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
型 升級環保行業贏商機日前,南海區對外發布了一份關于大氣污染和管理工作的情況報告。報告指出,由于監管人員和資源設備的限制,南海區要求重點監管企業一年內現場監測4次,但目前普遍只能滿足2次。而全區共有3萬個污染源,其中重點監管企業達3000多家。
如今,城市和企業都面臨轉型升級的問題,這也成為了環保企業的商機。
2012年6月,國家環境服務業華南集聚區正式落戶南海,試點發展環境服務業。經過一年的招商引資,目前華南集聚區內1萬平方米的辦公區域已經全部被企業申報完畢。截至今年4月,華南集聚區內新增注冊資本7.5億元,共逾百家環保企業進駐,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環保產業鏈。
佛山市長天思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是進場企業之一。早在2011年底就取得了佛山市VOC(即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在線監測系統試驗權的長天思源,面對著一個巨大的市場。
“取得試驗權后,我們先在高明和南海兩地安裝VOC監測設備節能。7月初,最后一個試點設備就能完成。”佛山市長天思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余陽介紹,根據相關規定,設備如果正常運行,即可進入市場銷售。這也就是說,如無意外,長天思源有望一年后,以16萬元/套的單價售出VOC在線監測裝備。而該公司的市場調研報告顯示,佛山現有5000家企業被要求進行廢氣重點監測。
市場對接還需第三方助力
在看到市場廣闊的同時,環保企業卻發現,以中小企業居多的佛山,民營企業的環保需求他們還無法對接。
在余陽看來,很多企業環保意識不強,寧愿在政府部門檢查時被罰款也不愿意購買環保設備,“一次罰款幾萬元,一年也罰不到幾次,可能就這樣得過且過了。”
不過,記者采訪中發現,部分傳統企業對此有些無奈。“環保設備太貴,買不起,即使買了我們承擔不起日常的維護節能環保費用。”南海某家具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德明表示,公司每月盈利20萬元左右,花100多萬元做環保“早就關門大吉了”。
而除了無力購買環保設備外,也存在部分企業有環保需求,但卻只能依靠政府或者其他渠道來找到合適的服務對象。“讓我自己單獨去找,可能還真的就找不到。”佛山市和美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長謝達海說,在傳統企業和環保企業之間,目前還缺少專業的第三方中介機構牽線搭橋。而且,在他的印象中,環保企業仍然停留在賣技術層面。
“其實我們可以提供全套的服務,包括從方案設計,到執行,再到設備的維護。”佛山市華清環保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萬杏波介紹說,目前在集聚區內其實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環境服務業的產業鏈,企業可以在一個地方找到不同的產品。另外,記者了解到,考慮到本地企業的承受能力,大多數環保企業目前都已經研發出物美價廉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