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污水處理市場現狀分析及行業發展趨勢2017
市場分析丨中國污水處理市場現狀分析及行業發展趨勢
2017年中國污水處理市場現狀分析及行業發展趨勢
一、工業廢水排放量及處理
2015年,工業廢水排放量201.5億噸,同比下降2%,排放量已連續五年出現下降,按照過去5年的平均下降幅度為2%,我們預計,2016-2020年工業廢水排放量仍將保持2%的下降趨勢。盡管工業廢水排放量有所減少,但基數仍然十分龐大。同時,與生活污水相比,工業廢水對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工業廢水流入河流、湖泊會污染地表水及周邊生態環境,工業廢水滲入地下會污染地下水,若人們在生活中使用了被污染的地表水或地下水,將會危及身體健康,工業廢水深入土壤會造成土壤污染,另外工業廢水中的有害物質還會在動植物體內殘留,最終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對人們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合理處置工業廢水是非常必要的。
2003-2020年中國工業廢水排放總量及增速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工業廢水排放行業分布較為集中。目前而言電力、石化、紡織、造紙和冶金領域是工業水處理的主要下游市場。2015年底,造紙和紙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紡織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的工業廢水排放占比達47.1%。由于相關工業企業分布較為分散且監管體系建設不到位,政府監管和技改提標兩條路包抄,才能遏制工業不達標廢水偷排漏排造成的嚴重污染。
2015年工業廢水排放行業分布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工業廢水處理市場有望持續放量。截至2015年底,我國工業污水處理日處理能力2.93億噸,設施運行費用達到736億元。我們預計,在國家空前監管與處罰力度的震懾下,大量工業企業將通過污水提標改造降低排污成本,同時工業水處置第三方運營全面鋪開,有望帶來市場的迅速放量。按照工業水單位處理設施建造成本2000元/噸,運行費用2元/噸計算,假設其中10%的設施進行提標改造,其中第三方運營比例由當前20%提升至36%,2020年對應的市場空間為500億,其中第三方運營市場規模達180億。
二、城市生活污水量增,已成污水主要來源
我國城鎮污水排放的特點是量大,并隨著城鎮化發展呈逐年上升趨勢,同時占全國廢水排放總量的比例最大。2015年我國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為545億噸,同比增長6%,占全年污水排放總量的71.4%。參照2011-2015年的平均增速為6%,我們預計,2016-2020年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仍將保持6%的增長速度。隨著我國經濟不斷進展,城市化進程的繼續推進,城鎮生活污水成為我國廢水排放量不斷增加的主要來源。
我們預測城鎮污水排放保持增長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城鎮污水新增部分處理需求大。根據《“十三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我國“十三五”的城鎮污水處理能力將從2.17億立方米/日,提升至2.68億立方米/日,規劃新增規模排名前五的省份為山東、湖北、浙江、廣東、陜西,東部、中部、西部需求都比較強,是全國性的需求。新增污水處理設施所需投資金額達1506億元,投資額需求量前五位為山東、浙江、廣東、重慶、湖北,分別為120億元、114億元、98億元、85億元、84億元。
我國“十三五”城鎮污水處理能力規劃新增規模前列省市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我國“十三五”城鎮污水處理能力規劃新增規模的投資額前列省市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城鎮污水提標改造需求大。根據《“十三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我國“十三五”的城鎮污水處理將完成4220萬立方米/日規模的提標改造,其中主要為城市污水處理的提標改造,達3639萬立方米/日,占整個提標規劃規模的86.2%。規劃提標改造規模排名前五的省份為上海、江蘇、浙江、遼寧、廣東,均為沿海省市,經濟發達的區域提標先行。新增污水處理設施所需投資金額達432億元,投資額需求量前五位為上海、浙江、江蘇、遼寧、廣東,分別為112億元、53億元、30億元、24億元、21億元。
我國“十三五”城鎮污水處理規劃提標改造規模前列省市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我國“十三五”城鎮污水處理規劃提標改造規模的投資額前列省市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城市污水處理2020年運營市場空間有望達千億。目前污水排放標準過低,提標是最終路徑。目前按照“水十條”所設計的標準,全面完成一級A排放后,污水水質依然大幅低于IV類水體的標準。而IV水體基本不具備生物活性。長遠看來,我們認為所謂敏感地區超一級水質的要求一定會鋪開執行,提標是污水處理的最終路徑。以2014年底,全國污水處理能力約1.57億立方米/日為基礎,未來處理能力每年增速8%估算,每日噸污水處理能力的建設成本1000元計算,每噸水污水處理結算價1元計算,第三方運營比例提升20%,到2020年城市污水處理運營市場空間可達1000億元,其中第三方運營市場空間480億元。
PPP模式有望沖破融資限制,水務資產市場化節奏加快。目前我國城市地區水務資產多為國營事業單位或由國資控股企業專職運營,而地方政府“缺錢”將對市場擴張產生一定限制。隨著PPP模式的不斷深入推廣,部分優質水務資產有望通過出售部分股權或托管運營的方式,引入社會力量合作經營,逐步走向市場化。PPP模式有望沖破融資限制,加速這市場化進程。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又將帶來處理率和市場空間的雙向向上增長。
城市供水總量保持穩定增長(億立方米)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城市生活供水總占比增加(億立方米)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城市供水市場進入成熟期,2020年市場空間千億級。城市供水市場已進入穩定發展階段,我們預計,2017-2020年供水總量將延續每年3%左右的穩定增速。根據智研咨詢《城市供水報告》,目前我國城市供水運營市場空間已穩定在千億級,17-20年,按每年3%的增速測算的話,我們預計運營市場空間可達2500億。行業也有望進一步整合,大型央企將進一步擴大市占率。
三、農村污水處理率低,亟待改善
農村污水處理與城市地區存在著較大差距,農村地區污水承載著處理設施不完善、污水處理率低等問題。2015年年末,全國城市年污水處理總量428.8億立方米,城市污水處理率92%;全國縣城全年污水處理總量78.9億立方米,污水處理率85%,較上年增加3.1個百分點。而農村污水處理方面,目前全國僅有22%的建制村生活污水得到處理,處理率低,亟待改善。
2015年我國農村污水處理率僅為22%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政策保障,農村污水治理進入快速執行期。“十三五”規劃要求,到2020年環境綜合整治建制村數量從7.8萬個上升到20.8萬個,復合增長率22%。到2020年,新增完成環境綜合整治的建制村13萬個,占目前建制村總數的22.2%,即農村污水處理率將從2014年的10%提升至2020年的33.6%,對應十三五期間23%的復合增長。根據已有數據,2014年,農村污水處理投入資金為63.8億元,我們預計到2020年農村污水處理市場將達到205億元,年復合增速20%。
2020年農村污水處理市場將達到205億元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文章來源:中國產業信息網 北極星環保網
我國污水處理需求市場廣闊 行業商機潛力無窮
水資源短缺和用水需求持續增長造成了水資源供給的嚴重供需矛盾。在這一大背景下,水資源循環利用是解決供需矛盾的唯一途徑,我國污水處理產業發展進步較晚,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我國污水處理產業才進入快速發展期,但我國污水處理需求市場廣闊,增速遠高于全球。
我國水資源匱乏
中國水資源總量為28180億立方米,該數值僅次于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在214個國家和地區中,名列第五位;但人均水資源僅有2062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位列全球106位。人均水資源匱乏是我國的基本國情。
水環境污染成為一大難題
城市污水是目前江河湖泊水域污染的重要原因,是制約許多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環境保護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與對策制定的2000年治理目標,要求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20%。目前,我國正處于城市污水處理事業的大發展時期,尤其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中國中西部環境與生態保護已被提上首要議事日程。
膜法水處理市場前景廣闊
膜法水處理相對于傳統水處理方式具有能耗低、工藝簡單、運行穩定和出水水質高等諸多優勢,已經在很多領域獲得推廣應用。據《中國污水處理設備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顯示,隨著環保指導思想向“質量化”轉變,污水排放指標趨嚴,膜法水處理行業仍將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長,年產值有望從2015年850億,增長至“十三五”末的約2000億。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廠數量前三甲分別為:江蘇省、廣東省、山東省,三省合計占全國總數量的三分之一。
與大型污水處理系統相比,生活污水處理設備具有處理效率高、能耗低、產泥量少、管理方便、占地面積小等優點,因此,生活污水處理設備在污水處理領域得以廣泛的應用。
來源 :環保零距離
200億市場規模孕育而生 地下污水處理廠勢頭猛進
來源 :水博網
地下污水處理廠建設憑借良好的發展勢頭,正成為熱議話題。在建設用地趨緊和生態環境保護要求趨嚴背景下,地下污水處理廠在多地孕育而生,業界普遍認為污水處理廠“往下走”將成為未來趨勢。《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面監控典型地下水污染源,重點地區地下水水質明顯改善,建成地下水污染防治體系。地下污水處理廠的建設給水處理行業打開了一扇門,預計將產生近200億元左右的市場規模。
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勢頭迅猛
在不久前舉辦的清華大學工程博士高峰論壇上,地下污水處理廠建設成為熱議話題。
“經過10到15年的持續發展,在‘十二五’收官之年,我國將建成4000多座污水處理廠,城市污水處理能力有望達到1.5至1.8億噸/天。”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凱軍做了上述表訴。
城市污水處理廠是城市重要的基礎設施。隨著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對污水集中處理的需求增加了。2014年末,全國城市共有污水處理廠1808座,污水廠日處理能力13088萬立方米,城市年污水處理總量401.7億立方米,城市污水處理率90.18%,其中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85.94%。
王凱軍還表示,在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即將進入尾聲階段,最近幾年,地下污水處理廠需求迫切,發展勢頭迅猛。
誠如王凱軍所言,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和城市的快速擴張,過去那些遙遠荒蕪的郊區正逐漸被繁華的城市“吞噬”;而當時建在郊區的那些污水處理廠也沒有料到,有一天會面對如此洶涌而來的人口,原先設計的污水處理能力早已跟不上城市的擴張步伐。
當城市管理者不得不將污水處理廠升級擴建工程提上議事日程時,卻猛然發現問題所在:要擴容,土地在哪里?
污水處理廠為何“向下而生”?
在建設用地趨緊和生態環境保護要求趨嚴背景下,因具有占地面積小、生態環境友好等優勢,地下污水處理廠在多地孕育而生,業界普遍認為污水處理廠“往下走”將成為未來趨勢。
王凱軍介紹,與地上污水廠相比,地下污水廠可節約一半左右的建筑面積;同時,臭氣、噪聲等傳統污水廠的常見問題也更易得到有效控制。目前云南昆明、北京、山東青島、安徽合肥、廣東深圳、江蘇蘇州、廣西桂林等地均已展開地下污水廠的建設。但地下污水處理廠的建設目前仍處于前期發展階段,在標準制定、技術創新領域仍需進一步探索,尚未大規模推廣。根據現實情況因地制宜仍是地下廠建設的基本準則。
中國水環境集團董事長侯峰日前也表示,地下污水處理廠建設很好地體現了環境友好、土地節約和資源利用。高品質出水是下沉式污水處理系統對水環境治理的重要作用。表現在除外源截污治污與內源清淤外,可以向河流提供高質量的生態補水且大幅削減外源污染負荷,解決臭氣、噪聲等問題,可與周邊城市建成區協調融合。
為此,環保部正式下發的《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規劃提出,到2015年,基本掌握地下水污染狀況,全面啟動地下水污染修復試點,初步遏制地下水水質惡化趨勢,到2020年,全面監控典型地下水污染源,重點地區地下水水質明顯改善,建成地下水污染防治體系。
地下污水處理廠市場規模近200億元
對于投資估算,規劃提到,目前重點項目需投資257.8億元,包括地下水飲用水水源污染防治示范項目196.3億元,典型場地地下水污染預防示范項目49.7億元,地下水污染修復示范項目10.5億元,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示范項目1.3億元。目前迫切需要開展的優選項目需投資88.8億元。
地下污水處理廠不是一個簡單的削減污染物的設施,而是一個綜合了經濟、技術和環境效果的系統。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地下污水處理廠將為環保企業提供了機會。據經濟日報估算,到“十二五”末期,隨著城市污水處理率將達到85%,城市污水處理投資也將大幅下降。地下污水處理廠的建設給水處理行業打開了一扇門,預計將產生近200億元左右的市場規模。地下污水處理廠正逐漸成為一個新的方向。
中國需要近4萬座污水處理廠 未來市場機遇在哪兒?
來源 :中國環境投資聯盟
文章導讀
“十一五”期間的超速度建設,讓城市污水處理市場快速發展。求速度的“大躍進”時代已經過去,但不代表設施建設高峰期已經過去,更不代表產業機會減少了。城鎮污水處理產業中的設備制造企業、專業化運營企業、技術服務企業等還面臨著許多產業機會。
建設高峰還未結束,小型化、分散化污水處理設施將成為主流
分析表明,中國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高峰還遠遠沒有結束。“十一五”所建成的污水處理廠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地區,但我國有1627個縣城、41636個鄉鎮。根據住建部通報的數據,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還有超過1/4的縣城沒有建成污水處理廠。由于污水處理費不到位、地方財政投入不足等原因,保守估計,鄉鎮區域污水處理廠覆蓋率不會超過20%。隨著城鎮化發展以及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求的提高,欠發達地區、村鎮、農村的水務服務需求不斷凸顯。
根據美國EPA公布的最新數據,截至2009年年底,全美僅公共污水處理廠就有2.15萬座,規模小、位置分散是主要特征。相比美國的污水處理市場,再對照我國自身環境需求,我國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高峰期遠遠沒有結束。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洪臣表示, “十二五”規劃也設定了4569萬立方米/日的建設目標,比“十一五”目標還小幅增加,中國建成近4萬座污水處理廠才算能接近建設尾聲,小型化、分散化污水處理設施將成為污水處理建設的主流。而政府的投入、收費機制的建立是城鎮水污染的根本解決之路,企業需要找到一種與政府實現可持續合作的模式。
污泥處置迎來發展良機,污水處理廠也能輸出資源
污泥處置問題已經引起關注,污泥處理處置各產業鏈環節,設備、工程建設、投資運營將會得到快速發展,具有較強的技術、建設、投資、運營等集成能力的專業化公司,將迎來發展良機。根據“十二五”規劃投資目標,5年間設施建設投資347億元,將帶動污泥處理處置設備市場的發展。
王洪臣大力提倡向污水處理廠要能源,污水、污泥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甚至變成資源輸出。這一過程必將給污水處理設備、技術帶來一次變革。水資源的短缺已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發展第二水源是我國很多城市面臨的問題,在污水處理工藝已經成熟的條件下,缺水城市應該充分利用污水的資源化價值。
水質服務要求提高,擁有專業化技術、運行管理經驗的企業機會多
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到目前發展不過30年時間,由事業發展成為產業的過程也不過10年。因此,相比技術、專業化管理能力相對較強的外資水務企業,我國的污水處理企業還有很多不足。此前過于追求建設速度,很多污水處理設施從設計、建設到運營等各環節均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隨著水質標準要求的提高、政府監管以及社會監督壓力不斷加大,市場水質服務要求亟須提高。
在這一背景下,擁有專業化的技術、運營管理經驗、有著長遠發展眼光的企業,將在污水處理設施升級改造、排水設施專業化運營、工業廢水專業化服務等領域獲得更多產業機會。與此同時,我國環境產業在向環境綜合服務業轉型升級,水體修復、排水管網專業化運營服務將進入產業市場。
中國環境投資聯盟整理自中國環境報報道
47%城鎮污水處理廠市場化運作
來源 :污水處理與利用
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2014年一季度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運行情況公報”,全國設市城市、縣累計建成污水處理廠3622座,污水處理能力約1.53億立方米/日,其中,設市城市除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海南省三沙市外,全部建成投運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廠的市場化現狀與發展受到關注。據E20環境產業研究院統計分析,目前近半的城鎮污水處理廠實現了市場化運作,但污水廠運營主體相對分散。
47%城鎮污水處理廠市場化運營
自2003年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建設部建立特許經營制度公開招標選擇投資主體》,加快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改革以來,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市場化發展不斷深化。
截止到2013年年底,我國采用市場化運營的城鎮污水處理廠占比47%,政府投資與運營的城鎮污水處理廠占比48.99%。我國近半城鎮污水處理廠市場化運作。
圖1 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廠各種運營模式占比分布圖(2013年)
數據來源:E20環境產業研究院調研
污水處理廠運營主體分散
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廠的運營主體比較分散,根據全國3000多家城鎮污水處理廠的統計,共涉及2497家運營管理主體,平均1家主體運營管理1.4家污水處理廠。其中,2243家主體僅運營、管理1座污水處理廠;132家主體運營、管理2座污水處理廠;66家主體運營管理3-5家(含5)污水處理廠;30家主體運營、管理5-10( 不含5)家污水處理廠;18家主體運營、管理10-20(含10)家污水處理廠;8家企業主體運營20家及以上污水處理廠。城鎮污水處理廠運營管理主體分布情況如下圖所示。
圖2 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運營主體集中情況示意圖(2013年)
數據來源:E20環境產業研究院調研
其中,截至到2013年年底,運營、管理20家以上污水處理廠的企業主體包括:江西洪城水業股份有限公司、北控水務集團有限公司、重慶市水務集團、廣東省廣業環保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桑德集團有限公司、天津創業環保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首創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國禎環保節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隨著環境保護的趨嚴,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與有效運營越發受到重視,E20環境產業研究院將繼續關注污水處理費價格機制設計、污水處理廠運營的有效監管等專題,敬請關注。【本信息來自中國水網】
布式光伏另一個投資市場:污水處理廠
來源:和平陽光新能源
2017年由于地面電站開發逐步受到土地等因素的制約,大量的新能源投資企業都在爭奪各地企業園區等生產廠房的屋頂,投資建設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而作為投資分布式光伏項目的另一個價值洼地:污水處理廠,目前開發的光伏項目并不是很多。
污水處理廠可利用廠區建筑物屋頂、沉淀池、生化池和接觸池等處在其上面加裝太陽能光伏板,可實現土地的二次利用,且污水處理廠也有其自己獨特的優勢:
污水處理廠占地面積大,光伏裝機容量可觀。我國污水處理廠數量眾多,據統計,2014年,全國投運的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共4436座,總設計處理能力1.71億立方米/日,平均日處理水量1.35億立方米。
污水處理廠用電量大,光伏自用電比例高。據統計,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平均電耗為0.292 kWh/m3,若全國污水處理廠按日處理能力1.35億/m3 計算,每天用于污水處理的電量高達3942萬kWh。
污水處理廠業務穩定,沒有倒閉風險。污水處理廠多為地方國有企業或者事業單位,業務持續性有保障,這樣也保障了光伏發電自用電電量。眾所周知,分布式項目自用電電價一般比上網電價高,這樣也就保障了光伏項目的收益。而不像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用電企業有倒閉風險,影響光伏發電自用電電量,進而影響投資收益。
因此,全國污水處理廠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潛力巨大,有望成為下一個投資熱點。
全球工業廢水處理市場規模3500億 中國排第二!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部分污水處理廠光伏項目,供大家參考。
1、揚州污水處理廠9.7兆瓦光伏發電項目
該項目開工時間為2014年6月25日,竣工并網時間為2014年12月29日。本項目在三個廠區鋪設9.8萬平米光伏板。在池面上鋪設組件,需考慮池面情況、污水處理工藝等不利因素,裝機容量相對較少,因此在條件相對較差的池體,將先在原池體上建造網架頂棚,然后在頂棚上鋪設組件,以大幅提高面積利用率,實現太陽能光伏發電。水池表面加上光伏蓋,不但實現了土地二次利用,池內水體還不容易產生藍藻。
2、浙江臺州污水處理廠5MW光伏發電項目
該項目2014年7月份開工建設,2016年2月竣工完成。由于該項目研發出新的光伏支架結構形式:柔性支架,所以該項目工期較長。該技術主要運用立柱、預應力鋼繩等,采用“懸、拉、掛、撐”等工藝方法,架起光伏組件。該支架系統有以下優點:(1)應用范圍廣;(2)節約工程成本;(3)提高發電量(4)可實現土地二次利用。
3、河北深州嘉誠水質凈化廠0.3MW光伏發電項目
該項目2016年8月22日開工建設,2016年 10月20日成功并網。 該項目通過不斷地實驗、改善和總結,項目最終采用國內首創的魚腹式光伏支架。“與傳統的鋼架結構方案相比,其用鋼量少,承重強,度電成本降低30%;同時構件化程度高,預裝性強,工期縮短35%以上。借助減震節點+雙玻+裕量設計等方式,解決了支架易腐蝕和組件易出現隱裂的難題。
從上面已建的污水處理廠光伏項目可以看出,污水處理廠建設光伏項目的設計方案,不同于地面光伏電站和屋頂分布式光伏電站的設計方案,其主要是運用立柱及鋼繩等搭起光伏組件的受力支架,然后把組件固定在鋼繩上。
來源 :環保圈
文章導讀環保圈
近期,根據《全球及中國工業廢水處理行業發展報告》,2016年,全球工業廢水處理行業市場規模約為3500億元左右,中國工業廢水處理市場規模全球第二。
在全球3500億元的市場中,
美國約為950億元、占全球的比重為27.1%,
中國約為843億元、占全球比重為24.1%,
歐盟約為630億元、占全球的比重為18%,
日本約為520億元、占全球的比重約為14.9%,
其他地區約為557億元、占全球的比重為15.9%。
2016年全球工業廢水處理市場規模比重
中國廢水處理行業市場
近年來,中國政府相繼出臺多項政策用于指導水污染防治,特別是2015年4月“水十條”發布以來,行業相關政策密集出臺為工業廢水處理行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政策環境。中國已出臺10多項工業廢水處理行業相關標準、30多項水污染物排放國家環境標準、20多項水污染物排放地方環境標準用于規范指標行業發展。
工業廢水處理行業市場規模由工業廢水工程投資和工業廢水治理運營服務兩部分構成,2016年中國工業廢水處理行業市場規模為842.84億元,同比增長增長4.86%;預計2017-2020年中國工業廢水處理行業市場容量將達到3800億元。
從細分行業來看,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工業廢水治理運營服務年市場規模達到100億元以上,占整體工業廢水治理運營服務市場規模的比重達到17.5%、14.8%,合計占比32.3%。
中國工業廢水處理行業市場規模主要集中在華東、中南地區,市場規模分別為362.09億元、175.14億元,分別占全國市場規模的42.96%、20.78%,合計占比73.7%。
中國工業廢水處理行業市場規模分布
根據該報告,中國規模以上污水處理企業數量為300多家,這些企業構成了工業廢水處理行業的供給主體。中國工業廢水處理行業的企業數量較多,從事工程設計和施工的企業占大多數,但大部分企業的規模偏小。目前中國工業廢水處理行業CR10低于10%,為低行業集中度行業,行業競爭分散。未來隨著行業的發展,行業集中度有望有所提高。
細分領域成本上漲
中國工業廢水處理行業主要企業在特定細分領域具有一定的市場代表性。
當前研發高效、低耗的難處理廢水技術和裝備一直是工業廢水處理發展的重點和方向。工業廢水處理行業的研發重點主要有:鐵碳微電解技術、高梯度磁分離技術、超臨界水氧化技術、高鹽水處理技術、工業聚集區污水集中治理技術等。
根據GEP Research發布的《全球及中國工業廢水處理行業發展報告》,近年來,中國工業廢水行業平均處理成本整體上呈上升趨勢,由2011年的1.26元/噸上升到2016年的1.6元/噸,年均復合增長率為4.88%。
從細分行業來看,廢水平均處理成本從0.55-6.98元/噸不等。其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家具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汽車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行業平均處理成本為5元/噸以上。
中國污水處理收費標準按照“污染付費、公平負擔、補償成本、合理盈利”的原則,綜合考慮當地地區水污染防治形勢和經濟社會承受能力等因素制定和調整。收費標準要補償污水處理和污泥處置設施的運營成本并合理盈利。
從當前發布污水處理收費標準調整方案的城市來看,調價幅度從10%-100%之間,多數地區遵循發改價格〔2015〕119號文件調整標準進行調價,設市城市污水處理收費標準為1.4元/立方米,縣城、重點建制鎮1.2元/立方米,河北張家口、浙江臺州市、江蘇徐州市均高于國家政策收費標準,分別調高至1.6元/立方米、1.8元/立方米、1.44元/立方米。隨著其他城市污水處理收費標準的逐步提高,工業廢水處理行業整體平均價格將逐步上漲。
由于許多工業廢水成分復雜,性質多變,仍有一些技術問題沒有完全解決,工業廢水治理一直是水污染防治鏈條中的薄弱環節,存在著市場競爭不規范、技術力量薄弱、地方保護主義嚴重、行業發展發展依賴于政策支持等問題。
隨著工業廢水排放標準的提高,工業廢水處理的需求將呈不斷增長趨勢,工業廢水處理行業將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的有利時期,其中工業聚集區污水處理為行業發展熱點,而PPP模式將成為行業重要發展模式。
發展因素利弊分析
水處理領域市場紅利與機遇雙突進,形勢火熱。但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利用效率低、工程建設成本回收期長,同樣也是水處理市場發展過程中的難題。隨著城鎮化的推進,水處理市場機遇與挑戰并存。
有利因素
(一)四川與以色列在水處理行業加強合作
2017年9月7日,在中國—以色列(四川)經貿創新合作大會上,四川省與以色列共同發布《加強四川省與以色列創新經貿合作中國(綿陽)科技城行動計劃》,明確未來將在十大重點領域加強合作,包括電子信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航空、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水處理、現代農業、清潔能源等。四川各級政府將為合作平臺提供各種必要支持,優化配置科技資源,同時,探討建立各類產業合作基金,推動科技合作成果資本化和產業化。四川政府即將實施的一系列措施將有力地促進水處理行業的發展。
(二)水污染情況嚴重,水處理需求量大
《2016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在全國以地下水含水系統為單元,潛水為主的淺層地下水和承壓水為主的中深層地下水為對象的6,124個地下水水質監測點中,水質為較差級和極差級的監測點分別占45.4%和14.7%。目前國內水污染問題依然嚴重,水處理的需求量仍然很大。
(三)膜技術獲得突破將有效提升水處理技術
反滲透是目前海水淡化、中水回用、污水處理等水處理產業的核心技術,但膜污染一直是影響反滲透技術進一步發展以及制約其運營成本的一大障礙。現在國內已有高校在抗菌抗污染反滲透膜制備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制備的反滲透膜在有機污染物、無機污染物和微生物存在的條件下都顯示出很好的抗污染性,且具有制備方法操作簡便,條件溫和,兼顧高效性和經濟性的優勢。抗菌防污染反滲透膜的一旦實現規模化制備,將大大降低反滲透系統的運行成本,隨著反滲透技術成本的不斷降低,水處理的市場將會不斷擴大。
(四)水權交易助力水處理行業發展
中國水權交易所已經正式掛牌營業,水權交易的推廣,使得污水資源化的趨勢明顯,隨著價改進一步深化,污水的資源化優勢將逐步體現,具備全國化布局的污水運營企業將有望憑借再生水業務獲得新的業績增長點。此外,水權交易的建設需要基礎系統的保證,尤其是水量和供水的監測,供水監測設備行業也將迎來市場快速發展期。
不利因素
(一)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利用效率低
國內城市的污水處理設施不完善且利用效率低,導致出現城市污水治理工作不達標的問題。目前我國能夠正常運轉的污水處理設備僅占總量的50%左右,大量污水處理設備由于機械故障和管理不善都處于停運狀態,導致很多污水處理廠的實際處理能力與其規模嚴重不符。設施利用效率低將使企業運行成本難以下降的同時,也造成了資源浪費。
(二)污水處理建設項目總投資大,成本回收期長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截污納管范圍的擴大,管網及污水處理廠投資不斷增加,固定資產折舊成本上升較快。而且污水處理行業由于是資本密集型產業,具有很強的資產專用性和顯著的沉淀成本特征,污水處理建設項目總投資較大,成本回收期較長。投資污水處理行業需要企業有較強的融資能力和經營能力。
行業市場規模預測
綜合以上因素,中投顧問發布的《2017-2021年中國水處理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預計,2017年我國水處理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2,800億元,未來五年(2017-2021)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43.25%,2021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1,790億元。
大洪水來襲 萬億污水處理市場已經開啟
來源 :水世界訂閱號
近日強降雨導致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西、重慶、四川、貴州等省份遭受洪澇、滑坡、風雹災害。截至7月3日9時統計,上述8省份48市(自治州)238個縣(市、區)956.4萬人受災,33人死亡,15人失蹤;農作物受災面積668.2千公頃,其中絕收100.8千公頃;1.9萬間房屋倒塌,18.9萬間不同程度損壞;直接經濟損失188.9億元。
3日16時,長江漢口站水位達27.31米,突破警戒水位,長江干流城陵磯至大通江段水位已全線超警,晚22時達到27.41米。
當前,對于洪水等自然災害,我國已經有了成熟的應急手段,而在大降水和洪水過去后,如何及時處理污水經驗欠缺。在我國大面積洪澇災害施壓下,污水處理發展備受關注。
三因素“作祟” 發展污水處理刻不容緩
污水處理是指為使污水達到排水某一水體或再次使用的水質要求對其進行凈化的過程。污水處理被廣泛應用于建筑、農業,交通、能源、石化、環保、城市景觀、醫療、餐飲等各個領域。
在我國,發展污水處理基于以下三個因素:其一,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在逐年下降,發展污水處理能使水資源得以更好循環使用;
其二,受異常天氣以及早期雨洪粗放式管理影響,我國“城市內澇”問題嚴重,亟待污水處理行業改造;
其三,我國水污染問題嚴重,2014年十大流域水質IV類—劣V類累計占比達30%,接近三分之一。
隨著水資源日漸匱乏、城市內澇與水污染問題嚴重,發展污水處理行業刻不容緩。
城鎮污水處理漸入佳境 農村與工業污水將成重點
2009年到2014年,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率為75.3%、82.3%、83.6%、87.3%、89.3%與90.2%,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要求,到2020年,全國所有縣城和重點鎮具備污水收集處理能力,縣城、城市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85%、95%左右,隨著國家經濟轉型,對環保問題日漸關注,城市污水處理行業發展正漸入佳境。
與城鎮污水處理行業相比,我國工業污水處理以及農村污水處理尚在起步階段,未來將成為治污的重點領域。
千億元市場前景 污水處理投資拐點顯現
污水處理行業是關系民生國際的基礎性行業,在前期發展過程中處于行政主導地位,污水處理市場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市場化的競爭格局已經初步形成,目前市場化程度仍然較低;專業化運營管理是行業發展的內在要求;污泥處置領域尚處于起步階段,市場細分也處于起步階段。
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的《中國污水處理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預測,未來五年,污水處理市場銷售收入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0%,到2020年,城市污水處理市場銷售收入達到1066.78億元,工業污水處理以及農村污水處理也將快速發展。“水十條”落地、建設海綿城市利好、國家對水污染高度關注、對地方落實加大監督等因素是污水處理得以不斷發展的關鍵。
實現水處理的創新措施與對策建議
1、完善體制機制。根據“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模式,推進污水處理的產業化進程,逐步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運營主體企業化,采取特許經營模式、政府購買服務,推動國有企業的公司制改革和經營主體的多元化改革。
2、激勵約束機制。對地下水等稀缺資源征收資源稅,對從事城市污水處理的企業給予稅收減免優惠,完善污泥處理處置的政策引導,建立合理的費用形成機制,鼓勵和引導使用再生水。
3、增強資金保障。推動我國綠色金融,對欠發達地區和重點地區,中央財政給予資金傾斜,按照“補償成本和合理盈利”原則制定“三費合一”的收費體制。
4、加強技術示范與推廣。提高污水脫氮除磷工藝技術,將污泥能源化利用,探索初期雨水蓄積及資源化利用技術。
業界預計到2020年,完成“水十條”相應目標需投入資金約4至5萬億元。萬億元的治水盛宴已經開啟,資本市場將為之躁動。污水處理廠運營單位、工業廢水第三方治理企業、鄉村污水治理企業將迎來投資利好;污水處理廠建設中,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參考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建設好污水處理廠應遵循節約投資,降低成本,減少占地,除氮效果顯著以及與現代技術有機結合等幾個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