不斷投入研發,推出更加高效、環保的技術和產品,這些企業不僅提升了自身的競爭力,也為整個行業的升級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最后,專家們對于環保產業的未來持樂觀態度。他們認為,隨著政策的持續支持和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環保產業仍然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同時,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創新,環保產業也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綜上所述,專家們認為領軍企業已經對環保行業的變革和挑戰有了清晰的認識,并正在積極采取措施應對。同時,他們也對環保產業的未來充滿信心,并期待看到更多的創新和突破。
摘要:3月28日,2024(第二十二屆)水業戰略論壇在北京友誼賓館聚英廳舉行。
人口紅利逐步衰退、財政形勢日趨緊張、基建設施慢慢飽和……環保產業已由“增量時代”進入“存量時代”,在這個上下半場切換的關鍵節點,領軍企業是如何看待當下形勢的?又是如何做出應對的?3月28日,2024(第二十二屆)水業戰略論壇在北京友誼賓館聚英廳舉行。在會上,“帝都雙雄”北控水務與首創環保都表達了自己對當下環保產業形勢的分析和看法,這些思考,對于其他環保企業來講也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環保產業迎來“成長陣痛期”
由“感性需求”進入“理性需求”
剛剛過去的2023年,對于環保產業來說是不尋常的一年。“整個行業經歷了一些突發、鎮痛和趨勢性變化,大家都感覺越來越焦慮、越來越迷惘。”北京首創生態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邢俊義說。▼北京首創生態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邢俊義。圖片來源:E20水網固廢網一方面,項目運營收費難、賬期拖延;工程項目結算難,周期越來越長,計價標準越來越嚴;運維項目訴求多,政府的付費意愿和付費能力“雙降”;在建項目預期差,拖期、緩建,對運營的預期也在變長。由于收益下降,大家都對資產有了深深的擔憂。另一方面,新的需求又在不斷產生。PPP新機制、環保新痛點、網管提質增效、水廠提標擴容等,需要滿足更高的環保要求。與此同時,“115號文”推出PPP新機制,“35號文”(《關于金融支持融資平臺債務風險化解的指導意見》)提出化解金融風險,“47號文”(《重點省份分類加強政府投資項目管理辦法(試行)》)加強政府投資,這三個文件源自一脈,顯示出政策之間的銜接性、協同性也更強了。總之,無論是政策、需求還是供給,各個層面都在發生一些變化,行業已經到了邁入下一個門檻的分界點,到了必須停下來研判的時候。如何研判?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關于生態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也有一場討論。3月6日下午,同樣是在友誼賓館聚英廳。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的民革、科技界、環境資源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聯組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首創環保集團智慧環保事業部總經理黃綿松作了題為“立足高水平保護 推進生態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發言。他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環保產業發生的快速變化,當前產業發展面臨的一些不足和問題,以及在科技創新和政策機制等方面的建議。▼全國政協委員、首創環保集團智慧環保事業部總經理黃綿松。圖片來源:首創環保集團“總書記在我發言過程中兩次插話,充分展現了對生態環保產業的關心和重視。”黃綿松說。邢俊義也表示,全國兩會期間,首創環保的黃潔松委員代表環保行業進行了匯報,習總書記對環境資源界的談話也是時間最長的。總書記表示:廣大環境資源界委員要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上作出新貢獻。要守牢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底線,完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夯實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基礎。全面準確落實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方針,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塑造新優勢。總書記的話,讓邢俊義深受鼓舞。他表示,按照行業發展一般規律而言,所有行業都有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4個階段,而環保行業現在則處于從成長期到成熟期的過渡期,也就是“成長陣痛期”。此前在成長期,環保產業是感性的、迅速的、散亂的;今后進入成熟期,產業則要更加理性、穩定、系統。需求方面,未來會更加真實、理性、差異化;供給方面,整合、聚焦、生態則會成為主要趨勢。總之,對于環保產業的未來形勢,首創環保的判斷是:產業將由“增量時代”進入“存量時代”,由“政府感性需求”進入“理性需求”,由“同質化需求”進入“差異化需求”,企業格局則由“大一統”逐漸變成“分類分組”。
資產正在成為“雙刃劍”
借更貴的錢,投更低收益的事情
作為與首創環保齊名的“帝都雙雄”,北控水務對于當下的形勢也有自己的思考。幾乎與水業戰略論壇同時,北控水務發布了2023年的年報。2023年度,北控水務實現營業收入245.19億元,同比增長了14.12%;公司股東應占溢利18.96億元,同比增長60.46%。營收和股東應占溢利“雙升”,這一成績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中顯得頗為亮眼,北控水務為啥能夠實現逆勢突圍?北控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北水未來科技公司總經理冒建華表示,環保行業已經進入“新周期”,為此,北控水務過去三年做了兩次“客戶滿意度調查”,從6個專業方向、21個指標來進行統計和分析,最終得出了一些新的結論。▼北控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北水未來科技公司總經理冒建華。圖片來源:E20水網固廢網總體來看,基礎設施的投資屬性越來越弱,運營服務屬性越來越強。政策也在逐漸關緊投資收益的這扇大門,打開創新增效、超額收益的一扇窗戶。這就使環保企業都在面臨一個問題——未來如何看待資產?而在北控水務看來,資產正在成為“雙刃劍”。數據顯示,2023年相比2022年,有三分之二的環保上市公司利潤規模同比下降。以2022年水業十大影響力企業為例,其整體資產收益率為境內3.2%,境外3.5%。而對比同期的融資利率,則是境內3.76%,境外5.5%。“我們正在做一件‘借更貴的錢,投更低收益的事情’,其實行業是不可持續的。”冒建華說。再看應收賬款占營收的比例,在A股上市環保企業中,應收賬款占比營收大概已接近81.8%,也就是說,有接近一年的收入壓在應收賬款上面,境外上市企業也有三分之二的收入壓在應收賬款上。而對照美國的企業,他們的應收賬款是55-58天,最短53天,最長不超過60天。在冒建華看來,“這樣對比之下,我們的資產實際上既低效,又不良。”在此情況下,怎么辦?實際上就要降低對資產收益的預期,擺脫我們對資產收益的慣性,花更多的精力用在“服務創造價值”的事情上,去布局、去努力。因此,北控水務提出了“生存、提效、發展”三個命題,他們認為環保產業生產的基礎就是效率和創新,沒有效率的企業是活不下去的,也沒有靜態不動的企業能夠生存下去。今年以來,“新質生產力”成為熱詞。在新周期下,如何用新的生產關系來激活新質生產力?冒建華認為,新質生產力有幾個公認的要素——技術的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以及產業的深度轉型升級。而對環保產業來講,技術的天花板基本見頂,產業的深度轉型現在還無從談起,能夠改變的主要就是生產要素配置。過去,勞務工作大于創新性工作,經營者改變不了重資產投資收益大于服務收益的趨勢,管理者不求變,創新者沒收獲,導致老的生產關系完全制約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一是改變勞動者和投資人之間的關系,把勞動者轉型為事業合伙人,讓他們能夠獲取更多收益,聚焦精力在服務、專業化上有更多的投入,而不是簡單的雇傭關系。二是改變供應商與生產者的關系,從交易對手變成合作伙伴,開創更大的市場,共同尋找更多的可能性。
三是改變生產者與消費者關系,從利益博弈到利益共享,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而不是每天對著“是否達標”這樣最基礎的要求發力,最終實現協同高效、增值共贏。在這些思想的指導下,北控水務努力實現了三大能力升級,即勞動者升級、勞動工具升級、分配關系升級,用新的勞動者、新的資產、新的合作分配關系來跨越新周期。冒建華表示,過去,水業十大影響力企業曾經引領行業的發展。如今當行業處于低谷的時候,更需要現象級的企業、偶像級的企業家來照亮未來的方向。希望現象級的企業、偶像級的企業家能夠帶領大家打破行業天花板,開發新質增量,讓從業者看到希望,而不是被時代所驅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