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水網研究院制作完成的《中國水業發展展望——面向未來五年的水業戰略地圖》(2014試行版)將在2014(第十二屆)水業戰略論壇上隆重發布。該地圖嘗試描繪了五年后中國水業市場的產業格局,即中國水業一百零八將(上市公司)可能的出處,旨在為各界進行的水業產業分析和戰略規劃制定提供參考。
出“圖”背景
在政策與資本的雙重推動以及社會對環境與資源問題的廣泛關注下,中國水業正進入以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驅動的深層次變革期。
中國水網研究院認為,影響未來五年中國水業市場的兩大標尺為無害化和資源化,以無害化為主導。目前,水業市場中無害化服務的比重為90%,資源化開發的比重為10%。預計五年后,無害化的趨勢是高標準,比重將接近70%,資源化開發的比重加大為30%。
在無害化拓寬、資源化深化雙重標尺推動下,影響未來五年中國水業市場發展的四大外部因素已逐步清晰:因素一,公共服務政策取舍。無害化與資源化均會牽涉到政府公共政策的走向,影響水業服務外部條件的設定,這些政策包括政府公共服務采購的支付力度、公共服務覆蓋的范圍及公共服務標準,以及為資源化所設定的補貼等。因素二,技術進步。在以無害化為主導的公共服務中,資本和市場占據主導,技術權重相對低;但在以資源化為主導的延伸服務中,技術創新將成為主導,其權重將會逐漸超過資本權重。因素三,財稅政策。財稅政策取向以及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在事權和財權上的劃分,會影響到各級政府在水務重資產配置里的權重,從而影響重資產水務企業的市場份額,也影響到輕資產水務公司在運營服務市場的預期。因素四,社會化因素。公眾和消費者已成為影響環境服務需求總量和需求進度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單純由政府決定公共服務需求的時代已經終結。
未來五年環境產業戰略全景圖
中國水網研究院預測,五年后,中國環境產業可能有240家上市公司,其中水務產業領域108家。
在《2013中國水業白皮書:半年度環保產業政策及市場分析》中,中國水網研究院指出,環境企業的發展呈現三大趨勢:重資產型環境投資集團的規模化、屬地型專業化服務環境企業的綜合化及高速成長的創新型企業的專業化。2014年,外部環境的變化進一步推動了水業改革的深化,十八屆三中全會及“兩會”精神促進了公共服務采購的強化與擴大,環境信息公開促進了社會化監督,“官員終身問責制”使監管更加趨嚴,環保壓力加大,產業精細化、專業化分工愈加明顯。
在此形勢下,中國水網研究院認為,由重資產型環境投資集團、屬地型專業化服務環境企業及細分領域領跑企業為代表的三大方陣態勢更加明朗。重資產型環境投資集團將進一步擴大規模,誕生一批資產總規模達到500億到1000億之間的企業集團;在區域環境綜合服務集團中,沿著強區域特征、環境綜合服務的引領者、合同環境服務的突破者的成長途徑,將產生20家走向資本市場的優秀企業;在最具行業發展活力的細分領域領跑者中,呈現出民營企業占主導、在各細分領域領跑企業占據60%的市場規模、以EPC或設備為主導、以技術為核心的產業特征,這類企業最有可能走向國際市場。
在三類方陣中都包含了哪些代表性企業?他們的產業特征是什么?核心競爭力在哪里?3月28日19:00-21:00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的2014(第十二屆)水業戰略論壇暨E20俱樂部總裁專場報告會上將有重點論述,欲知詳情,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