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找出路
海南提升污泥處理處置能力
截至2012年底,海南省共有城鎮污水處理廠36家,設計處理能力達到107.19萬噸/日,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5%。當這36家污水處理項目投運后,每天將源源不斷產生大量污泥,有關統計資料顯示,2012年,海南省36家城鎮污水處理廠共產生污泥超過5.4萬噸。
倘若處理不當,污泥將成為巨大的環境隱患。對此,有關專家表示,處理處置城市污泥,防止二次污染,已經成為城市發展過程中迫在眉睫的問題,海南應加快提高生活污水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能力。
污泥問題越來越嚴重
解決不好污泥處置問題就不能從根本上實現水環境改善
目前,海南省污泥產生量增加與污泥處理能力不足、處置方式單一的矛盾較為突出。據介紹,生活污水污泥處理后,主要用于園林追肥等;工業廢水處理產生的污泥,因含有一些危險廢物,主要以填埋和建材綜合利用等為主。
海南省老城開發區西區污水處理廠位于老城開發區文大村,2009年3月動工建設,2011年1月30日竣工,2011年12月28日配套污水收集管網建成通水。但西區污水處理廠試運行期間,每天約處理污水1萬立方米,產生四、五噸污泥,沒有得到妥善處置。
澄邁縣老城開發區西區污水處理廠項目業主則表示,污泥處理是讓他們最頭痛的事情。
有關專家表示,污泥不能隨便填埋。工業廢水產生的污泥可能會含有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必須要經過檢測才能處理。據老城西區污水處理廠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老城開發區有670家企業800多個項目,有些企業產生的工業廢水經過了預處理,有些則沒有。
海口市白沙門污水處理廠是目前海南省投入運營規模最大的污水處理廠,1999年10月建成使用,設計能力為30萬噸/日,每年生成污泥約4萬噸,以往海口市對脫水污泥的處置主要是運往顏春嶺垃圾場填埋,既花費不菲,又占用土地資源,還對當地環境造成環境隱患。
記者了解到,2012年,海南省36家城鎮污水處理廠共產生污泥超過5.4萬噸。經檢測,污泥所含成分均達到國家有關控制標準的要求。其中約5.37萬噸用作堆肥和農用,388.2噸經脫水處理后送往垃圾填埋場進行填埋。
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環境污染防治處有關負責人說:“污泥處置和污水處理同等重要且緊密相關,解決不好污泥處置問題就不能從根本上實現水環境改善。”
污泥制肥有市場
海南農業生產對有機肥料的需求大,好氧堆肥可以找到去處
今年,投資超1.4億元的海口污泥綜合利用示范中心正式開工建設,“投入使用后,上萬噸污泥可成為農業肥料和無害土壤。”海口污泥綜合利用示范中心總工程師邱異明介紹。
根據項目的初步設計,示范中心是為解決海口、文昌、澄邁、臨高、定安等市縣9家污水處理廠的污泥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問題,設計規模為處理污泥能力12萬噸/年。
作為技術支持方,海南省農豐寶環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樓斌飛表示,中心建成后每年可將12萬噸污泥轉化為4萬噸農業肥料和8萬噸無害土壤,農業肥料的轉化成本僅為生產化肥的九成。
據介紹,示范中心采用好氧發酵堆肥技術方案,針對不同污泥的特性采取相應的處理工藝流程,采用專利技術,對污泥進行微生物無害化處理,殺滅污泥中的線蟲、大腸桿菌等有害生物,降低重金屬含量,并以處理過的污泥為基肥,每年生產各種有機肥料約7萬噸。
根據海南省相關規劃,自2013年起,海南將建設海口片區、三亞片區、瓊海片區、儋州片區、三沙點“4區加1點”的污泥處理體系,逐步實現全省污泥100%無害化處理。
據測算,一座20萬噸/日污水處理廠,年產污泥達到3萬噸,可制造有機肥料1.7萬噸,其中生物有機肥6000噸,有機肥6000噸,營養土(填充土)5000噸。據此計算,海南省36家污水處理廠每年產生的污泥可制成各類有機肥約3萬多噸,這些肥料遠未滿足海南農業生產對有機肥料的需求,可以在省內消化。
誰是責任主體?
污水處理廠有責任妥善處置污泥,政府要加強協調和監管
記者了解到,海南省已經明確污水處理廠運營方是污泥處置的責任主體。污水處理廠運營方必須妥善處置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泥,防止產生二次污染。各市縣政府幫助運營方協調解決污泥無害化處置的方式和途徑。各市縣環保部門要和水務部門配合協調,組織聯合執法,對隨意棄置污泥、長期不落實管理要求的,應當依據有關規定予以查處,加強對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情況的監督和指導。
海南省要求污水處理廠運營方必須建立污泥處置管理臺賬,并建立污泥轉移聯單制度,加強對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設施的維護和管理,保證其正常運轉。各級環保部門在日常巡查過程中,加強對污泥處置的監督與管理。2013年,海南省沒有出現污泥隨意拋棄、傾倒的現象。
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環境污染防治處有關負責人表示,海南今后開工建設的污水處理廠將根據污水性質配套建設污泥濃縮脫水裝置,并與污水處理設施同時設計、同時建設、同時投入使用,最后再根據泥質選擇適合的處置方式。其中,采用農用、園林綠化、混合填埋等方式處置污泥的,需按規定分別滿足相應的國家標準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