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環境學院簡介
為順應國家環境保護重大戰略需求,南方科技大學于2015年6月成立了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以下簡稱“學院”),由地下水環境領域國際知名專家鄭春苗教授擔任創院院長。學院旨在水環境與水資源、大氣環境與全球變化、低碳發展與資源循環、環境健康與風險防控等領域開展前沿學術研究和高端人才培養,并致力于研發無廢城市、環境大數據、智慧環保、環境健康、大氣減碳等與社會需求密切相關的先進技術。
學院發展的中長期目標
我國環境科學與工程領域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基地;環境領域世界級的科學研究中心;先進環保技術研發與產業化的國家級平臺。
教育
人才培養的目標: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國際化視野和多學科交叉背景的環境研究與管理人才。
本科生教學:學院目前擁有教育部正式批準的兩個本科專業:“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和“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其中環境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為廣東省優勢重點學科,并且入選廣東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本科專業教育注重堅實的專業知識基礎,同時強調工程科學的創新。兩個本科專業的教育各具特色: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突出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的系統耦合,并關注新興環保產業、環保產品和環保服務;水文與水資源專業教育強調地表水資源與地下水資源的一體化研究與管理,致力于介紹從分子到全球尺度的水科學。
研究生教學:2018年5月,南方科技大學正式成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并從2019年開始獨立招收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學碩、專碩)。2020年11月,環境學院新增“資源與環境”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024年10月,環境學院新增“環境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授權點(含碩士學位授權點)。
科研
學院重點關注的研究領域包括:水環境與水資源、大氣環境與全球變化、低碳發展與資源循環、環境健康與風險防控等。我們歡迎這些領域的海內外優秀研究人才加入,共創一個世界級多學科交叉創新的環境研究平臺,為解決中國和全球的環境問題做出貢獻。
四大特色研究方向:
1. 水環境與水資源:研究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影響下的水循環演變及其環境、生態、資源效應。重點研究地球水圈多界面(陸-海、地表-地下、水-沙等)的水動力和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大規模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生態環境效應及其調控,全球水環境的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預報等。
2.大氣環境與全球變化:專注于探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影響與驅動機制、氣候系統與生態系統相互作用、大氣環境暴露與氣候災害風險預測管控、行業減碳潛力與效益評估等研究。特色在于由地球系統視角,依托數據和信息工程技術,研發創新觀測技術、排放清單、多尺度多圈層耦合模型,全鏈條研究大氣環境與全球變化的機制、影響、風險。
3.低碳發展與資源循環:致力于低碳資源循環利用、碳捕集與封存、資源與環境交互作用、綠色低碳城市發展等的理論和技術研究。該方向依托區域產業優勢,深入探索城市礦產資源化與低碳發展技術;同時,基于區域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基礎,構建碳排放監測與碳捕獲技術體系。
4. 環境健康與風險防控:著重研究生態環境水、土、氣、生多介質中有機和無機污染物的檢測識別、遷移轉化、致毒機制和風險預警防控。特色體現在聚焦新污染物的源匯與遷轉規律;基于生態系統的污染暴露與毒理機制;以及基于暴露過程的風險管控技術體系。
五大特色應用領域:
1. 無廢城市:我國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形勢日漸嚴峻, “無廢城市”建設是國家重大決策部署,也是從根本上解決固體廢物污染問題的必由之路。從組分特征-物相結構-轉化規律基礎研究出發,圍繞固廢高效清潔利用、處理處置及資源化過程超低排放、環境功能材料設計等方面,構建新反應體系,開拓新技術,研發新材料,結合產業需求建設先行示范工程,率先為深圳市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無廢城市建設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
2. 生態修復:針對我國生態修復理論基礎不完備、技術體系不成熟等問題,構建漸進式生態修復理論,完善“環境治理-生態修復-自然恢復”三大模式,研發生態修復實用技術,制定生態修復標準,為我國山水林田湖修復保護和黑臭水體治理提供科技支撐。該方向已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修復理論體系和技術方法,并在我國十余個省份河流濕地生態修復工程中開展了技術示范和推廣應用。
3. 智慧環保:開拓環境科學與信息科學交叉領域的前沿,探索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在環境管理中的應用,服務于深圳、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的智慧城市建設。研發工作重點包括:1)創新環境大數據采集與處理技術,研發新型環境遙感數據產品、數據眾包軟硬件系統及多源環境大數據融合方法;2)融合人工智能與物理過程模型,實現大數據條件下大氣、土壤、地表水、地下水、近海海水的環境質量精準預報;3)基于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研發城市水土和大氣環境“監測-預警-決策-調控”智慧化管控系統。
4. 環境健康:環境與健康是支撐健康中國的前沿交叉研究方向。通過研發高時空分辨檢測技術、基于空天地大數據的精細化模式模擬技術,以及環境污染治理與風險管控技術等,揭示暴露途徑與暴露劑量,實現污染物健康風險精準診斷、預警和管控。通過與生命健康學科交叉融合,旨在探究環境風險因子與個體生物特征及健康保護行為如何在不同生命階段影響人群和個人健康,厘清現代疾病風險與環境污染物暴露關系。
5. 大氣減碳:“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已經成為引領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目標。減少大氣溫室氣體排放是一個涵蓋大氣科學、公共管理學、環境工程學和能源科學等多學科的系統性科學問題。本方向主要研究領域包括:1)基于地面大氣主要溫室氣體濃度監測及其自上而下碳排放核算校驗的支撐方法體系研究;2)基于市場機制的大氣溫室氣體總量控制與交易機制研究;3)實現大氣溫室氣體減排的關鍵能源技術特征解析、趨勢預測和系統優化模型的開發;4)開展工業點源CO2捕集、利用和封存技術及裝備研發。
南方科技大學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北京)
南方科技大學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北京)依托于南方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緊密結合我國環保產業發展現狀及行業特點,定位于抹平科研成果與產業應用之間的鴻溝,以為社會帶來效益、給教師創造機會、為學生帶來就業、給企業創造利潤為發展宗旨,通過與學術界和工業界的聯合,將科研成果有效社會化、產業化、公開化,將工程技術中心打造成為國際化的環境保護領域創新平臺。
創新中心的主要工作包括:研發關鍵環保技術,推動關鍵環保技術的工程化開發和系統集成,推進其示范推廣和產業化;參與我國環保行業政策、標準規范、技術導則的制定,為國家環境管理、監督與決策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為廣大學生、專業人才和公司技術骨干提供專業培訓,建設國際化產學研用交流與合作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