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環保部近日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按照環保部的改革思路,最終將建立起“從再生產全過程著手,形成從山頂到海洋、從天上到地下的所有污染物嚴格監管制度和一體化污染防治管理模式”。毋庸置疑的是,由環保部門對“陸海空天”的污染物進行統一監管,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即便環保部門承擔起環境監管的總責,在當前處于環境高風險期的中國,要想切實推進環境保護工作,建設生態文明,公眾的積極參與必不可少,甚至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近日來,關于新一輪“大部制改革”的消息甚囂塵上。消息稱,根據生態系統的整體性而確定的“環保大部制”改革正在穩步推進,根據這一框架,環保部將實行獨立而統一的環境監管,建立起陸海統籌的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
外界為何熱議“環保大部制”改革?目前,我國的環保職能各自為政:污染防治職能分散在海洋、漁政、公安、交通等部門;資源保護職能分散在礦產、林業、農業、水利等部門;綜合調控管理職能分散在發改委、財政、國土等部門。
“由于職能交叉,造成執法主體和監測力量分散,環保領域多頭執法問題突出。”周生賢說。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中提出,要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目前,國家已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下設經濟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專項小組。在近年來水污染、重金屬污染、霧霾圍城等環境問題頻發的背景下,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的改革已是箭在弦上,統一協調環境監管與執法職能已成重中之重。由此看來,“環保大部制”的出臺,或在遲早之間。
毋庸置疑的是,由環保部門對“陸海空天”的污染物進行統一監管,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周生賢日前表示,生態系統的整體性決定了生態保護修復和污染防治必須打破區域界限,統籌陸地與海洋保護,把海洋環境保護與陸源污染防治結合起來,控制陸源污染,提高海洋污染防治綜合能力,抓好森林、濕地、海洋等重要生態系統的保護修復,促進流域、沿海陸域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良性互動。
環保部門若能“擴權”,對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確是“美事一樁”。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即便環保部門承擔起環境監管的總責,在當前處于環境高風險期的中國,要想切實推進環境保護工作,建設生態文明,公眾的積極參與必不可少,甚至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多年來,地方環保部門在環境監管和執法過程中的弱勢狀況一直存在,一方面是一些大型企業在地方上的強勢,導致了環保問題屢禁不止,一方面是地方環保部門在執法過程中受制于當地政府,嚴厲執法難度較大。
污染事件頻發,環保工作承壓,責任很重而權力較小,往往陷于難堪境地。如當前的改革所設想的,應當將土地、水利、林業、海洋等部門所兼負的環保職能剝離出去,統歸環保部負責,將環境監管權力進一步上收,以“大環保”的管理體制來重構不同部門的職能體系,并在環保與相關部門之間建立利益協調機制,以實現改革的平穩推進。
因此,在強調環保部“擴權”的同時,更應大力宣揚公眾參與生態與環保的重要性,扶持環保組織的發展,提高社會各界環保意識,讓更多的公眾參與進來,而這,才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最有效途徑。
公眾參與是推動世界環境保護運動發展的重要力量,它極大地推進了環保事業的發展。從世界范圍來看,各國都已認識到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公眾參與環保意識的高低,公眾參與環保水平的高低,是體現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文明程度的標志之一。廣泛動員公民參與環保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