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聚焦美麗山東--第九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北線采訪團到達山東省東營市,在東營市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東營市政府副市長王吉能介紹說,為從根本上改善生態環境,東營實施了生態林場建設工程和百萬畝濕地修復工程,作為全省唯一全部納入“黃”、“藍”兩大國家戰略的城市,東營將努力率先建成生態文明典范城市,打造“東方濕地之城”。東營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潤國主持新聞發布會。
濕地之城:
沿黃、沿海增林擴綠,城區內外濕地相間
王吉能說,東營土壤鹽堿含量高,缺樹少綠的問題比較突出,為從根本上改善生態環境,東營實施了生態林場建設工程,規劃建設30處生態林場,新增造林面積80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6個百分點以上。目前,先期實施造林35萬畝的11處生態林場建設試點,已完成造林21萬畝。正在建設沿黃200平方公里生態林帶,規劃建設175平方公里沿海生態林帶,打造沿黃、沿海生態屏障。
同時,建設一批城市濕地公園,打造“東方濕地之城”,東營投資22億元實施了百萬畝濕地修復工程,已修復濕地35萬畝,黃河口濕地狀況得到顯著改觀。正在建設總面積2887公頃的東湖、西湖、中央湖景觀和577公頃的東八路濕地,規劃建設城市南部生態水系,投資22億元實施了百萬畝濕地修復工程,已修復濕地35萬畝,黃河口濕地狀況得到顯著改觀。東營力爭再用兩年左右的時間,構筑起森林環抱、水系環繞、濕地相間、綠茵棋布、魚鳥共生的生態系統。
宜居城市:
“一城五組團”,黃三角崛起生態城
作為黃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東營規劃了“一城五組團”空間布局,去年以來實施了總投資239億元的80個重點城建項目,推進東城完善和西城改造,拉開了城市建設新格局。王吉能說,東營規劃建設2000多公頃的南部生態新城,正在建設基礎設施和環境景觀工程,城市規劃展覽館、科技館、博物館、大劇院也即將建成投用。
同時,加快公共設施建設,完善提升城市功能,城市規劃展覽館、科技館、博物館、大劇院即將建成投用。實施城市道路、沿街立面和舊區改造,去年改造提升28條道路74公里,完成7條道路沿街立面改造84萬平方米,六大片區改造順利推進。
黃藍融合:
發展高效農業,托起“北方魚米之鄉”
近年來,東營調整優化經濟結構作為轉調創的主攻方向,深入實施高端高質高效產業發展戰略,著力構筑生態產業體系,提高了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王吉能說,東營正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打造全國知名、特色鮮明的北方魚米之鄉。目前,全市大閘蟹養殖100萬畝,海參開發24萬畝,奶牛存欄7.3萬頭,工廠化食用菌生產能力30萬噸。農業龍頭企業達到560家,農民合作社發展到765個,帶動75%的農戶進入產業鏈經營。
同時,作為山東石化產業的重要城市,東營堅持“上大壓小”,加強與中海油、中石化、中國化工的戰略合作,打造從油頭到化尾的循環產業鏈,目前全市煉化能力達到3770萬噸,居全國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