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成本倒掛,如何破解垃圾焚燒廠“吃不飽”難題?對策來了→
央視財經2024-06-05 23:21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近幾年,在我國很多地區,垃圾焚燒發電已經成為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置和綜合利用的重要方式。不過,記者近期在陜西、廣東、海南等地調查發現,無論東部沿海發達城市還是中西部地區,都不同程度存在垃圾焚燒廠“吃不飽”的現象。這一問題是如何發生的?又該怎樣解決?
源頭垃圾減少,新項目不斷上馬
垃圾焚燒廠“餓肚子”
07:47
陜西渭南蒲城縣一家垃圾焚燒廠,按照規劃需要集中處置全縣城區及15個鄉鎮、2個街道辦事處的生活垃圾,滿負荷運行每年可以焚燒超過18.25萬噸垃圾,發電7800余萬千瓦時,但現實的情況是,過去一年這家焚燒廠一共處理了13.3萬噸垃圾,產能利用率僅達到70%左右。

按照國家可再生能源發電相關政策,垃圾焚燒發電可被國家電網全額收購,并享受每度0.52元的補貼電價。除此之外,根據特許經營協議,當地政府的垃圾處理費補貼是每噸65元。按照1噸垃圾平均發電280度計算,加上處理費能給企業帶來超過210元的收入。

但眼下入廠垃圾量不足,讓企業不能滿負荷運行,結果就是運營成本出現倒掛,去年垃圾不足最嚴重的時候,他們只能選擇其中一臺設備關機停運。

在全國,垃圾焚燒廠“吃不飽”的現象并非個案。行業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垃圾焚燒發電廠“計劃內停爐”83467天次,甚至有部分焚燒爐超過半年沒有開機。除去設備老化等停運因素,這意味著有相當多的垃圾焚燒爐存在閑置現象。

作為一種相對成熟的技術,生活垃圾清潔燃燒是破解“垃圾圍城”困局,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加快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的重要路徑。是什么原因,讓這些城市生活垃圾的“大胃王”,從曾經的“吃不下”變成如今的“吃不飽”呢?

據生態環境部數據,截至2023年8月,全國垃圾焚燒廠的數量已達到925家,日處置能力達103.5萬噸,提前兩年超額完成“十四五”目標。13年間,中國的垃圾焚燒廠數量增長了近9倍,處理能力更是增長了16倍。垃圾焚燒電廠超前規劃與原生垃圾源頭減量,成為垃圾焚燒廠“吃不飽”的主要原因。
從垃圾處理到固廢治理
廣州協同發展減量變增量
08:55
廣州是全國垃圾焚燒產能規模最大的城市之一。福山循環經濟產業園是廣州七大循環經濟產業園之一,承擔著廣州市每天35%左右的垃圾處理任務。垃圾分類精細化管理讓源頭垃圾數量明顯降低,福山循環經濟產業園也沒有滿負荷運轉。
為了應對垃圾減量,對焚燒爐進行技術升級,利用生活垃圾焚燒設施階段性的富余能力,協同處置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已然成為一種新的發展態勢。

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突破“垃圾圍城”之困,廣州市打破行政壁壘,探索出固廢處理統一規劃,同步建設、協同處置的發展模式。全市7個循環經濟產業園統籌園區內垃圾焚燒、生物質、餐廚、污水、爐渣處理等廢棄物處理項目,統一由市屬國企廣環投建設運營。這樣一來,前端垃圾分類的減量,在循環經濟產業園就變成了增量。

如果說,廣州應對垃圾焚燒電廠“吃不飽”的破題之道,是通過發展循環經濟與產業鏈深度協同,變減量為增量。那么,記者在海口看到的探索和路徑,則是向存量要增量。

海南澄邁縣老城開發區顏春嶺,總面積超過20萬平方米。這座海南省規模最大的垃圾填埋場,正在迎來一場蛻變。這座高于路面約55米的垃圾山超容部分近150萬立方米,大約相當于600個國際級標準競賽游泳池的容積,存在較大的環境風險和安全隱患。

現在,深埋地下多年的陳腐垃圾被重新挖出。重新開挖出的陳腐生活垃圾由于熱值太低,不能直接被送到垃圾廠焚燒。而是先要被運到輔助車間,進行瀝水、篩分等處理工序,按照重量不同,分為重質的腐殖土和輕質的生活垃圾。經過處理的陳腐垃圾,將主要用于場內回填和園林綠化用土,其余部分則進入焚燒廠。

超容垃圾開挖轉運,既解決了填埋場垃圾超容問題,也有效滿足了周邊垃圾焚燒電廠的產能需求。

在國家大力推進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指引下,運用無害化、資源化、數字化的手段,綜合處置重點用地污染地塊,或將成為必然趨勢。
轉載請注明央視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