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初的廣西龍江鎘污染、年末的山西苯胺泄漏污染事件等引起各界對水污染問題的高度重視。近日,“地下排污”和“霧霾天氣”等再次將環境污染問題推至大眾輿論的“風口浪尖”。今年“兩會”上,環境問題成為代表們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多位代表建議將環境污染納入官員的政績考核,從根本上改變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的現狀。
治污納入政績考核
“地方政府是否把治理污染、保護環境落到實處對環境質量的提升至關重要。”山東省聊城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聊城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全國人大代表孫菁表示,環境污染遲遲未得到有效的治理與政府盲目追求GDP有很大關系。她指出,以GDP為指標進行政績考核,官員們往往會不顧國家淘汰落后產能的強硬政策,環境監管也就很難落實到位。她建議,在官員考核指標中增加淘汰落后產能、產業轉型升級及生態環保指標。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也一直呼吁要將治污納入官員政績考核。鐘南山建議,針對部分污染嚴重的大城市,將治霾成果納入官員政績考核體系。
環保投入應成為政績考核一把尺
全國政協委員、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認為,當前治污的關鍵是要把環保投入變成“硬約束”。他指出,我國經濟總量大,但環保投入小,應提高環保投入占GDP的比例。全國人大代表、永清環保集團董事長劉正軍介紹,按照發達國家的經驗,當環保投入占到GDP的3%以上,環境質量才會得到改善,而目前我國的環保總投入約占GDP的1.5%。他建議,我國環保投入應“剛性掛鉤”GDP,在5~10年內提高到GDP的2~3%。
還有代表指出,即便以環保投入占GDP 1%的數據來計算,最近10年間,我國環保總投入大約在4萬億元左右,巨額的環保投入卻沒有換來碧水藍天,原因何在?全國人大代表、東兆長泰投資集團董事長郭向東說:“環保治理效率低,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的治理體系系統性不強,頭疼醫頭,各個環節缺乏銜接。另一方面,環境治理過程中,‘造假現象’是環保投入‘低效’的禍根,許多環保設備‘睡大覺’,花的錢‘打水漂’。”
一些代表委員建議,應盡快扭轉環保投入“低效癥”,一方面要讓環保投入成為“硬約束”,將環保投入作為政績考核的標尺,刺激政府將環保投入落到實處;另一方面,還要加大執法力度,讓造假者和地方保護主義不敢觸碰環保“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