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媒體報道,香港特區政府正與廣東省商議新一輪東江水價,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撰文指,廣東省其他富裕城市對東江水需求日增,加上天文臺預料香港會出現極端干旱天氣,香港不應過分依賴東江水,而海水化淡技術發展迅速,每立方米水生產成本40年間由35元(港幣,下同)降至現時12元,雖仍高于現時東江水的約8元,大致上已可接受,他強調香港不應臨渴掘井,長遠應以海水化淡成為香港重要水源。
港府與廣東省將于今年內簽訂未來3年的東江水協議,外界預料人民幣幣值過去3年升幅顯著,東江水價亦會隨之增加。曾俊華昨日透過網志表示,香港不應過分依賴東江水,應該負責任地探索其他新的水源,應對未來供水的挑戰,其中海水化淡的逆滲透技術近年迅速發展,每立方米的水成本價已由上世紀70年代中期的35元,下降至現時的約12元。對比現時東江水價的每立方米水價約8元,曾俊華承認海水化淡水價略高,但大致可以接受,未來科技發展亦會令海水化淡成本進一步減少。
曾俊華解釋,目前東江水占香港供水來源七至八成,但廣東省如河源、惠州、東莞和深圳等日漸富裕的城市,對東江水需求日益增加,加上天文臺臺長早前亦預計香港于本世紀仍會出現極端干旱天氣,而在一一年,香港集水區收集到的水量僅為香港多年平均集水量的三成半。曾俊華續指,香港缺乏淡水資源,但三面環海,海水資源無限,香港不應臨渴掘井,應興建海水化淡廠可提供一個不受氣候變化影響的穩定水源,使海水化淡長遠成為一個重要的水源。
水務署料于明年初完成將軍澳海水化淡廠的策劃和勘查研究,檢視興建海水化淡廠和相關食水輸送設施的可能性和成本效益,并完成初步設計、策劃和制定實施策略和時間表,該廠可望于2020年投產,運作初期年產5千萬立方米食水,相等于全港食水用量的半成,廠房的年產量可進一步擴建至9千萬立方米。
根據國際海水化淡協會的資料,一二年全球約有1.6萬個海水化淡設施,總日產量超過7千萬立方米,分布在內地、新加坡、澳洲、中東、美國、西班牙等地,當中約六成以上采用逆滲透技術。而香港上一座屯門樂安排海水化淡廠于1975年啟用,采用高溈蒸餾技術,由于燃料漲價導致產水成本過高,最終于1982年停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