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澳頭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1.0萬噸/日)環境影響報告書簡本公示
|
發表時間:2013/9/5 來源:建設單位:廈門水務集團有限公司 作者:環評單位: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1. 建設項目概況
1.1 基本情況
澳頭污水廠廠址位于廈門市翔安區澳頭村北,張埭橋水庫東側,西側至規劃縱二路、北側為規劃路、東側至規劃新城中路、南側至規劃濱海東大道,用地面積約為44hm2。
一期工程規模為1萬m3/d,主要土建構、建筑物按2 萬m3/d建設、設備按1 萬m3/d 配置,總平面按近期4 萬m3/d 布置,遠景總平面按68萬m3/d規模布置。
通過方案比選和論證,本工程污水處理工藝推薦采用“多模式A2/O 鼓風曝氣生物脫氮除磷工藝”,污泥處理工藝采用“重力濃縮、機械板框脫水工藝”,除臭采用生物除臭法。
污水廠出水水質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的一級B 標準,經殺菌消毒后尾水擬通過管道排至澳頭南側10m深以上水域。
1.2 與相關規劃的關系
1.2.1 與福建省海洋功能區劃的關系
根據《福建省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擬選排放口位于劉五店港口航運區內,其用途管制:保障港口用海,兼容不損害港口功能的用海。所以本工程排污功能與港口航運功能可兼容。
1.2.2 與福建省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的相符性
根據《福建省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2011-2020年)》,本工程擬選排放口位于四類區,主導功能為港口、一般工業用水,輔助功能為中華白海豚保護、納污,近期執行三類海水水質標準,見圖2.8.2。本工程排污口符合福建省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
1.2.3 與廈門市環境功能區劃的符合性
根據《廈門市環境功能區劃》(第三次修訂,2011年7月),本項目位于2類環境空氣質量功能區和2類聲環境質量功能區,本工程建設符合廈門市環境功能區劃。
2. 環境質量現狀調查與評價初步結論
2.1大氣環境質量現狀
2013年6月14日~20日監測結果表明:評價范圍內PM10日均濃度占標率最大值為0.57,PM2.5日均濃度占標率最大值為0.73。SO2、NO2監測值較低,SO2日均濃度占標率最大值為0.16,NO2日均濃度占標率最大值為0.19。特征污染物NMHC的現狀監測值較低,小時平均濃度最大值占標率為0.03。所有監測項目均未出現超標現象?傮w而言,評價范圍內的大氣環境現狀質量良好。
2013年6月10日至17日對評價區內的硫化氫、氨特征污染物的現狀監測結果表明,本污水廠現狀及周邊氨、硫化氫監測值都符合(TJ36-79)中居住區大氣中有害物質的最高容許濃度。
2.2聲環境質量現狀
擬建污水廠現狀用地為菜地,環境噪聲以自然噪聲為主,由污水廠廠區擬建用地環境噪聲現狀監測結果表明,廠界晝夜間噪聲符合《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的2類區標準。
2.3地下水環境質量現狀
2013年6月16日進行地下水水質的現狀監測,監測數據表明:各測點監測值均符合《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93)中Ⅲ類標準。
2.4評價海域水質質量現狀
監測結果表明,2013年4月18日(小潮期)評價海域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各測站均超過預定標準,2013年4月27日(大潮期)評價海域無機氮超標率92%、活性磷酸鹽超標率68%,除了上述無機氮、活性磷酸鹽超過各測站預定標準外,其他指標符合各測站的預定水質標準,各測站測值相對較低。
2.5評價海域沉積物質量現狀
2013年4月27日沉積物監測結果表明,所有監測指標測值均符合GB18668-2002《海洋沉積物質量》一類標準,表明海域沉積物質量良好。
2.6海洋生物質量現狀
在調查海區采集叫姑魚、褐藍子魚、紅蝦、赤蝦和紫蛤5種生物進行生物質量監測。紫蛤中銅、鉛、鋅、鎘、汞和砷含量符合國家生物質量一類標準,總鉻和石油烴含量符合國家生物質量二類標準。紅蝦和赤蝦各監測參數含量均符合《全國海島資源綜合調查簡明規程》中規定的相應標準值。叫姑魚和褐藍子魚中銅、鉛、鋅、鎘、汞含量均符合《全國海島資源綜合調查簡明規程》中規定的相應標準值。
2.7海洋生態現狀
(1)葉綠素a及初級生產力
春季調查結果表明:調查海域表層葉綠素a的平均值為2.10mg/m3,變化范圍介于0.83~3.80mg/m3之間;底層葉綠素a平均值為1.68mg/m3,變化范圍介于0.83~2.48 mg/m3之間。表層葉綠素a高于3.00mg/m3的相對高值區位于翔安沿岸的7號、13號、18號站,低于1.00mg/m3的相對低值區位于灣口的8號站。底層水柱葉綠素a的平均含量較之表層有所下降,總體分布趨勢基本一致。
春季調查海域初級生產力的平均值為168.7mgC/m2•d,變化范圍在40.9~340.4mgC/m2•d之間,高于250.0mgC/m2•d的相對高值區位于翔安沿岸的7號、13號、5號站,低于50.0mgC/m2•d的相對低值區位于灣口的8號站以及大嶝島附近的2號站。本次調查的初級生產力的分布總體上與葉綠素a的分布趨勢基本一致。
從調查海域90年代至今的歷史資料來看,本次調查葉綠素a和初級生產力與往年同時期相比下降明顯。分析表明,葉綠素a與溫度、鹽度和真光層深度等不存在顯著相關性,初級生產力與溫度和鹽度亦不存在顯著相關性,但與真光層深度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光照條件可能是影響初級生產力的重要因子。
(2)浮游植物
本調查區浮游植物種類不多,共記錄浮游植物2門22屬41種(類),硅藻主導型群落,有18屬36種(類),為浮游植物群落優勢種群的構成者,優勢種有中肋骨條藻、新月菱形藻、星臍圓篩藻。調查海區浮游植物密度總量平均為30.51×103cells/L,表底層密度在內測水域較大,底層密度在外側水域較大。調查區主要優勢種在水體表、底層集中為單一物種。中肋骨條藻密度極高。浮游植物群落結構指數表明物種不多,種類組成匱乏,優勢種單一,群落結構不穩定。
(3)浮游動物
本次調查已記錄到種的浮游動物共有56種,此外,還記錄了若干類階段性浮游幼蟲和底棲端足類等。種數百分比中以水母類和橈足類共占優勢,個體密度則以階段性浮游幼蟲最占優勢,其次是橈足類、毛顎類和水母類。優勢種有擬細淺室水母、肥胖箭蟲、真刺唇角水蚤、齒形海螢、精致真刺水蚤和百陶箭蟲。此外,雙生水母、瘦尾胸刺水蚤、細頸和平水母和球型側腕水母等個體密度也相對較大。
本區浮游動物總生物量(65.8~1221.5 mg/m3)和總個體密度(19.1~563.9 ind/m3)平面分布趨勢一致,量值均呈現從測區中部分別往東部和西部方向漸減的態勢。與2002年同期的調查結果相比,本次調查中浮游動物生物量均值(346.8mg/m3)和總個體密度均值(181.4 ind/m3)都明顯較低。
調查期間浮游動物物種多樣性指數H′(均值2.39)和均勻度J′(均值0.73)與2002年同期調查結果較為相近。
(4)魚卵、仔稚魚
本次調查共記錄浮性魚卵和仔稚魚21種(含未定種),主要種類為鯡科。調查期間本海區魚卵的平均數量為97.1 ind/100m3, 仔稚魚平均為12.1 ind/100m3。分布上,魚卵(1.3~206.9ind/100m3)高數量密集區分布在測區的西部和南部的灣口水域;仔稚魚(3.1~55.6nd/100m3) 以調查區西南部灣口水域豐度最高。
(5) 潮間帶底棲生物
4個潮間帶斷面共有生物7門80種。其中多毛類最多,有34種;其次是軟體動物,有27種,二者占總種數的76.3%,是構成廈門澳頭潮間帶生物的主要優勢類群。還有甲殼類12種、藻類2種、紐形動物2種、星蟲動物1種和脊索動物2種。
4個潮間帶斷面的平均總生物量為97.5 g/m2,平均總密度為728 ind/m2。
潮間帶生物的優勢種和主要種有:藻類腸滸苔;多毛類短鰓樹蟄蟲和不倒翁蟲;軟體動物凸殼肌蛤、光滑河籃蛤、菲律賓蛤仔、縊蟶、刀明櫻蛤、珠帶擬蟹守螺、粗糙濱螺和短擬沼螺等。
生物物種多樣性比較低。
(6)潮下帶大型底棲生物
本次調查所獲樣品,經初步鑒定共有大型底棲生物151種,以環節動物所占種類數最多,有80種,占總種數的53.0%;其次甲殼動物有37種,占24.5%,軟體動物有22種,占14.6%;棘皮動物和其他動物分別有4種和8種,分別占2.6%和5.3%。
底棲生物平均棲息密度達531個/m2。在平均總密度組成中,以環節動物居第一位,其平均密度達303個/m2,占平均總密度的57.1%;其次甲殼動物平均密度112個/m2,占21.1%。
底棲生物平均生物量為57.19g/m2。在平均總生物量組成中,以棘皮動物居第一位,其平均生物量達16.24g/m2,占平均總生物量的28.4%;其次是其他動物平均生物量為16.07/m2,占28.1%。
與周邊鄰近海域相比,本海域底棲生物物種比較豐富,多樣性指數處于較高水平;平均密度處于很高水平,平均生物量處于中等水平。
(7)游泳動物
本次調查共記錄游泳動物105種,隸屬于18目54科79屬,其中魚類13目34科45屬52種(軟骨魚類2種,硬骨魚類11目32科43屬50種),占49.52%。從適溫性上看,在52種魚類中,暖水性種有40種,占76.92%,暖溫性種有12種,占22.95%;從生態類型上看,底層魚類有34種,占65.38%,近底層魚類有14種,占26.92%,中上層魚類和巖礁魚類都只有2種,占3.85%。
調查區13個站位漁獲重量和尾數分別為165.80 kg、14036 ind.(換算成單位時間),平均每網漁獲量為12.75 kg/h,1078 ind/h。其中魚類平均每網5.94 kg/h、307 ind./h,甲殼類平均每網6.21 kg/h、749 ind./h,頭足類平均每網0.60 kg/h、24 ind./h。
根據相對資源密度估算公式,結果顯示,重量相對資源密度以魚類為最高,為129.30 kg/km2,其次為蟹類,為60.41 kg/km2,、頭足類、蝦類和蝦蛄類較少,為13.43 kg/km2、14.86 kg/km2和12.10 kg/km2;尾數相對資源密度以蟹類為最高,為6632 ind./km2,其次為魚類,為6310 ind./km2,其余依次為蝦類、蝦蛄類和頭足類?傊亓肯鄬Y源密度為230.10 kg/km2,總尾數相對資源密度為17368 ind./km2。
根據多樣性指數計算公式,調查站位游泳動物多樣性指數為:種類豐富度指數范圍D為2.18~4.11,平均3.14;均勻度指數J,范圍為0.66~0.84,平均0.75;種類多樣性指數H,范圍為2.02~2.92,平均2.56。數據表明,調查海域生物多樣性比較低。
(8)糞大腸菌群
將本次調查結果與相同季節鄰近的九龍江下游河口流域的調查結果進行比較,本海區糞大腸菌群的平均豐度明顯低于九龍江下游河口流域。本海域水質在1-3類海水水質達標率也高于九龍江下游河口流域;同時在生食貝類養殖水水質達標率也明顯高于九龍江下游河口海域。顯示本調查海區水質較九龍江下游河口流域的水質更好。
3. 環境影響預測分析初步結論
3.1水環境影響分析初步結論
(1)施工期
本項目施工期廢水主要來自施工人員的生活污水和建筑類施工廢水。根據預測,這兩部分污水的水量較小,再經統一收集處理后對周邊的環境產生影響較小。
(2)營運期
根據潮流場和污染物擴散的三維數值模擬計算結果,在澳頭排放口排放時,由于該排放口位于灣口,而且海域水深寬闊,水動力條件較好,在澳頭排放口排放污水量1.0×104m3/d,正常排放時,污水排放引起COD、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濃度增量均相對較小,是個比較理想的排放口。由于該排放口附近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的背景值均以超過第三類海水水質標準,已經沒有容量允許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的排放。因此在該排放口排放污水時注意除磷脫氮工藝的選擇,以減少氮磷排放造成的環境壓力。
3.2大氣環境影響分析初步結論
(1)施工期
施工期間,由于廠區路面開挖,水泥、砂石及棄土的運送,必然造成沿途的塵土飛揚,致使圍環境空氣中降塵和TSP的增加,使環境空氣質量在短期內下降。除此之外,施工過程的施工場地粉塵影響也是主要因素之一,施工場粉塵影響主要決定于起塵量和天氣條件,揚塵量與施工強度、土壤濕度、粒徑、風速、施工方法和施工管理、產塵控制措施有關。一般在風速大于3.0m/s時容易產生起塵揚塵,粉塵影響一般在下風向200m、上風向100m范圍。
(2)營運期
根據HJ2.2-2008《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大氣環境》推薦的估算模式(SCREEN3模型)對污水廠惡臭影響進行預測,預測計算結果表明,本工程建成后污水廠惡臭無組織排放中H2S最大地面濃度增量為0.02329μg/m3,最大占標率(Pmax)為0.23%,距污染源下風向132m處;NH3最大地面濃度增量為1.281μg/m3,最大占標率(Pmax)為0.64%,距污染源下風向132m處。預測結果表明,本工程建成后主要惡臭源經采取加蓋、惡臭氣體收集、生物濾池+活性炭吸附的除臭措施后排放臭氣對周圍大氣環境影響不大。
根據以上SCREEN3計算結果表明:
①不利工況下的無組織排放時,H2S和NH3在項目廠界的最大濃度均未超過GB18918-2002《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表5中的廠界排放限值(二級標準H2S 0.06 mg/m3,NH3 1.5 mg/m3)。
②不利工況下的無組織排放時,H2S和NH3產生濃度最大值均出現在下風向91m處,項目H2S無組織排放產生的最高濃度為0.0008 mg/m3,未出現超標點;NH3無組織排放產生的最高濃度為0.0427 mg/m3,未出現超標點。本項目廠外不需設大氣環境防護距離。
③按GB/T3840-91《制定地方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技術方法》中規定的方法來確定污水廠一期工程衛生防護距離,由于本次評價規模小,并且工程采取了高效的除臭措施,正常排放時源強小,經過公式計算出來的衛生防護距離為0。
3. 3聲環境影響分析初步結論
(1)施工期
GB12523-2011《建筑施工場界噪聲限值》的晝間噪聲限值為70dB,夜間的噪聲限值為55dB。根據預測,晝間施工機械噪聲施工場界達標距離約為40m,夜間施工場界施工機械噪聲達標距離約在150m以外。由于工程東南側有布厝村,要求施工場地選擇盡量遠離村莊,并且高噪聲機械施工應安排在晝間作業和采取施工時段避讓。
(2)營運期
根據污水廠平面布置和隔聲減噪特點,由噪聲影響預測計算知,污水廠一期工程建成后,晝夜東、西、南、北廠界噪聲均可符合《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的2類區標準。污水廠的設備噪聲對聲敏感目標的影響較小,廠界噪聲可符合《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中2類標準。
3. 4固體廢棄物環境影響分析
(1)施工期
本項目實施工期的主要固體廢物為施工人員生活垃圾及一些施工建筑垃圾等。建筑垃圾可由有資質的單位統一回收處理或再利用,其余固體廢棄物經收集后由市政統一處理,對環境基本不產生影響。
(2)營運期
本項目的固體廢物主要有柵渣、沉砂池沉淀的泥砂、生活垃圾和剩余生物污泥,前三類固廢可作一般的城市垃圾處理,對外環境影響不大。由于污泥成分的復雜,鑒于城市污水廠不斷產生的污泥進行衛生填埋將占用有限的土地資源以及衛生填埋一系列的限制條件,有關部門應成立專題對區域污水處理廠的污泥綜合利用進行規劃和研究,可以考慮污泥焚燒處理,從資源的綜合利用考慮,也可以考慮利用污泥進行制磚等。
污泥在運輸過程應避免跑、冒、灑、漏等二次污染,更不能在廠區內或其它地方隨意堆放,應有專人負責污泥的處置和管理工作,污泥的運輸處置應實施.“污水處理廠污泥轉運聯單制度”,對污泥的交接、運輸、處置過程留有記錄,落實各方責任,以防污泥處置過程的二次污染事件發生。
3. 5地下水環境影響分析
(1)施工期
本項目施工期產生的廢污水主要為施工人員生活污水及施工廢水等,而且產生量較小,這部分污水經統一收集處理后其對項目區的地下水環境影響很小。
(2)營運期
本污水廠正常運營時,對項目區的地下水環境影響相對較小。但是為了防止污水廠營運過程中污水滲入地下,污水廠還應在廠區及設備區采取必要防滲的措施。
3. 6 環境風險分析
污水廠的風險事故主要表現:污水廠進水濃度超過設計進水水質對污水處理工藝的沖擊,污泥膨脹、地震對構筑物的破壞、事故排放對受納水體環境的污染影響、電力故障、維修時人員H2S中毒等。但風險事故的預防著重在于加強管理,從設施建設、設備預留及制度保障上等來加以防范。污水處理廠應按規范配置風險防范設施,編制應急預案,并根據本報告書、安全評價提出的要求,做好風險防范。
4. 預防或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要點
4.1 確保污水廠正常運轉和尾水達標排放的環保措施
(1) 強制按設計要求對本工程污水匯水區進行截污。保證按規模收集污水量,形成正常運行的污水規模。為此,應強調廠外污水管網、泵站的建設應同時甚至先于污水廠的建設。
(2)對入網污水應有明確的接管要求。污水處理廠應根據有關環保法律法規、標準,制定入網污水管理辦法,對有毒有害重金屬廢水和對管道有腐蝕作用的酸堿廢水,應嚴格控制,并有相應的要求,以避免含重金屬等重污染物水質對污水廠生物處理工藝的沖擊,保證出水水質達標排放。
(3) 高度重視污水處理廠的運行管理。應建立污水處理廠運行管理的規章制度。規章制度中應包括崗位職責與監控措施。崗位原始記錄應作為規章制度管理的重要內容。有關“規章制度”列入“三同時”檢查的內容之一。
(4) 確保每天一次的設施運行分析頻率,以及時發現問題和糾正設施不正常運行的狀態,保證有分析數據控制下的設施正常運行條件,發揮污水處理廠良好的運行效益。沒有運行分析數據的盲目運行或較長時間才間段分析的運行,往往是污水處理設施不能正常運行的重要原因,這是應引起足夠重視的。
(5)加強排污口、排污管網及泵站的管理
①排污口、排污管網、泵站均應設立專門的工作崗位,專職管理,按班操作,并應有完善的崗位制度和詳細的操作規程,應有檢查考核責任制。確保排污口、排污管網、泵站正常發揮作用。
②排放管口處應設立明顯的警示標志,標明管口離岸距離,防止小船撞擊事故。并明確告知排放方式。
(6)本工程采用A2/O工藝,本身具有脫氮除磷功能,設計單位應根據出水水質總氮、氨氮、總磷、活性磷酸鹽指標要求,選擇好工藝設計參數,保證出水水質氮、磷指標能滿足GB18918-2002中一級B標準要求。
4.2 防范事故性排放的措施
(1)廠方應加強與環保主管部門的聯系,發現問題及時向環保部門匯報,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保證污水排放達到污水廠進水水質要求。
(2)在總進、出口處設置監測井,對進、出水水質進行在線監測,密切注意水質變化,并及時向廠部匯報;設置計量裝置,以確定處理水量。
(3) 建立一套民眾參與監督制度,民眾一旦發現事故排放而上報時,應給予獎勵。
(4)污水廠處理工藝設計參數以及處理設備選擇方面應留有余地,減少事故發生概率。
(5)確保電力的正常運用是防止事故排放的關鍵,廠方應建立一套用電安全措施,如自備發電機等。
4.3 減輕污水廠惡臭影響的環保措施
(1) 污水廠運轉過程產生的惡臭影響,經常是污水廠周圍居民投訴的熱點,由于本工程規模不大,并且工程各惡臭源構筑物擬采取封閉和生物除臭等措施,經計算無需衛生防護距離、大氣防護距離。但由于澳頭污水廠規劃規模較大,污水廠的建設應做遠期規劃,為了避免污水廠惡臭可能對周邊布厝村等的影響,廠界四周應留有一定寬度的綠化隔離帶,可建設抗污能力綜合值較大的喬木,如榕樹、芒果、麻楝、女貞等作為綠化防護帶;廠區內在主要臭氣發生源如曝氣沉砂池、污泥處理單元等四周加強綠化,可種植抗害性較強的喬灌木。
(2) 加強管理,定期清洗污泥脫水機,格柵截下的格柵及時清運。
(3) 運行調試階段培養污泥時選取臭氣濃度較低的營養物如啤酒糟等,不宜采用糞便,以減輕調試期惡臭對環境的影響。
(4) 污水廠各種池子停產修理時,池底積泥會暴露出來散發臭氣,應采取及時清除積泥的措施來防止臭氣的影響。
(5)為避免生物污泥惡臭對周圍居民的影響,污泥經脫水后,應按要求及時外運,不得在廠區隨意堆放。
(6)由于污水廠的建設與廠外諸多污水管網、污水泵站系統的建設是緊密相關的,整個污水系統的工程量大,牽涉的部門多,有關部門的用地規劃上,應充分考慮到污水廠近期建設和遠期發展的需要,對污水廠廠界外一定范圍的地塊進行規劃控制,在該規劃控制范圍內不得新建對環境質量要求較高的住宅、學校、醫院等設施。
(7)為避免除臭設施因故障或除臭設備檢修時臭氣未經處理外排,建議工程配備必要的應急除臭設備。
(8)污泥堆棚等污泥處理構筑物內可配套簡易的植物液噴灑裝置,污泥裝車后,先在污泥表面噴灑少量植物液,然后采用密閉車輛進行污泥運輸,盡可能減少臭氣散發。
(9)為避免污泥運輸過程對沿線村民造成影響,應盡量選擇交通流量少、道路兩側人口較少的運輸線路,運輸時段避開運輸高峰期。
(10)污水廠臭氣影響與污水廠管理水平有很大的關系,廠方在采取除臭措施后,也應足夠重視污水廠惡臭源日常管理,保證除臭設備正常運轉,污泥的及時處理等。
4.4 減輕噪聲環境影響的對策措施與建議
(1) 選擇低噪聲先進設備,降低設備噪聲排放強度,從源頭削減噪聲。
(2) 合理進行平面布置,加強廠區和廠界四周的綠化,提高其抑塵降噪功能和營造廠區綠化景觀。
(3) 根據噪聲設備的不同特點,對于主要噪聲源設消音、吸聲設施;機組設分離基礎和橡膠墊片減震(如水泵、污泥脫水機基礎設橡膠減振墊片);水泵吸水管和出水管上加設曲繞橡膠接頭;污水泵、污泥泵采用潛污泵等,減少噪聲影響。
(4)加強管理,在不影響機械設備正常運轉情況下,機房的門窗應緊閉,建議高噪聲設備的機房的門窗朝向廠區中部,減少廠界噪聲排放量。
4.5 固體廢棄物處置措施
(1) 污水處理廠格柵所過濾的柵渣與初沉池沉砂、生活垃圾及時清運,由環衛部門作相應處置。
(2)工程產生的固廢應由專人負責管理,對于污水處理過程產生的生物活性污泥,應根據GB18918-2002《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要求進行必要的處理。
(3)污水處理廠統一負責污泥銷售和運輸,統一配置污泥裝運車輛,運輸車輛應符合不灑、不漏的要求,在運輸過程中要加強管理,保持車輛完好,不使車子有漏孔,不得中途亂倒污泥,車輛裝載量要合適,不要超載,并盡量繞開鬧市區,以確保污泥運輸過程不發生二次污染。
(4)在污泥的消納出售方面,污水處理廠應與購方訂立購銷污泥“誰使用、誰負責、誰污染、誰賠償”的環保及環境衛生責任內容。應訂立服務承諾、服務方式、責任義務等協議,制定有關污泥進出登記、交接、運輸、制磚消納檢查、監控管理制度等,追蹤生物污泥的去向,以防止因管理上的脫節,造成污染轉嫁、遷移。
(5)廠方應隨時跟蹤污泥合理利用的信息和動向,擴大污泥綜合利用的途徑,使生物污泥得以無害化處理。
(6)根據《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及污染防治技術政策(試行)》(建城[2009]23號)相關規定“經濟較為發達的大中城市,可采用污泥焚燒工藝。鼓勵采用干化焚燒的聯用方式,提高污泥的熱能利用效率;鼓勵污泥焚燒廠與垃圾焚燒廠合建……”。污泥處理應優先考慮采用污泥焚燒的方法。
4.6 景觀綠化要求
隨著民眾環保意識的增強,污水廠惡臭影響問題越來越成為企業和居民之間產生糾紛的源由之一,要求污水廠建成后,要加強廠區景觀綠化建設,廠區四周尤其是靠近村莊的廠界內應留有一定寬度的綠化隔離帶,可選擇種植抗污能力綜合值較大的喬木。
廠區內有較大水面面積的曝氣沉砂池、初沉池、污泥處理系統等四周加強綠化,可種植抗害性較強的喬灌木。廠區綠化生態建設方案建議請園林設計部門設計后再實施。
要求污水廠一期工程建成后,整個廠區的綠化率須在30%以上。
5. 環境影響評價初步結論
廈門市澳頭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的建設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與廈門市環境功能區劃、福建省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福建省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2011-2020年以及福建省海洋環境保護規劃(2011-2020年)要求相符合。工程的建設對于改善區域環境質量,減少陸域污染物入海總量具有積極意義,工程施工期和營運期產生的環境污染在嚴格采取本報告提出的環保工程措施和風險防范與應急措施前提下是可以得到有效防治的,從環境保護角度考慮,本工程建設是可行的。
6. 聯系方式
建設單位:廈門水務集團有限公司
通訊地址:廈門市蓮前西路157號水務大廈
項目聯系人:楊工
電話:(0592)5907576-801
環評單位: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通訊地址:廈門市大學路178號 郵政編碼:361005
項目聯系人:陳工
電 話:0592-2195513
傳 真:0592-2195513
電子信箱:gzcy06@s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