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飲江
發布日期:2018-12-03
張飲江,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民主建國會上海市委委員,科教委副主任。1987年上海理工大學工學士,2001年上海水產大學農碩士。2002年日本福山大學訪問,2003年新加坡AVA和SCATH合作研究,2007年日本東北大學、2009年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習。2007年入選國家“863”計劃資源環境技術領域專家,水域環境生態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等。(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水環境分會常務理事、中國自然博物館協會水族館專業委員會、亞洲水產學會、中國水產學會、國際景觀生態學學會、中國生態學學會、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中國自然資源學會、中國水利學會、上海市生態學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農學會觀賞魚專業委員會主任、多家刊物審稿人等)。
主持與參與國家重點科研60余項,發表論文180多篇,出版論著12部,國家行業標準2部;獲國家專利50多項,國家教育部推薦國家科學技術獎1項,上海市推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上海市科技發明二等獎1項,上海市浦東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華夏建設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上海海洋大學科技成果一等獎,全國農業高等院校優秀教材,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全國農業推廣優秀論文,上海海洋大學教學成果獎,美國景觀設計協會(ASLA)綜合景觀設計---最高杰出獎等。首屆優秀研究生導師,并培養研究生50名,指導學生獲國家級、華東地區與上海市級獎20多項,獲教學名師稱號。
一、主要研究領域與方向
研究領域:水域環境生態學、水環境科學與工程、濕地科學與水域景觀工程學、濱海濕地生態學,水產健康生態養殖環境調控。
研究方向:水環境污染防治與受污水體生態修復,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技術,水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水域生態環境規劃與設計,生態型河湖構建技術,城市水系水質調控與維護管理,城市水處理技術與設備,雨水中水回用系統,水生環境工程,水產生物生理生態學,集約化水產動物繁殖與養殖環境調控,循環水養殖技術與污染控制工程,水族館科學與系統工程,水產動物活體流通及貝類凈化,濱海濕地生態工程,鹽堿地改良利用,景觀生態學等研發工作。
二、承擔的主要科研項目
近年來主持與參與國內外重要科研60余項:中日合作,中新合作,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部攻關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環保部重點項目,國家農業部重大項目,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重大專項,國家智庫戰略研究,浙江省科委重大項目,江蘇省農委項目,重慶市農委項目,廣東省科委重大項目,上海市農委重點攻關,上海市科委重大攻關,以及中國世博專項、中國北京奧運專項、國家級新區專項等。
三、近期發表的主要論文、論著
1. Influences of Iron Compounds on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Improvenments in Organic C,N, and P Removal Performances in Constructed Wetlands. Microbial Ecology, 2019
2. Enhancing the pollutant removal performance and biological mechanisms by adding ferrous ions into aquaculture wastewater in constructed wetland.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9,
3. Study on a new algal-inhibition based on Microbial Desalination Cell reactor and its performance. IOP Conference Series-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9
4. Time-Dependent Toxicities of Quorum Sensing Inhibitors to Aliivibrio fischeri and Bacillus subtilisDose-Response: An International Journa 2019
5. 零價鐵激活過硫酸鹽降解水中鉻黑T特性研究. 中國環境科學,2019
6. 長江島嶼濕地生態補償標準測算研究. 海洋湖沼通報 2019
7. 基于異構載體的海產品暫養水的協同處理. 環境工程學報, 2019
8. 人工濕地處理濱海養殖水效果及機理探討. 上海海洋大學學報, 2019
9. 絞股藍提取液對蛋白核小球藻的化感效應及影響機理研究.西北植物學報 2019
10. 中國金魚起源與發展研究的進展.中國水產 2018
11. 金魚類胡蘿卜素提取工藝對提取效果的差異性.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18
12. 流域生態補償標準機制的研究與探討.中國水產, 2018
13. 陽極進水COD濃度對微生物脫鹽燃料電池的性能研究進展.應用化工,2018
14. 微生物脫鹽燃料電池MDCs存在的問題及其應用研究進展.現代化, 2018
15. 我國循環水養殖水處理技術現狀與展望. 中國水產, 2018
16. 六種挺水植物對水位梯度的生長響應研究. 水生態學雜志,2016
17. 玉米芯強化生物反應器對循環養殖廢水脫氮效果研究. 海洋漁業,2016
18. 低溫條件下海水暫養裝置脫氮系統構建技術. 南方農業學報,2016
19. 辣木籽提取液去除水中余氯的研究. 水生態學雜志,2016
20. 鹽度和水淹對海三棱藨草種子萌發及幼苗生長的影響. 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16
21. 磺胺和四環素類抗生素對大腸桿菌聯合突變效應. 生態毒理學報,2016
22. 針對浮萍爆發式生長的植物源除草劑的篩選. 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15
23. 城市水體生態修復與景觀營造的協同構建. 景觀設計學,2015
24. 國家濕地公園命名指標體系構建及其應用. 濕地科學,2015
25. 土地利用/覆蓋變化對太湖貢湖灣水質影響研究. 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15
26. 組合性生態浮床系統脫氮效果的周年變化. 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15
27. 不同培育方式馬來眼子菜對水質凈化能力圍隔實驗研究. 上海農業學報,2015
28. 辣木籽提取液去除水中四種重金屬的研究. 水處理技術,2015
29. 水資源涵養與水生態修復技術. 天津大學出版社,2015
30. 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教學改革新舉措. 教育教學論壇,2015
31. 群體感應抑制劑與磺胺甲惡唑對大腸桿菌聯合毒性及機制.生態毒理學報2015
32. Sedimentationmechanism of Cd in Jiaozhou Bay waters [J]. Advances in
EngineeringResearch. 2015, Part D: 993-997.
33. Seasonalvariations of Pb contents and pollution levels in Jiaozhou Bay in the earlystage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J]. Advances inEngineering Research. 2015, 84: 857-860.
34.Thepollution level of PHC in open waters of Jiaozhou Bay [J].
Advancesin Engineering Research. 2015, 88: 1974-1977.
35. 鹽脅迫對紅葉石楠‘紅羅賓’生理特征影響的實驗研究. 生態科學,2015
36. 膠州灣重金屬鉛的分布、遷移過程及變化趨勢. 科學出版社,2015
37. 納米金屬氧化物對羊角月牙藻的毒性研究. 安全與環境學報,2014
38. 光倒刺鲃、白鰱協同抑制絲狀藻(水綿)藻華研究. 環境科學學報,2014
39. 腈醛混合物對明亮發光桿菌聯合毒性效應.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4
40. 澤漆水浸液及茶皂素浸提液對浮萍抑制效果. 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14
41. 生物質碳源組合型生態浮床系統脫氮效果研究. 環境工程學報,2014
42. 浮萍爆發控制技術與機理研究及其展望.廣東農業科學,2014
43. 混凝與苦草協同處理生活污水實驗研究. 浙江農業學報,2014
44. 鹽脅迫對金森女貞生理特征的影響. 上海農業學報,2014
45. 中草藥提取物對浮萍生長的影響研究.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14
46. 兩種抑菌劑對馬來眼子菜開放式組織培養效應研究. 浙江農業學報,2014.
47. MS-222在加州鱸魚模擬運輸中的麻醉效果. 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14
48. 水溫對加州鱸魚保活運輸的影響. 漁業現代化,2014
49. 沉水植物快速繁殖與移栽技術的研究. 科技導報,2014.
50. 再生水廠尾水生態處理的工藝設計. 科技導報,2013
51.Research on evaluation of the landscape and itsfunctions in Houtan Park of the World Exposition 2010 Shanghai, China,2013
52. 鹽城海岸帶景觀格局變化和重金屬空間分布相關分析.上海海洋大學,2013
53. 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的“4R”理論與工程實踐. 農村環境科學學報,2013
54. 鹽脅迫對紅葉石楠‘紅羅賓’生理特征影響的研究.生態科學,2013
55. 循環養殖水生態處理與水質變化的應用研究.江蘇農業科學,2013
56. 嬰兒游泳館水循環安全處理系統優化工藝. 環境污染與防治,2013
57. 增藍劑抑制藻類生長效果及對斑馬魚的急性毒性. 中國環境科學,2013
58. 鲃對水綿、輪葉黑藻、金魚藻攝食選擇性及對水質影響. 水生生物學報 2013
59. 上海世博園后灘濕地底棲動物群落特征與水質評價. 環境科學學報,2012
60. 兩種挺水植物強化底泥抗蝕效能研究. 安全與環境學報,2012
61. 嬰兒游泳館水循環安全處理系統研究進展. 科技導報,2012
62. 富營養化水體原位控藻技術研究進展. 科技導報,2012
63. 上海世博園后灘濕地生態系統構建與水質調控效應. 濕地科學, 2012
64. 沉水植被網床對泥沙型富營養化河道生態修復工程研究. 生態科學,2012
65. 水域生態景觀在風景園林教學中的價值及發展. 中外教育,2012
66. Allelopathy and inhibitory effect of extractsfrom three terrestrial plants on Spirogyra growth EI 2012
67. 湖濱帶硬質駁岸特征與生態景觀構建模式探析. 上海海洋大學學報, 2012
68. 上海世博后灘濕地底泥生態修復效應研究. 安全與環境學報,2012
69. 增藍劑停留時間對水質和浮游生物的影響分析. 環境工程學報,2012
70. 沉水植物對水體凈化的研究進展. 科技導報,2012
71. 實驗室廢液分類及處理方法研究進展.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
72. 膠洲灣環境分布狀況及季節變化. 海洋出版社,2012
73. 高校花卉學課程改革與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安徽農業科學,2012
74. 沉水植物對5種鎘濃度的生理響應. 安全與環境學報,2012
75. 鹽脅迫對苦草生理特征影響的研究. 生態科學,2012
76. 退化濱水景觀帶植物群落生態修復技術研究. 生態環境學報,2012
77. Evaluation indexes and methods for water qualityin ocean dumping areas 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I,2012
78. 上海世博園后灘濕地枝角類群落結構周年動態研究. 應用生態學報,2012
79. 矮壯素對苦草矮化特征及生理指標的影響. 生態學雜志,2012
80. 蝦、蟹、沉水植物與生態浮床組合種養模式的研究. 廣東農業科學,2012
81. 漁用臭氧殺菌裝置安全技術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產行業標準 SC/T-2012
82. 上海世博會后灘原生濕地保育與受損濕地生態修復. 現代園林,2012
83. Effect of HCH on the jiaozhou Bay waters-Thetransfer laws of HCH 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I,2012
84. 沉水植物對水體重金屬鎘離子去除效果的研究. 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12
85. 上海世博園后灘濕地橈足類群落特征及其對環境因子響應. 環境科學,2012
86. 人工灘涂湖泊滴水湖浮游藻類群落特征. 生態學雜志,2012
87. 三種沉水植物對不同濁度水體生態修復研究. 農業環境科學 2011
88. 金魚對低溫、振動脅迫應激反應的試驗研究. 水產科技情報,2011
89. 陸域水產養殖廢水序批循環處理與再利用系統研究. 江蘇農業科學,2011
90. 不同密度伊樂藻對中華絨鰲蟹養殖水質及品質影響. 江蘇農業科學,2011
91. 陸域養殖水體污染控制中微生物群落變化分析.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11
92. 上海世博園白蓮涇修復前浮游甲殼動物群落結構研究. 銀川大學學報,2011
93. 太湖直湖港陸域水產養殖區污染特征及輸出通量研究. 廣東農業科學,2011
94. 人工浮島在上海白蓮涇河道水質治理中的作用. 環境科學與技術,2010
95. 貝類生態修復作用及固碳效果研究進展. 江蘇農業科學,2011
96. 天然植物辣木籽對水體凈化作用的研究. 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11
97. Pb distribution and source in jiaozhou Bay,East China,2011
98. 陸生植物化感作用抑制有害藻類的應用研究. 環境科學與技術,2011
99. 上海市農村典型河道水體富營養化調查與評價. 水生態學雜志,2011
100. 中華鱘養殖池背角無齒蚌和鰱鳙魚生態修復效果比較. 生態科學,2011
101. 上海世博園后灘公園濕地水質凈化系統設計. 中國給水排水,2011
102. 節約環保型綠地景觀特征及其構建途徑的探討. 中國科技縱橫,2011
103. 4種沉水植物對富營養化水體氮磷的去除能力. 生態科學,2011
104. 沉水植物與浮床系統對養殖水體污染控制研究. 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1
105. 泵閘建設對白蓮涇河段水質的影響. 上海海洋大學,2011
106. 水中絲狀藻類有害水華的形成與對策. 南方水產科學,2011
107. Effects of seaweed Gracilaria verrucosa on thegrowth of microalgae: a case study in the laboratory And in an enclosed sea ofHang zhou Bay ,China. Harmful Algae. SCI,2011
108. 上海黃浦江倪家浜浮游生物調查與水質評價. 水生態學雜志,2010
109. 人工浮島在上海白蓮涇河道水質治理中的作用. 環境科學與技術,2010
110. 3種方法檢測水體底泥有機質含量的比較. 安全與環境學報,2010
111. 上海世博園后灘水域生態修復與景觀設計. 園林,2010
112. 大型溞引導沉水植被生態修復對滴水湖水質凈化效果. 應用生態學報,2010
113. 框架式模塊化植物浮床構建與生態效應. 水產科技情報,2010
114. 條滸苔生長及其氨氮吸收動力學特征研究. 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10
115. 沉水植物對滴水湖引河水凈化與凈生產力實驗.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0
116. Bioremediation efficiency of Gracilariaverrucosa in an enclosue sea in the Hangzhou Bay, 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SC,2009
117. 海灣生態學. 海洋出版社,2009
118. 魚、貝、植物組合對上海白蓮涇生態修復效應研究. 環境科學與技術,2009
119. 水生物實驗生態室及其水生態環境的構建.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
120. 高爾夫球場水域富營養化控制及其水生態環境構建. 環境污染與防治,2009
121. 數學模型在生態學的應用及研究(4). 海洋出版社,2009
122. SCSGJ-2.6型水草收割機的研制.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8
123. 上海白蓮涇河段水質時空分布變化特征. 上海水產大學學報,2008
124. 上海世博園水體底泥重金屬污染特征與評價.上海水產大學學報,2008
125. 真江蘺對氨氮去除效率與吸收動力學研究. 水產學報,2008
126. 溫度和鹽度對二種觀賞海藻微繁與生長的影響.現代漁業化,2008
127. 上海觀賞水族市場的現狀與展望. 水產科技情報,2008
128. 村鎮河網水系不同類型護坡生態效應的研究. 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129. 浮動綠島治理上海世博園白蓮涇中藻類變化的研究.水產科技情報,2008
130. 上海世博園區景觀水系生態要素的構建. 中國園林,2008
131. 胭脂魚部分血液學指標測定及對蘇州河水的效應. 上海水產大學學報,2008
132. 上海世博園白蓮涇藻類群落和物種多樣性研究. 上海水產大學學報,2008
133. 溫度和鹽度對兩種觀賞海藻微繁與生長的影響. 漁業現代化,2008
134. 對進一步發展上海地區觀賞魚產業的幾點建議. 環球寵物科技,2008
135. 數學模型在生態學的應用及研究(3). 海洋出版社,2009
136. 人工浮島對上海白蓮涇水體氮磷去除效果的研究. 漁業現代化,2007
137. 河道不同類型護岸底棲動物群落及對水環境影響. 水產科技情報, 2007
138. 上海世博園區水體底泥氮磷分布特征與評價. 環境科學與技術, 2007
139. 上海白蓮涇沿岸水生植物資源調查及凈化水質研究. 水產科技情報,2007
140. 上海世博園濕地底棲生物群落特征與環境分析. 濕地科學,2007
141. 胭脂魚幼魚耗氧率及窒息點的研究. 淡水漁業,2007
142. 水產辭典. 參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 ISBN-978-7-5326,2007
143. 水族箱安全技術條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產行業標準 SC/T-2007
144. 水產生物活體流通與加工儲藏技術.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145. 活雙殼貝類凈化人工環境優化設計與效應. 漁業現代化,2007
146. 上海世博園區濕地植被特征與分析. 上海農業學報,2007
147. 水產品活體保活設備的研究. 漁業現代化,2007
148. 水產健康養殖技術. 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2007
149. 閉合循環水工藝在褐點石斑魚苗培育中的應用研究. 漁業現代化,2007
150. 水產品活運環境與技術問答. 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151. 日本鰻鱺離水保活技術研究. 水產科技情報,2005
152. 農業環境與能源工程(全國十五規劃統編教材).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153. 四種濾料去除氨氮的效果. 上海水產大學學報,2005
154. 農業生物環境工程(全國十五規劃統編教材).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141. Study on water pollution from aquaculturesewage and its control.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Efficient Applic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Marine Biological Resources,2000
155. 毛蚶對單胞藻濾除率、選擇性和消化狀況. 上海水產大學學報,2006
156. 羅氏沼蝦育苗循環水處理技術與模式. 水產學報,2004
157. 貝類凈化技術初步研究. 中國水產,2004
158. 臭氧—紫外組合法凈化貝類研究. 水產科學,2004
159. 海水凈化技術研究. 水產科技,2004
160. 水產品無水噴霧保活研究. 食品與生物技術,2004
161. 銅對魚類慢性毒性研究. 水生生物學報,2003.
166. 生物反應器治理漁業養殖污水的研究. 上海環境科學。2002
163. 二氧化氯在海洋館水處理中的應用研究. 水產科技情報,2001
164. 《科學技術現在與未來》---藍色農業. 中國版本圖書,CIP76560
165. 雙殼貝類凈化技術(二). 中國水產, 2001.(12)
166. 雙殼貝類凈化技術(一). 中國水產, 2001.(11)
167. 水產品保活運輸技術. 漁業現代化,2001
168. 螺旋藻對中華絨螯蟹生長及體色的影響. 中國水產科學,2000
169. 螺旋藻對錦鯉生長和體色的影響. 水產學報,1999
170. 海鰻性腺形態和發育的研究. 水產學報,1999
171. 新抗凍劑DMF在魚類精液超低溫保存上的應用. 上海水產大學學報,1998
172. 魚類胚胎低溫保存及其降復溫速率研究. 水產學報,1998
173. 鰱魚攝食水華魚腥藻能量收支研究.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
174. 溶氧對鰱、鳙魚攝食強度的影響. 中國魚池生態學. 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
175. 日本沼蝦能量收支和利用效率的研究. 水產學報,1994
176. 壇紫菜體細胞的連續克隆培養和懸滴培養. 水產學報,1991
四、獲國家專利
1.水下可調式水質凈化技術裝置。第一發明人 ZL 2004200825754
2.松江鱸魚育苗生產技術方法。第三發明人 ZL 031414354.2
3.模塊式生態濾流集成凈化水處理裝置。第一發明人 ZL 2005200419558
4.水產品活體運輸保活裝置。第一發明人 ZL 200720068967.9
5.組合式水生植物凈化裝置。第一發明人 ZL 200720075458.9
6.水下組合式沉水植物凈化裝置。第一發明人 ZL 200720075459.3
7.河網生態護坡植被快速復育技術。第一發明人 ZL 200720076342.2
8.小型水草收割機。 第五發明人 ZL 200720069210.1
9.水體魚草貝共生體系生態構建方法。第一發明人 ZL 2008102008131
10.太陽能引導植物凈化水體技術方法。第一發明人 ZL 2008122008353
11太陽能引導植物凈化水體技術裝置。第一發明人 ZL 2008122008353
12.掛養式高密度生態養蝦及水質凈化技術。第一發明人 ZL 2008112008131
13.掛養式高密度生態養蝦及水質凈化裝置第一發明人。 ZL 2008112008131
14.蟹類養殖安全保障急避植物浮臺。第一發明人 ZL 200920212432.3
15.可分解式水體底泥原狀取樣裝置。第一發明人 ZL 200920213513.3
16.微藻生物減碳凈化空氣生態景觀屏。第一發明人 ZL 200920213514.5
17.水位可調式陸基圍隔裝置。第一發明人 ZL 2010202129705
18.植物系統凈化污水和空氣的生態景觀屏。第一發明人 ZL 2010202338212
19.一種生態凈化滴瀑防汛景觀墻。第一發明人 ZL 201120213514.5
20.可調控居室生活環境水景生態浮臺。第一發明人 ZL 20112026545.2
21.拉滾式膨潤土防水毯快速鋪墊裝置。第一發明人 ZL 20112026545.2
22.用于污水凈化與觀賞作用的噴泉系統。第一發明人 ZL 20112026545.2
23.組裝式直立護坡下階梯床型植物浮。第一發明人 ZL 201220029665.1
24.一種船舶壓載水綜合處理裝置。第一發明人 ZL 201220468286.2
25.一種水體生態型清透劑及制備方法。第一發明人 ZL 20113028546.1
26.養殖污水序批式循環處理再利用構建法。第一發明人 ZL 20112036515.6
27.直立式護岸型湖濱帶生態構建方法。第一發明人 ZL 20112026545.2
28.可移動懸掛式水培植物生態墻。第一發明人 ZL 20142026546.2
29.直立式護岸的水下垂直綠化方法。第一發明人 ZL 20112026545.2
30.二氧化氯抑制水綿形成與生長方法。第一發明人 ZL 201140152095.9
31.即時監測并宏觀調控的生態浮床單元.第五發明人ZL 201510313569.8
32.水體凈化生態吸附空間反應器。第一發明人 ZL 2014200800633.0
33.一種新型反硝化脫氮裝置。第三發明人 ZL201220654124.8
34.雨水收集的垂直綠化裝置。第一發明人 ZL 201520836232.0
35.水生態凈化防水土流失與景觀生態駁岸。第一發明ZL201520919888.9
36.一種預防浮萍暴發生長抑制劑制備方法。第一發明ZL201510461743.3
37.一種浮萍生物源生長促進劑及其制備方法。第三發明人ZL201510478517.6
38.一種全景觀水培植物生態屏。 第一發明人ZL201420861824.3
39.一種降解海水石油污染物微生物脫鹽電池。第一發明人ZL201721628900.6
40.一種流域污染管理系統和新核算方法。 第一發明人ZL201710362329.0
五、獲科研與教改的主要獎
1.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2008年)
2.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2009年)
3.上海市科技發明二等獎1項(2011年)
4.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2011年)
5.上海海洋大學科技成果一等獎1項(2011年)
6.上海海洋大學科技成果二等獎1項(2009年)
7.上海海洋大學科技成果三等獎1項(2010年)
8.上海市浦東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2011年)
9.上海市建設工程“白玉蘭”獎1項(2010年)
10.上海市推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2014年)
11.國家教育部推薦國家科學技術獎1項(2013年)
12.華夏建設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2017)
13.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部(2006年)
14.全國農業高等院校優秀教材1部(2009年)
15.全國農業推廣優秀論文1部 (2008年)
16.美國景觀設計協會(ASLA)綜合景觀設計——最高杰出獎1項(2010年)
六、聯系方式
地址:上海市臨港新城滬城環路999號
上海海洋大學 水域環境生態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郵編:201306
Tel:61900430 Fax:61900430
E-mail:yjzhang@sho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