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規劃獲批,未來,這415平方公里將成為全國重要的航空港經濟集聚區和中原經濟區的核心增長極。可是,無論是建廠還是居住,沒有自來水,一切都難以實現。從市區鋪設27公里長、直徑1米的管道引水建成的航空港區第一座自來水廠,只能滿足航空港區2012年~2014年的用水需求。還要再興建兩座水廠,用上南水北調的水源,才能讓這一大片區域真正活起來。這些,都是46歲的張郁松日夜思考和要想辦法實施的。
2010年新年剛過,時任鄭州自來水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的張郁松接到了新的任命,去鄭州航空港區負責該區的供水工作。
此時的航空港區,主要由散落的自然村組成,沒有自來水廠,用水主要靠自備井解決。供水安全沒有保證。
這一年4月12日,鄭州自來水公司與航空港區簽署協議,成立鄭州航空港水務有限公司,43歲的張郁松出任經理。
“來到這兒工作才半年,就傳來了富士康入駐航空港區的消息。”張郁松回憶,他們做了水資源勘探,結果航空港區的地下水每天只能開采3萬噸,而富士康一家的供水量就需要5.5萬噸。
市區引水支援航空港區
“為了解決燃眉之急,報經鄭州市政府同意,決定從鄭東新區的東周水廠引水支援航空港區用水。”張郁松說,2011年11月,引水工程正式開工;同時,鄭州航空港區第一水廠也同步開建。
用張郁松的話說,“引水,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從東周水廠到航空港區,27公里,他們需要在地下鋪設直徑為1米的供水管道。那時候,正值嚴冬,工人們加班加點,僅僅用了4個月,管道就鋪設完畢。這其中的辛苦,作為經理的張郁松,笑稱“無法形容”。
2012年3月26日,航空港區引水工程完工;當年8月9日,航空港區第一水廠通水試運行,可以滿足航空港區及富士康2012年~2014年的用水需求。
2014年之后用水怎么辦?“2012年8月份航空港區第一水廠剛剛通水試運行,10月份,這個水廠的改擴建工程就立項了。”張郁松說,目前,供水能力為20萬噸的改擴建工程的施工圖設計已經完成,相關的招標工作正在進行。
按照工作計劃,2014年11月底,該工程將完工,到時候,就可以用上南水北調的水源了。
還要建兩座自來水廠
對于張郁松來說,今年3月份的一則新聞,給他帶來了不小的震動。
“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規劃獲得國務院的批準,按照規劃,這個區域的面積達415平方公里,到2017年,航空港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體系初步形成,主要功能區開發建設初具規模,航空港經濟發展初見成效。而自來水廠,包括現在的改擴建工程完工后,也滿足不了航空港區未來的需要。”張郁松感到了沉甸甸的責任。
根據鄭州市規劃院的規劃,航空港區需要3座供水廠,日供水能力要達到81萬噸,預計供水項目的總投資為百億元。
“告訴你個好消息,航空港區第二水廠開始立項,計劃先期建設供水規模為10萬噸/天。”張郁松透露,該水廠同樣要以南水北調的水為水源,水廠建成后,可以解決航空港區南部和南水北調干渠東側的用水需求。
“鄭州航空港區獲批,對鄭州市乃至河南省的發展來說,可謂是個大機遇;而對于我們來說,則是巨大的挑戰。我們要克服時間和資金的壓力,滿足整個航空港區的用水,打造我們的‘鄭州速度’。”張郁松說,城市建設到哪兒,自來水的管道就鋪到哪兒,并為市民提供安全、優質的自來水,這才是自來水人的中原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