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學 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延續2003年成立的環境與資源學院,是辦學歷史悠久、學科優化發展、不斷接續奮進的學院。追溯其歷程,經歷了礦冶系(福州大學1958年創辦時僅有的四個系之一)、地質采礦工程系、資源工程系、環境與資源工程系、環境與資源學院、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等發展階段。
學院擁有資源與環境、地理學等2個福建省雙一流建設高原學科(群);環境科學與工程、地理學等2個福建省高等學校重點學科;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環境科學與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地理學;1個專業學位碩士點:資源與環境(環境工程方向、安全工程方向);1個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點:工程管理(MEM);4個本科專業:環境工程、安全工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生態學、地球科學學科進入ESI學科全球前1%;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第三方評價排名逐年上升:2023年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151-200位;2023年,環境科學與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國學科評級A級。
學院現有教職工94人,其中專任教師78名,實驗教師4名,政工及管理人員12人。專任教師中,教授(研究員)33名、副教授(副研究員)33名,高級職稱教師數占專任教師總數84.4%;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萬人計劃”人才1人、國家級“四青”人才3人,省級人才12人。此外,學院還聘請30多位海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為我院兼職(客座)教授,師資力量能夠滿足教學需求。
學院現有在校學生總數1158人,其中本科生670人,碩士研究生488人。學院不斷加強本科專業和實驗教學建設。2015年學院獲批福建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環境防治與資源化實驗教學中心;環境工程、安全工程專業順利通過教育部工程專業教育認證,并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等2個專業入選福建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近五年來已經出版《生物質的開發與利用》等共23部特色教材。學院現擁有48個實踐教學基地,其中包括4個校級工程實踐中心。在校本科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獲20余項國家級獎、40余項省級獎、200余項校級獎。學院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5%左右,考研升學率穩定在50%左右。
學院現有福建省水土流失遙感監測評估與災害防治重點實驗室、福建省生物質資源化技術開發基地、福建省植物資源高值化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福建省農村廢棄物綠色循環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職業病危害工程防護技術中心等5個省級科研平臺,福建省地理學和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福建省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基地等2個省級研究生教育基地,另有福州大學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所等7個校級研究所;并與福建省消防救援總隊共建火災科學與消防工程實驗室、人才教育培訓基地。2018年以來,學院承擔各類縱向科研項目170余項(省部級以上項目120余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9項,973項目子課題1項,國際合作重點項目1項,“海峽聯合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際合作項目子課題2項,省部級重大項目4項,科研資助經費達6000余萬元;橫向項目達到350余項,實際到校經費突破1億元;獲得福建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福建省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獎一等獎、福建省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福建省專利獎二等獎等省部級獎勵10余項;國家專利授權180余件(其中國際專利7件);發表各類科技論文1000余篇,其中被三大檢索收錄660余篇。
學院與國內外學術交流頻繁,與美國、德國、英國、荷蘭等國家以及香港和臺灣等地區的相關機構保持著廣泛的交流與長期合作,與德國科布倫茨-蘭道大學、日本金澤大學等高校簽訂了有關合作辦學協議,互派交換生和雙授學位;承辦多次國際和國內大型的學術會議:2023年第四屆海峽城市環境論壇、2023海峽循環經濟學術論壇、2019年竹應用國際會議——綠色循環經濟與技術等。學院鼓勵教師參加相關學術會議并作大會報告,定期派出教師到海外進修、學習、考察和講學。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提高了學院的學術水平和學術地位,提高了師資隊伍素質,為學院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近年來,學院緊密結合“福建生態省建設”、“ 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和“鄉村振興”等發展戰略,根據學科優勢和專業特點及其現狀,立足于福建“四大經濟”、“六四五”產業新體系的戰略需求,努力建設環境與資源領域創新創業復合型高級技術人才的培養基地,為國家和福建省的經濟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以上數據截止202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