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中國不能從美國的成功中學到什么,也能從美國的失敗中學到一些東西。”蘇解放在本次分享會的一開始,簡要介紹了APA,之后沒有直接講美國的成功規劃經驗,也沒有去回顧現代規劃理論的興替,而是就中美國情和發展階段做了一番對比:
在上面這張PPT中,左上為深圳,右上為芝加哥;左下為北京,右下為紐約。蘇解放點評道:中美兩國在城市外觀上,相似點很多。
上面這張PPT的內容,大家已經比較熟悉了,說的分別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浪費土地、空氣污染、水污染、拆除古建筑等問題,另在場所有人比較驚訝的是下面一張PPT:
左圖是美國遭遇嚴重污染的河流(蘇解放補充道:1960年代,美國克利夫蘭市凱霍加河竟然因為油污污染,著起大火!河水都能著火,可見美國的環境污染也曾嚴重到什么程度。)中圖是“卡特里娜”颶風后的新奧爾良,其中白色建筑是當地的抽水泵站(從中可以看出這個城市規劃之糟糕);右圖不是北京,而是80年代的芝加哥,在場的聽眾以為是1880年代,不料蘇解放特意補充強調:“1980年代”。
在上述比較的基礎上,蘇解放列出了美國城市規劃的五條失敗教訓:
在承認中美共性的基礎上,蘇解放希望中國盡量少犯美國人歷史上的錯誤,也希望萬科在開展業務時,貫徹綠色建筑理念。
接下來是分享會的主要內容:美國規劃的六條大成功經驗。
第一條是發展公共交通,城市規劃者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城市首先意味著人的聚集,而非建筑的聚集,而城市交通要服務的也是人,而非車。發展公共交通是應對城市規模擴張的優先選擇。
蘇先生在這一節反復強調的一個概念是“以公交為導向的發展”(英語: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 TOD),他舉了上面華盛頓的例子,左圖中的紅圈處開有地鐵口,所以人和建筑就向優質交通資源處匯集;右圖中間的綠線是交通干線,城市也依此干線對稱分布。
第二條是城市中心區應采用高密度路網。如下面這張是曼哈頓,左面列出了這種結構有益于商業活力的五個特點:
雖然浦東號稱中國的曼哈頓,但蘇先生指出,這只是表面上的像,在路網規劃和商業模式上完全不同:
上面這張PPT里,浦東和曼哈頓的天際線雖然很像,但是如果你深入到它們的路網里,就會發現,前者仍然是“郊區型商業”(蘇先生指出,左下圖最右邊是金茂大廈的門,但被停車場擋著,行人根本沒法走進去),而后者是“都市型商業”。
第三條是營造城市綠色空間。
這里蘇先生以紐約為例,上圖中右下方大面積的綠色為中央公園,城市中心區采用方便行人而不是汽車的高密度路網(可以比較北京的情況)。
第四條是保護歷史傳統。蘇先生指出,光保護單個歷史建筑是不夠的,城市規劃必須保護城市的肌理(urban fabric),如華盛頓的“城市肌理”就是這樣的:
第五條成功經驗是完善的土地規劃管理法規。比如下圖,是芝加哥的天際線:
但需要注意:這不是芝加哥城的全部,而只是它受法規保護的一小部分(約1平方公里)。看看這張俯視圖,你就明白了:
最后一條是所謂“綠色基礎設施”,蘇先生為了解釋這個概念,用了一張PPT做對比:
左圖中的水泥河渠屬于“灰色基礎設施”,它是強加給自然的一種管理方式;右圖中石頭壘成的人行道不僅排水效果好,而且還利用綠色植物吸收積水,看上去也賞心悅目,屬于“綠色基礎設施”的案例。綠色基礎設施主要針對水資源,其三大關鍵詞是:減速、貯存、滲濾。
綠色基礎設施使用不當的最著名例子是新奧爾良,上面左圖中,新奧爾良的大部分居民區位于低于海平面的藍色區域,存在巨大隱患,而1932至2000年間,大規模水利工程破壞了當地的濕地系統(橙色),從而使這座城市失去了洪水屏障,最終導致了右圖水淹全城的慘劇。
蘇先生是個中國通,交談中不時冒出幾句漢語,他對中國的情況也相當了解,比如他列出的中國“短視規劃”之風:
最后,他對未來的中國城市規劃提出了中肯的意見:
來源:萬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