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與產業發展脫節
借鑒國外經驗 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王寶貞坦率的指出,我國很多專家、學者在科研過程中較少考慮成果轉化問題,更多的是考慮職稱晉升問題,沒有有效的把科研成果轉化成企業的創新技術,用以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另外,環保企業與專家、學者的合作力度不夠,治理技術大都停留在傳統技術上,即使采用新技術,但由于缺少技術后盾,有些項目在工程建成后的運行期間出現很多問題,甚至擱淺停產。
王寶貞談到,美、德、法等國在污水、污泥、工業廢水、雨水處理研究與我國的根本不同在于,能及時將科研成果轉化成生產力,形成了技術先進的環保企業,從而解決實際環保問題。例如,美國加州大學貝克利分校W.J.Oawald教授研發的先進組合塘系統(AIPS),在加州和世界一些國家推廣應用;德國Bohke教授研發的AB工藝在德國、歐洲推廣應用,我國的一些污水處理廠也采用了此工藝;法國發明的曝氣生物濾池(BAF)由威望迪和威立雅公司在世界范圍內推廣,在中國也得到廣泛應用。
“我的原博士研究生趙慶良(現為哈工大教授、副院長),曾在德國尼爾斯河管理協會負責研究污泥超高溫-中溫(75度-35度)處理,經過2年時間研究成功,共花費50萬馬克,其發酵和高溫消毒的污泥可用于農田施肥。該工藝研發成功后立即被該協會轉化成生產力,2年后,Goch污水處理廠成為世界上第一座應用超高溫-中溫污泥消化池的污水廠,這種將科研成果轉化成生產力的精神和作風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借鑒。”王寶貞如是說。
缺少針對性、獨立性科研創新精神
重點領域技術攻堅力量不足
目前,我國城市污水處理技術已經基本成熟,許多大、中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活性污泥法改進工藝和系統運行良好,出水水質達到一級A或一級B排放標準,但仍有許多專家反復地進行改進實驗研究,而許多工業廢水和污水處理廠的污泥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其無害化、資源化處理與處置技術遠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參與研究者卻寥寥無幾。王寶貞指出,針對以上重點領域的技術問題,我們必須付出很大努力,調動科研隊伍來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和解決。
對于我國目前污水再生利用的發展情況王寶貞表示認可,認為北京正在大力推廣和普及城市污水處理與再生利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時,他也指出,遠比污水潔凈的雨水卻沒有得到有效利用,且城市雨水管網和雨水(徑流)處理與回收利用工程的建設滯后,導致洪澇災害頻發、城市水污染嚴重。
在此,王寶貞分享了德國雨水利用的經驗,他指出,德國在雨水收集、處理與回收利用方面走在世界最前列,在德國,無論就單獨住戶、街坊、小區,還是大型建筑物、城市和流域都有完善的雨水收集、處理與回收利用系統。例如,魯爾河管理協會在其魯爾河流域建造和運行了79座城市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達到其地表水的III-IV級標準。同時,該流域建造和運行了549座雨水(徑流)處理廠,采用雨水預處理、雨水沉淀池和雨水凈化塘處理流程,出水達到德國地表水III級標準,達標排放的污水和雨水均排入魯爾河作為水源補水。
對中國水網的期望:
擔起整合行業資源的重任
在“2013年(第七屆)環境技術論壇”開幕式上,王寶貞與高從堦院士、王洪臣、徐文龍、傅濤、張韻、張麗珍、張景志及周欣平九位來自學術界、企業界的行業領袖共同開啟 “清澈中國”產業行動計劃,同時表達中國環境人的夢想與憧憬。
王寶貞非常激動的對記者表示,真誠希望中國水網能在工業廢水處理、污泥的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處置、雨水綜合治理與資源化、污染水體的生態修復等方面,組織好環保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密切合作與優化組合,發出協同效應的正能量,為實現清澈中國,打一場持久的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