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是污水處理后的附屬品,是一種由有機殘片、細菌菌體、無機顆粒、膠體等組成的極其復雜的非均質體。目前,污水處理率逐年提高,污泥產生量增長迅速,但污泥的處理處置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我國的污泥處理處置之路走得異常坎坷。伴隨著環保標準愈加嚴苛,被填埋的命運將被改寫。即將爆發的污泥處理市場之下,是對低成本技術路線的探尋。
污泥處理作為污水處理的最后一個環節,自2007年才開始被人們所重視。2007年以前,絕大部分的工業以及市政污泥均被拉到垃圾填埋場填埋。然而,污泥中富集了污水中的污染物,含有大量的氮、磷等營養物質以及有機物、病毒微生物、寄生蟲卵、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如果不經有效處理處置,將對環境產生嚴重的危害。
國內的污水處理在十幾年的成長期中,已完成了從設施建設向運營市場的轉變。至2010年,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廠達2840座;2013年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已有3600余座。這些處理廠的年處理污水量能達到344億立方米。而每處理1萬噸污水就會產生5噸污泥,也就是說344億立方米的污水大概能產生兩千萬噸污泥。
如此巨大的產量逼迫污水處理廠盡快找到處理污泥的方法。但是,在2007年以前,全國各地對污泥的處置方式均為拋棄或堆農家肥,其中以拋棄居多。而隨著土地資源的減少,填埋污泥所需的代價也越來越高,再加上環保意識的增強,煤礦、發電廠等工業工廠以及市政水處理廠不得不開辟一條新的技術路線,對日益高產的污泥進行減量及再利用處理。
作為污水處理的末端環節,因為行業長久以來的“重水輕泥”,相關政策不足,污泥處理處置相對發展滯后、技術研發力度不足。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表示,任何一家污水處理廠都知道隨處排放污泥的危害,之所以明知故犯,就在于這個行業沒有污泥處理的相關操作規程及強制性監管措施,只頒布了一些行業標準。但是,僅有標準遠遠不足以支持一個行業的產業化程度,因為要實現一個行業的市場化,不僅需要企業自律,更需要他律。
在企業掙扎如何引進技術與把握市場機會的同時,政府部門也逐漸開始意識到解決污泥問題的重要性。“十二五”開局之年,國家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污泥處理處置工作組織實施示范項目的通知》,其中要求各地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污泥處理處置工作。此外,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15年,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要達到70%左右。
有媒體認為,行業各方未達成共識,一些技術缺乏成功應用案例,是當前污泥處理處置發展受阻的重要原因。污泥最好的處置方式,是在污水處理的末端建設處理裝置。在污水處理技術和規范較成熟的國家,一般建污水處理廠的同時會建污泥處理裝置。通過脫水、發酵等工藝,污泥也可以產生沼氣、變成有機肥等。目前國內污泥處理,有干化焚燒、好氧堆肥等許多種技術路線,在不同的地區都有實踐。
但是,“污泥處理存在一定技術問題,但更重要的是成本問題,根據不同的處理技術,每處理1噸污泥需要的資金從100多元至800多元不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介紹。污泥處理處置的“缺錢”,不僅體現在投資規劃,還體現在日常具體的處理費用上。雖然污水處理部門對污泥的處理全權負責,它們的經費卻無法涵蓋污泥處理的所有開支。
進入“十二五”以來,越來越多的污泥污染及處置不當問題被曝光,“南京江心洲污泥偷排”、“北排污泥事件”為各地污泥處理敲響警鐘。研究認為,未來兩到三年,將是污泥問題的集中爆發年,處理處置市場將快速形成。
業內研究認為,污泥處理本身就是一個投資高、回報慢的行業,相關投資、回報政策的缺失對有意加入這個行業的資本擁有者來講,猶如面對一堵高墻,根本不知道墻內的市場到底是怎樣的,進來的也是“摸著石頭過河”。
誠然,這是由行業和市場現狀決定的,隨著制度、技術及投資環境日趨成熟,相信中國的污泥處理行業也會像水處理一樣得到快速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每一個有心致力于污泥處理的環保企業,都應當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