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環境保護法》修正得到廣泛關注。中國政法大學環境資源法研究所所長王燦發即是關注者之一,在9月3日的“搜狐2013中國新視角高峰論壇”上,他認為,為了實現中國夢,環境保護法需要進行轉型,在大原則上首先應該把協調發展變為環境優先。
十幾年來,中國環境法得到很大發展,甚至是各個法律部門當中發展最快的。現在光環境資源、生態環境保護等主題的就有三十多部,加上行政法規有一百多部,但是這些法律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王燦發介紹,1989年的環保法,堅持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相協調,想讓環境保護和經濟同時發展。事實上根據各個國家的經驗,如果采取協調發展原則,環境保護永遠協調不過經濟發展。最后都成了環境保護配合經濟發展、環境保護保障經濟發展。一些地方環保局甚至提出來環境法規要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在這樣的情況下,環境保護如何能搞好?
以他的觀點,為了實現中國夢,環境保護法面臨一個轉型——在大原則上把原來的協調發展變為環境優先。
因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不可能完全沒有矛盾。比如這兒要建設一個研究污染的項目,又有很好的經濟效益。但是會排放污染物,有一定的環境風險,二者該如何協調?
如果實行環保優先原則,則寧愿犧牲一定的經濟發展,也要一個好的環境,而在實際上,我們國家絕大多數地方都實行了寧愿犧牲環境也要保GDP、也要保經濟發展,這種發展原則不對,也是中國環境惡化的根源。
這種環保優先的轉型,其實,也是社會發展的需求。
王燦發介紹,為什么是現在討論而不可能是十年前討論這個問題?就是因為我們到了轉型的時候了。
各個國家在人均GDP達到五千美元左右的時候就開始轉型,我們國家人均GDP現在已經到了五千美元, 到了轉型的時候。
另外,為了發展環境,是要使我們環境變得更好、得到改善,還是惡化?
關于此,美國七十年代有一個法律原則——不得惡化原則,我們的法律當中沒有這樣一個原則。如果我們確定了一個“不得惡化原則”,就需要環境更好。就不能等到環境嚴重惡化的時候,再去加強環境保護。現在就需要加強環境保護:差的地方,不能再上污染特別大的項目,就需要環境指標對地方政府進行考核。
王燦發認為,中國夢應該是一個比較美好的夢,不能是一個惡夢,不能睡著覺,就被臭味給熏醒、被噪聲吵醒,被毒氣毒死。為了綠色轉型、發展綠色經濟、實現中國夢,必須把環境質量考核納入地方政績指標,并作為一個重要的指標,才能保證環境保護得以真正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