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批7個區域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中的5個碳交易試點市場在2013年這個被業界稱為碳市場“元年”中已陸續啟動,“碳排放權交易”進入實際交易階段。但是,碳排放權交易畢竟在國內屬于新生事物。2014年,碳排放權交易在擁有廣闊前景和巨大機遇的同時,也面臨挑戰與困難,建立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全國性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步入關鍵期
為落實我國2020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建立完善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這是中國政府首次在國家級正式文件中提出建立中國國內碳市場。“十二五規劃”對碳排放交易成為一種機制特別關注,這將有助于中國達到其國內的目標:到2020年,碳濃度(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碳排放量)將較2005年碳濃度水平減少40%至50%。
2013年12月26日,天津市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當天,天津市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共完成協議交易5筆,成交量4.5萬噸,交易額125萬元。2013年12月19日,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市,當天共完成7筆交易,成交120029噸碳排放配額。全國7個碳交易試點啟動過半,有消息稱,湖北、重慶將在2014年啟動碳交易市場。
目前我國碳排放交易進入了實際操作階段,但對于如何建立全國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場,我國還沒有明確的路徑,這就需要在2014年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實際運行中總結經驗。2014年,我國政府會在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過程中的技術標準、宏觀目標等方面發布一些政策。而更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比如市場交易準則、交易規范等,還需要地方政府根據國家的宏觀政策與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制定與發布。
碳交易盈利模式尚在探索
目前,碳排放交易制度已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政策工具,它同時也是環境公共治理框架的一部分。碳交易簡單來說,就是合同的一方通過支付另一方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買方可以將購得的減排額用于減緩溫室效應從而實現其減排的目標。其交易市場被稱為碳市場。
當前,由于能源結構優化、新能源技術被大量采用,同一減排量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企業之間存在著不同的成本,這就形成了價格差,也為碳交易提供了市場空間。根據測算,過去4年間,全球碳交易市場規模達每年500億歐元,到2020年,全球碳交易總額有望達到3.5萬億美元,并將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場。
隨著我國的碳排放交易進入實際操作階段,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會加入到碳排放交易中來。整個碳排放金融的市場規模并不會有巨大的增長,但活躍度將會有很大提升。盡管國家只批準了7省市試點,但是其他省市進行碳排放權交易嘗試的大門也并未關閉。一些地方即使沒有列入國家碳交易試點的范圍,也可以在省內進行碳排放交易。業內專家表示,只有各省先行先試,未來才能在全國統一的市場建成后,進行跨省以及全國大范圍的交易。透過碳排放交易的“市場版圖”可以看到,碳排放交易不僅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潛力,還能夠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促進節能減排的倒逼機制。
雖然目前國內碳交易量規模有限,但是巨大的減排空間和碳交易具有的獨特金融屬性和強制性,將使其越來越受到社會各方的關注。從國外發展碳交易的經驗來看,這是一種綜合減排成本較低的市場手段。可以肯定地說,隨著國家開發碳交易進程的逐步深入,碳交易將成為我國環境保護的重要推手,國內碳交易市場潛力十分巨大。
“目前國家層面正在部署開展建立全國碳交易市場。”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孫翠華表示,世界銀行支持中國開展全國碳交易市場建設,目前項目已經確立,正在招標。現在正在研究設定全國的碳排放總量,同時研究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在總量控制基礎上確定全國的碳交易總量。據了解到,業內人士普遍看好即將建立的全國碳交易市場。這一體系一旦建立,將有望讓全國的碳金融真正流動起來。
盡管中國的碳排放交易起步相對較晚,但“中國隊”正在跑步入場。隨著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版圖”的逐步擴大,中國碳排放交易市場漸行漸近,綠金時代,就此開啟。
企業準備好了嗎?
2013年被看作中國碳交易“元年”,隨著碳交易體系的逐步完善,2014年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到試點之中。在碳交易市場中,碳排放信息將不再是秘密而成商機,溫室氣體排放權可換來“綠金”。可是面對碳交易當前,中國企業真的準備好了嗎?
從總體上看,我國企業參與碳交易的積極性明顯不高,“春眠不覺曉”的企業不在少數。部分企業認為當前的排放數據核查僅僅是為了響應政府號召,沒有充分意識到碳交易作為節能減排重要的無形之手,對行業發展影響將會越來越大。也有企業覺得目前自己的排放數據在行業中排名尚可,距離排放額度還有一些距離,結果在等待中失掉了碳交易的商機。還有一些企業雖然認識到碳交易的重要性和緊迫感,但是缺乏相關知識,不知道如何分享碳交易蛋糕。
不可否認的是,碳交易、碳信息這樣的概念在國內還是新生事物,許多企業的“碳意識”還有點弱,未能在管理上予以足夠重視。此前就有媒體就報道過,在深圳、北京等開始碳交易試點工作中,有關政府工作人員就遭遇過開展碳核查時難以找到企業對接部門、對接人的情況。
政府在碳交易體系建立和維護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政府對碳排放實施配額管理,向參與碳交易的企業分配年度碳排放配額。節能減排的壓力傳導到企業后,企業可通過市場購入或售出實際排放不足或多余的配額。業內專家解釋說,政府要進行碳排放配額分配,最基礎的一步是要了解企業有多少配額可以用來交易。因此,優質的排放數據披露對設置一個有效的總量目標非常重要。通常摸清排放數據和界定可交易的配額離不開“核算—報告—審查”這幾步。參與交易的企業要負責核算其碳排放,并向監管者報告核算結果,核算結果還需通過第三方驗證機構的審核。但顯然,大部分中國企業未認識到碳排放數據核查應是企業管理的有機部分。專家建議,中國政府應推動企業盡早開始對排放源數據的收集核算,并建立排放匯報體系。
有專家還發現,企業在關注碳信息等綠色環保議題方面極易按行業“扎堆”。比如一個行業如果排名前幾位的旗艦企業都在積極應對碳盤查,就會對整個行業產生顯著影響,甚至生發新的競爭規則;反之,如果某行業旗艦企業漠視碳核查,那么即便有的中小企業意欲有所作為,但也很難形成行業主流聲音。
隨著碳排放權交易進入到實際操作階段,參與碳排放交易已經成為企業必須去做的事情。一些排放量比較大的企業,會面臨碳排放的限制,這會讓企業更加積極地研究交易規則,并且關注自身的碳資產,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也會相應提高。
個人也能掘金碳市場
此外,每個普通人與碳交易、碳金融的聯系也將愈加緊密。值得關注的是,在已經開啟碳排放權交易的5個試點城市中,深圳和天津都以不同形式允許個人直接參與碳交易,上海目前也在考慮制定個人參與碳交易的相關規則,這些可能代表了今后我國碳交易的一種發展趨勢。
當然,除直接去交易所開戶炒“碳”,普通市民也可以購買一些專業金融機構設計的與碳排放權相關的金融產品,從而降低直接參與碳交易的潛在風險。目前,多家金融機構都在計劃設計推出適于個人購買的碳金融產品,這也是建立統一碳交易市場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