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燃燒”能發電 處理干凈又環保
污水處理是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一環,然而,處理過后產生的大量污泥卻鮮有人關注。以蘇州為例,污水處理廠已從市區向下延伸到工業發達的鄉鎮,數量不斷增多,而這些污水處理廠每年都會產生大量污泥。
據蘇州工業園區中新市政公用集團工作人員介紹,城市污泥問題,成為眼下每個城市必須面臨而且必須解決的一個城市問題。此前,各級政府對此處理的方式,主要是選擇偏遠的地方對其進行儲存、掩埋。“城市污泥主要來自百姓生活污水及各種企業排污污水等,一般水分高達80%及以上。”
他介紹說,城市污泥里含有各種病菌、重金屬等多種污染物,用存儲、掩埋的方式很容易污染地下水,并占用大量土地。在此期間,有的還采用露天存放,存放地則臭氣熏天,更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甚至多次污染。
這樣的背景下,一項新的技術應運而生:通過發電企業焚燒進行污泥發電。
“燃料泥”是怎樣“煉”成的
采集
記者來到了蘇州工業園區污泥干化廠,看到從城市污水處理廠拉來的污泥,立即進入了全封閉狀態的污泥存蓄池。
干燥
然后進入干燥倉,利用電廠鍋爐產生的余熱烘干。工作人員取出了剛剛生產出來的干污泥,它只有花生一般大小,呈黑色,無色無味。
試驗
隨后工作人員現場點燃了一塊干污泥,一經點燃立刻變成了“干柴”,在常溫下燒得很旺,最后只剩下很少的灰渣。
發電
最后經皮帶運輸機送入上千度高溫的發電鍋爐,與煤炭一起焚燒發電。由于是封閉式處理,在車間記者居然沒有聞到一點異味。
可燃污泥“零排放”的秘密
一噸污泥只產生0.1噸灰渣
中法環境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岳寶告訴記者,作為江蘇首個同類項目,蘇州工業園區污泥處置資源化及綜合利用工程,利用國際領先技術,對污泥進行干化處理后,作為燃料用來發電;采用此工藝每一噸污泥經過綜合利用后,最終將只產生0.1噸的灰渣——這項“化腐朽為神奇”、一期日處理300噸濕污泥的工程,目前可以滿足蘇州工業園區一污廠、二污廠所產生的全部生物污泥,實現了五個“100%”,即全區域污水管網100%覆蓋、污水100%收集、污水100%處理、尾水100%達標排放、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泥100%收集并進行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處理。
據了解,其污泥干化過程為:首先將含水率80%的濕污泥用卡車運至污泥干化廠污泥料倉,泵入第一段薄層蒸發器,蒸汽間接加熱將污泥干化至含固率45%,經切碎機成型后進入第二段帶式干化機,干化至含固率為70%-90%的干污泥,第二段干化所用熱能大部分來自第一段干化所用蒸汽中回收的廢熱,相對其它傳統工藝可節約30%的能耗。
干化過程產生的熱水可循環利用
最終干污泥直接送到東吳熱電廠廠區的煤棚與煤混合后焚燒發電,焚燒后的灰渣可作為建筑輔材循環利用,干化過程中產生的熱水回到熱電廠循環利用,整個污泥干化過程的廢氣全部經收集至臭氣處理系統經處理達標后排放,廢水回到二污廠處理達標后排放,也就是說,整個生產過程無二次污染產生,并且在污泥干化過程中采用的冷卻水來自附近的污水廠生產的再生水。
據測算,污泥處置資源化及綜合利用工程的節能減排效果非常明顯:使用污水廠的再生水為循環冷卻水和綠化用水,每年可減少使用水資源約385萬噸;干污泥作為燃料,熱水回到熱電廠循環利用每年可節約煤炭約1.4萬噸;最終的灰渣作為建筑輔料,每年可減少固體垃圾1萬噸;蒸汽冷凝水回送至東吳熱電廠重新利用,每年可節約脫鹽水約9萬噸;每年可節約因捂泥填埋用地9.5公頃。由此,該項目通過循環經濟每年創造經濟效益1943.8萬元。中新市政公用集團總裁張文告訴記者,該項目巧借電廠的高溫鍋爐焚燒干污泥,既增加了電力,又減少了政府投資。
推廣污泥發電政府支持是關鍵其實,在發達國家,污水和污泥處理的付出成本相當;而在國內,目前只有針對污水處理的收費機制,大多數地區對污泥處理并未有足夠重視。
三大問題阻礙產業發展
“污泥問題年年談,但問題的解決總是不盡如人意”,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洪臣坦言,近年來,國家對污泥問題的認識度不斷提升,相關政策也陸續出臺,產業所需投資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也并不大,在整體條件向好的趨勢下,污泥問題卻遲遲未能有效緩解,深究其因,主要以下三點:
第一,管理問題。理順責任主體,確定主管部門是一個產業發展的基本前提,王洪臣表示,污泥處理處置事關建設、環保、衛生等等多個部門,目前對最終的主要管理部門定位并不明確,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令難行、禁難止的尷尬局面。
第二,標準問題。近幾年,針對污泥產業,國家頒布多項政策標準,“但與偏虛的技術指南類政策相比,一套切實可行的標準對產業的發展更有裨益”,王洪臣分析,最終的工作效果是以具體標準來考量的,“污泥要如何做到合理的土地利用、焚燒時對大氣的影響應具體控制在什么范圍等細節問題都有待解決。”
第三,示范項目問題。“沒有一個示范工程能經得起所有參評專家的精細考核”,王洪臣感慨,在沒有明確標準的前提下,考核項目很難圓滿。對此,他建議,在制定具體標準的同時,企業也可先行一步展開工作。以土地利用為例,在經過厭氧消化或好氧發酵后,企業可考慮承包一些土地,進一步進行實踐應用,展開“項目的綜合示范”,多方面打造真正經得起各種考驗的示范工程。
打造“完整”污水處理廠
“污泥處理處置是污水處理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題討論中,上海城投污水處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麥穗海再三強調,“必選打造一個完整的污水處理廠”,他分析,所謂“完整”包含兩大方面:
其一,系統規劃,污水處理與污泥處理設施同步建設。麥穗海以上海為例表示,改革開放后,上海市污水處理工程建設進展較快,但在具體規劃中并未對污泥問題進行及時考量,幾十個污水廠建成后污泥問題赫然成為又一個新的“污水難題”,環境矛盾再次激化。蘇州工業園區中法環境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岳寶也表示,“如果能夠將污泥處理處置問題真正的放到污水處理和自來水處理的高度,那么污泥產業的春天就一定能夠到來。”
其二,污泥處理處置工程的建設同樣要求“完整”。麥穗海表示,污泥廠并非建好就完成任務,除了常規的厭氧消化或是好氧發酵等具體工作之外,如何解決臭氣問題,如何緩解噪聲問題也必須進行統一規劃,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污泥的合理處置。
中持綠色能源環境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邵凱也表示,打造一座“完整的污水廠”除了系統規劃、具體技術之外,還應把專業運營及運營費用等問題涵蓋在內。從宏觀政策、細節標準到工程建設、收費機制都需要適當的向前跨一步,促使整個污泥產業體系進一步完善,真正實現完整、徹底的解決污水處理問題。
專業運營加快市場化進程
邵凱在討論中介紹了中持對我國污泥處理處置設施所做的一個初步統計:2008年1月到2012年6月,在已竣工的80余項污泥處理工程中,涉及到深度脫水、焚燒、堆肥和厭氧消化等技術,其中深度脫水是23項、焚燒19項、堆肥23項、厭氧消化15項。商業模式方面,BOT模式16項,占比20%;DBO模式16項,占比22.5%;EPC模式,占了38項,占比47.5%;剩下的8項是以供貨,廠家采取供貨,占比10%。
之所以進行這樣的統計,邵凱坦言,站在企業角度,除了需要考量宏觀經濟形態、政策標準情況之外,面對的更為直觀的問題就是:采用什么技術?項目誰來付錢?建成后怎樣運行?
邵凱介紹,在2009年,創建生態模范縣的進程中,很多市縣都在污水處理廠中加入了污泥處理處置設施,但是建成后的裝置有相當一部分處于閑置狀態,究其原因,專業化運營企業的離開和運營費用的難以持續支付是主因。他表示,中持以DBO模式展開的寧海縣城北污泥處理處置廠采用“分級分相厭氧消化+深度脫水+土地利用”工藝路線,將縣域內的污泥、糞便等有機廢棄物集中到城北污泥處理處置廠進行集中厭氧協同消化處理。在一個行政區域中建設綠色生態設施,實現生態循環或許是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
主題討論中,岳寶介紹了“蘇州工業園區污泥干化處置項目”經驗,該項目以“5個100%”為背景,即“工業園區管轄范圍內管網100%覆蓋、污水100%處理、100%達標排放、污泥100%收集、100%安全環保資源化處置”,在這樣的要求下,憑借專業的技術與運營體系,中法水務成功獲得該項目。項目自2011年5月正式投產以來,每天24小時連續穩定運行,截至目前產量已超過10萬噸。
岳寶分析,專業化運營是項目穩定運行的重要保障,如何拓寬專業企業的市場生存空間也是產業發展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岳寶表示,污泥處理處置技術集成度較高,過程中會產生重金屬等大量污染物,極易造成二次污染,只有制定切實可行的標準體系,推動技術優勝劣汰,才能營造一個更為良性的競爭環境,并為優秀技術、優秀公司提供更廣闊的發展平臺。
將污水處理進行到“底”
解決污泥問題絕非一日之功,更不是單一企業或專家就能指出一條康莊大道。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顧問總編傅濤表示,為了將污水處理進行到“底”,進一步向公共服務領域進行延伸,污泥產業聯盟特發出以下倡議:
通過主動宣傳,推動政府與社會充分認識污泥領域目前存在的問題,給予污泥行業以足夠的重視,并進一步明確和提高污泥處理處置的標準,加強監督與管理;
聯合推動各級政府在污泥無害化領域履行公共服務職責,加大對污泥處理處置領域的投資,大力倡導各級政府通過采購污泥專業化服務,為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倡議在現有技術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技術路線的指導性和實用性,推薦先進適用、有優秀案例的技術工程方案,以標準化、科學化、專業化為準則,實現行業技術升級;
積極探索商業模式的發展與創新,配合政府做好污泥處理處置工作,提供污泥處理處置的專業化服務,提升污泥處理處置的效率與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