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畜禽業養殖充分利用海南省生態優勢,實現大幅增長,成為全市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但畜禽養殖業的發展也帶來了一些環境問題,部分畜禽養殖場廢棄物成為河流和水源保護區的污染源。
海口市政府近日專門制訂并印發了《畜禽養殖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畜禽養殖減排的目標要求、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提出“十二五”期間,海口豬、蛋雞和肉雞等規模化養殖治理率必須達到90%以上。
摸清底數 建立檔案
今年4月,記者隨同海南省人大環保世紀行執法檢查組調研時發現,部分畜禽養殖企業污染治理設施及畜禽廢棄物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措施簡陋,廢水經化糞池或沉淀池簡易處理后,直接用于農田施肥或外排。
“畜禽養殖廢棄物未經無害化處理即還田,對周邊土壤、水體造成污染隱患,這也是農村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海南省人大環境資源工作委員會有關負責人表示。
為治理畜禽養殖業污染,海口市環保局聯合市農業、工商部門,通過查閱資料、實地調查、現場走訪等方式,全面摸清全市畜禽養殖業底數,并建立重點畜禽養殖排污單位檔案和相關信息數據庫。
數據顯示,海口市有畜禽養殖場(小區)793家,其中禁養區內750家,禁養區外43家。
經海口市環境監察局調查發現,全市畜禽養殖場多數屬中小規模,大部分企業不能嚴格執行環境法律、法規,環評執行率低,有的距離水源地或江河湖等環境敏感點較近,給周邊自然生態環境帶來了不利影響。禁養區內750家畜禽養殖場占到全市面源污染源的89.6%。
“部分養殖場規模小,沿河道分散而建,沒有治理措施,大量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水中,是造成海口市地表水體嚴重污染的重要原因。如果不加以處理解決,高濃度畜禽養殖廢水含氮、磷量高,排入江河湖泊水體中,造成水質不斷惡化,導致水體嚴重富營養化,對環境所造成的壓力不言而喻。”海口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說。
嚴格執法 取締鴨場
位于海口市演豐鎮的東寨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面積4000多公頃,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紅樹林保護區,也是亞洲最大的紅樹林濕地。
然而,近年來,東寨港紅樹林保護區卻頻頻因水質污染造成樹木死亡,引起社會和媒體關注。
經過專家團幾次考察,認為紅樹林保護區周邊養鴨場、養豬場等是重要污染源之一。海口市決定,將保護區的養鴨場全部撤離,按規劃搬遷或關閉養豬場,從源頭預防控制污染。
2012年8月,東寨港國家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曾協助有關部門對保護區周邊的咸水鴨養殖場和高位蝦塘進行治理、清理和取締。海口市美蘭區檢察院、法院、環保局、演豐鎮政府等部門組成工作小組,進村入戶進行搬遷動員。經過半年多的整治,目前保護區內60家咸水鴨養殖戶已被全部取締。
海口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經過整治,紅樹林周邊的養豬場已經停止向紅樹林非法排污。海口市將逐步從源頭預防和控制污染。在今年年底前,關閉演豐東河流域9家養豬場中的6家,暫時保留3家養豬場,逐步減少養殖規模。今后按規劃實施搬遷或關閉,以全面改善保護區及周邊生態環境。
近日,海口市政府專門出臺《東寨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方案》,明確海口市將根據演豐東河流域環境承載容量,對保護區內畜禽養殖企業實行限產限養,嚴格按照環保要求整改,對整治不達標的一律關停并轉;加大現場巡查,強化監管,及時發現并制止破壞環境的違法行為,嚴肅查處畜禽養殖場違法排污。
部門聯動 治理污染
《方案》提出,到2015年,全市畜禽養殖業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控制在1.2974萬噸以內,氨氮排放總量控制在786噸以內。
加強部門聯動是海口加強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的一大亮點。海口市環保局將推動畜禽養殖產業發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對新建畜禽養殖企業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海口市農業局將監督完成全市176家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干清糞和雨污分流改造,組織實施規模化養殖全過程綜合治理;市財政局將落實“以獎促治”、“以獎代補”政策,重點扶持畜禽養殖減排工程建設;市法制局將加快完成《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等。
海口市環監局負責人表示,將開展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專項檢查,監督納入減排工程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的污染物排放情況、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設施運行情況、廢棄物綜合利用情況,對違法排污及存在嚴重環境隱患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實施掛牌督辦,責令限期整改。
海口市還將建立養殖企業環境行為數據庫,加強環保、稅收、銀行系統信息交流,將企業減排和環境行為作為政策優惠、貸款發放和環保專項資金補貼的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