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制造業作為傳統行業中的“朝陽產業”,在國民經濟的發展過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在朝陽的背后卻藏匿著巨大的污染隱患。聯邦制藥內蒙古基地就讓中國八大淡水湖之一的烏梁素海變成了工業廢水的“污染存儲池”。未來國家對制藥行業廢水的治理力度必然加大,那么,制藥廢水的治理難點在哪?處理技術該朝著那個方向發展?
6月29日,在“2013(第七屆)環境技術論壇”工業廢水治理深度論壇上,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宋永會以《化學合成制藥廢水污染控制技術研究》為題進行主題發言,或許可以從他的發言中找到答案。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宋永會以《化學合成制藥廢水污染控制技術研究》為題進行發言
性質特殊 抗生素等物質危害巨大
由于醫藥制造行業的特殊性,制藥廢水也有較為獨特的性質,因此制藥廢水處理及技術研究面臨巨大挑戰。宋永會表示,制藥廢水中會存在大量生產過程的反應物、產物、溶劑、催化劑,導致廢水存在強烈微生物毒性,且COD 濃度值可高達幾十萬毫克每升,另外廢水的pH值也呈現極端狀態,水質水量也存在波動,這些都給治理過程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宋永會特別強調了制藥廢水中的抗生素的對生態環境的危害。在醫藥領域抗生素的作用是抑制和殺滅致病微生物,多數抗生素具有高度結構穩定性和強親脂性的特點,因此制藥廢水中殘留的抗生素具有嚴重的急性毒性和基因毒性,對生物體危害巨大,
特殊污染物缺乏控制 有害污染物要提前處理
近幾年,我國對制藥廢水的治理日益加強,2008年第一版制藥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正式出臺。宋永會表示,雖然這套標準COD、氨氮等指標高過美國的排放標準,但相對美國標準對特殊污染物還缺乏比較嚴格的控制。
宋永會認為,制藥廢水的治理應該逐漸從企業自身行為發展為國家戰略層面的重要工作,在“十二五”期間制定治理規劃與建議。在治理的思路上,宋永會表示,應該首先從制藥工藝上入手,提高產品收率、有機溶劑回收率,廢水的處理過程要選擇先進、成熟的水污染防治技術,并要考慮生物安全性等因素,有害污染物應在進入企業的車間排放口前就進行處理。
三方面治理技術需要加強
廢水中有毒有害物質的處理、廢水處理后尾水的處理、廢水中氨氮的處理,宋永會認為這是制藥廢水治理領域需要加強技術研發的三個方面。為了應對制藥廢水的特點,處理的技術需求在于,解除微生物毒性、提高廢水可生化性的物化預處理,用生物強化處理實現廢水終處理和達標排放。
宋永會還與參會代表分享了“國家科技重大水專項制藥廢水治理技術研發”成果,講解了黃連素廢水、金剛烷胺廢水和磷霉素鈉廢水三種難處理廢水處理的新技術。其中,特別強調了水解酸化-接觸氧化生物共代謝集成技術和鐵碳微電解回收銅集成技術。
對于制藥廢水治理技術發展,宋永會表示,水環境的治理與保護要求制藥廢水處理的標準越來越高,亟需展開預處理和集成工藝的技術研發和應用,研究證明了許多新技術的可行性,物化法等技術可提高難降解制藥廢水可生化性和實現資源化。
治理的速度趕不上污染的腳步,宋永會呼吁:“需要政府把環境監管落到實處,嚴查、嚴懲廢水的排放,這樣就能夠大大推動新技術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