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全文發布。《決定》多處提到“生態文明”,提出進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的“五位一體”體制改革,“生態環保”成為重要的改革議題之一。近日,中國水網針對《決定》內容進行了采訪,多位專家分別從環保角度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力度
環境保護是一種公益事業,屬于公共服務。政府是公共服務的主要責任體,政府應該在通過購買服務利好行業發展的同時盤活存量資產。
《決定》提出,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力度,加強中央政府宏觀調控職責和能力,加強地方政府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職責。
采購環境服務是面向效果付費
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總編、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所所長傅濤認為,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為環境產業帶來三大好處:一是政府可以把短期、大規模的一次性投入,轉化為長期、穩定的服務采購,解決政府資金短期投入不足的問題,引導更大規模的社會資金進入;二是采購環境服務是面向效果付費,使環保投入與環境效果的聯系更加緊密;三是有利于提高產業的專業化程度和效率。
政府應注意盤活“存量資產”
中國水協排水委員會主任、原北京排水集團總經理楊向平強調,污水處理、排水服務等本身是一種公益事業。為使其快速發展,首先政府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其次政府要給予真正可以持續發展的政策。楊向平認為,政府就是公共服務的主要責任體,政府應該在通過購買服務來推動行業發展的同時盤活存量資產。
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關鍵是定價,定價的前提是明晰產權。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給予自然資源以充分的價值是一種進步。
《決定》強調,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
應給予自然資源充分的價值
楊向平表示,認識到水也是一種資源以及資源化的價格調整是一種進步。水不僅是一種天然的、自然的資源,也是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應該給予其充分的價值。這一政策的出臺將會對未來水價的調整起到推動作用。
利用定價將自然資源資產化
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毅認為,此次全會提出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是生態文明領域的全新詞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關鍵是定價,定價的前提是明晰產權。三中全會的主基調是市場經濟,因此,利用定價將自然資源資產化是實現生態文明的關鍵舉措之一。
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
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不僅需要政府發揮良好的調節作用,還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從而營造一個正常的、規范的市場環境。
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建立和完善嚴格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獨立進行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建立陸海統籌的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
政府需做好協調工作
楊向平認為,在我國,環保部、建設部、發改委、水利部等等涉及環保的各個部門都在自己的職能范圍內畫圈。比如,污水處理以后產生的污泥和水等都是一種資源,但是農業部卻堅決不允許污泥進入土地,部門間工作的不協調,會阻礙環保工作的發展。要真正的解決問題,在環保市場化的同時,也不應過分將公共服務“推給社會”,政府必須要做好協調工作。通過政府監管、執法和協調才能夠營造一個正常的、規范的市場,在這樣的環境下,企業才能從中得到自我發展。
應該發揮市場配置這些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表示,管理體制有幾個方面:第一,我們還是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我們的管理體制不應該是一種行政性的、簡單的、命令式的管理體制。環境也是一種資源,水、大氣都是一種資源,這樣一種資源,我們應該發揮市場配置這些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所以,這是非常明確的,就是要減少政府的干預,讓市場來配置這些資源。
十八屆三中全會從頂層設計角度部署“生態文明”,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營造了良好的環境和空間。楊向平表示,政策對環保行業的支持和關注會給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還有待今后實際工作中對政策的更好落實,實踐出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