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丨環境修復領域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附簡歷!
來自中國工程院官網消息,經過兩輪評審以及學部選舉等程序,2017年共產生67位新院士。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研究員、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總工吳豐昌、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朱利中等3位環境修復領域專家當選。
隨著新院士的加入,在中國工程院院士隊伍當中,從事環境修復相關領域研究的專家再次擴容。
下面一起來認識一下新晉院士:
環境規劃院院長 王金南 研究員
1963年7月生。清華大學環境工程系碩士學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亞歐環境技術中心顧問,全球中國環境專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經濟學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能源學會系統工程分會委員,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常務理事,中華環境保護聯合會常務理事,《中國環境政策》主編,《環境科學研究》雜志編委,中國能源網研究中心專家委員、農工黨北京市第十三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吳豐昌 副總工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博士生導師、研究員、《湖泊水環境質量演變與水環境基準研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1995年中國科學院環境地球化學專業博士畢業;先后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學和日本名古屋大學大氣水圈科學研究所工作8年。2001年入選中國科學院“海外引進杰出人才計劃”,先后獲中科院優秀“百人計劃”稱號,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項目資助,中國青年科技獎和國家級“新世紀千百萬人才工程”。目前為《Environmental Pollution》和《湖泊科學》刊物編委。主要從事湖泊污染機理與過程、水質基準和標準、風險評估,及污染控制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自2000年以來,共發表SCI論文100余篇;出版中英文專著3部。
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 教授 朱利中
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973項目首席科學家,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浙江省特級專家。1990.9-1991.9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高級訪問學者;1996.9-1996.12日本靜岡縣立大學客座教授;2000.12-2001.3美國地質調查局Denver聯邦中心高級訪問學者。現任農業生命環境學部主任、浙江省有機污染過程與控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化學科學部第七屆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科技委環境與土木水利學部委員、教育部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土壤學會土壤修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大氣環境分會副理事長、《環境化學》副主編、《J Environ Sci》編委等職,曾任亞洲廢棄物管理協會副理事長。1994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2001年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2006年入選首批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2014年當選浙江省勞動模范,2017年獲全國創新爭先獎狀。
主要研究方向為污染物多介質界面行為與調控技術。主持973、863、國家基金重點項目等,在土壤與水污染防治領域取得一些創新成果:揭示有機污染物非線性界面行為及生物有效性調控的基本原理;發明系列經濟高效的有機污染土壤修復新技術及設備,成功用于不同類型有機污染農田/場地土壤修復工程;突破有機膨潤土規模化廢水處理工程應用的關鍵技術難題,成功用于印染、染料、化工等行業難降解有機廢水處理工程。至2017年06月,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360多篇,其中SCI收錄212篇,被SCI論文他引7000多次;出版《土壤有機污染物界面行為與調控原理》、《有機膨潤土及其在污染控制中的應用》等3本著作;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1件。以第一完成人獲教育部、浙江省自然科學/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其中2項分別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此之前,行業內已經有多位資深專家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們是:
劉鴻亮 院士
中國環境工程專家。遼寧大連人。1954年畢業于清華大學。1954年至1960年任清華大學土木系助教、給水排水專業教研組秘書。1960年至1980年任清華大學土木系副主任、放射性廢物處理教研室主任、講師。1980年至1982年任清華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常務副主任、副教授。1982年至1992年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國際湖泊環境委員會常務理事。1994當選中國工程院首屆院士。曾任中國工程院主席團成員、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主任、環境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國家環境保護部環境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科技部S863專家顧問委員會委員(1998-2002)、科技部973專家顧問委員會委員(2002-2007),國家計委“十五”及今后15年高新產業計劃環保組組長。擔任污染場地安全修復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第一屆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
湯鴻霄 院士
環境工程學與環境水質學專家。出生于河北徐水。1958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現任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開拓我國環境水質學領域,建立環境水質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先后從事薊運河汞污染,湘江鎘污染,鄱陽湖銅污染等重金屬形態、評價及治理研究。在我國率先研究無機高分子絮凝理論和絮凝劑,主持建立聚合氧化鋁現代生產廠,首創穩定化聚合氯化鐵工藝。廣泛開展微界面水質過程和表面絡合計算模式,吸附絮凝理論,高效水處理工藝技術,有機有毒物吸附及控制等研究。主持完成多項國家及國際合作研究項目,獲國家及中科院自然科學和科技進步多次獎項。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魏復盛 院士
1964年于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系畢業,留校任教。1983年5月調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先后曾任分析研究室主任、監測總站副站長、研究員、總工程師。他的研究方向是:1、環境化學;2、環境污染與健康;3、環境監測分析技術與方法。他先后承擔了國家一系列的重大科技攻關課題。近十年他關注環境污染與健康的研究,開展與美國的多項合作研究,如“空氣污染對呼吸健康的影響研究”,“PAH's暴露量及其代謝物與肺癌風險評價研究”,“硼污染對男性生殖健康影響研究”等,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獲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三項。2010年獲光華工程科技獎。出版專著十余部,發表論文200余篇。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蔡道基 院士
環境毒理學(農藥環境毒理學)專家。浙江省溫嶺市人。1957年畢業于南京農學院,現任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早期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從事農業化學研究工作,后調至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工作。自20世紀70年代起,一直從事農用化學品對生態環境影響研究,重點研究農藥的環境行為特征與生態效應。在我國創建了農藥環境毒理學學科領域,建立了化學農藥生態環境安全評價體系、安全評價試驗準則和國家環境保護農藥環境安全評價與污染控制重點實驗室,為我國新農藥開發、農藥安全使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重要科學支撐。在20世紀70和80年代間,曾為對我國生態環境和農畜產品造成全國性嚴重污染的有機氯農藥的全面禁用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八五”與“九五”期間曾負責國家科技攻關項目6項,對我國新農藥開發中對生態環境安全性預測進行了深入研究,并通過開展國際合作在防止農藥對地下水污染和防止農藥對水生生物危害以及制定農藥安全使用標準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為保護生態環境安全取得了顯著成績。曾長期負責全國農藥登記生態環境安全性評審工作,為防止有害農藥的生產和使用起到了把關作用。曾先后榮獲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1項、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環境保護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曲久輝 院士
環境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清華大學特聘教授。兼任中華環保聯合會副主席、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環境科學學報主編等。主要從事水質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目前重點關注飲用水水質風險控制、污水及廢水資源化能源化、受污染水體生態修復等方面的理論探索、技術創新和工程應用。已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研究論文400余篇,其中SCI論文300余篇,獲授權中國、美國、歐洲等中國和國際發明專利80余項。2004年和2006年分別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09年獲得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2010年分別獲得全球和東亞地區IWA(國際水協)創新項目獎,2012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14年當選IWA的Distinguished Fellow。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楊志峰 院士
環境生態規劃與修復專家。河北省石家莊市人。1989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獲博士學位。現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國家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兼任民盟中央委員會生態環境專委會主任、國際環境生態學會主席、國際能值學會中國分會主席、環球中國環境專家協會會長,曾任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院長、水環境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從事環境生態規劃與修復研究,在流域生態需水保障、濕地和城市環境生態建設等工程技術方面取得多項技術突破,為提高流域、濕地和城市環境生態保護技術水平做出了重要貢獻。出版中英文學術專著和教材20余部;發表論文400余篇,其中SCI論文200余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0余件。已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10項。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于1994年6月3日在北京成立,是中國工程技術界最高榮譽性、咨詢性學術機構,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
中國工程院按照“服務決策、適度超前”的原則,以服務黨和政府決策為宗旨,以工程科技戰略咨詢為主攻方向,統籌協調科技服務、學術引領、人才培養,堅持高起點推進、高水平建設,著力建設“創新引領、國家倚重、社會信任、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科技創新智庫,以科學咨詢支撐科學決策,以科學決策引領科學發展。
來源丨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