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立雅,這個世界頂級水務巨頭,在中國市場南征北戰“圈地”17年,近日卻因為中國蘭州自來水苯超標事件頻頻被媒體所關注。昨日(4月13日)蘭州威立雅水務集團公司宣傳部長田華強的一句“我們(威立雅)沒有權力停水”將本來漸漸在此事件中淡化的威立雅,再次推上了風口浪尖。至此,叱咤世界水務的威立雅,在中國“東游記”中觸礁。
蘭州苯超標72小時回顧
蘭州苯超標72小時回顧
4月10日17時,威立雅出廠水苯含量高達118微克/升。發現水異常后,該公司又連續3次對水質進行了檢測,每次間隔2個多小時。
11日凌晨5時,經過先后4次水質檢測,威立雅公司最終確認4號自流溝第二水廠入水口及第二水廠出水口自來水苯含量嚴重超標,并報告蘭州市政府。
11日11時,自來水廠控制閥開啟,4號自流溝的水被切斷,不再供水。
11日下午,在蘭州市召開的有關會議上,蘭州威立雅水務集團董事長姚昕的解釋是“用來填充自流溝之間的沉降縫被污染物溶解,導致污染物進入到自流溝。
12日上午,蘭州市在西固區召開會議,此次蘭州水污染事故處理領導小組成員、蘭州市副市長嚴志堅通報稱:“經取樣分析調查排摸,自來水苯超標,來自連接自來水公司一分廠至二分廠之間的4號自流溝,這條溝長約3公里,建于上世紀50年代,全程封閉,沿途沒有排污口,但是與周邊的部分化工企業的管線有交叉,從自流溝下方穿過后,對此有影響。”
13日,有關方面公布了最新調查結果,中國石油天然氣公司蘭州石化分公司的管道泄漏污染了供水企業的自流溝,最終造成了蘭州自來水苯超標。
蘭州水污染事件 威立雅的十七年陣痛
威立雅在華總共簽署了投資及運營13個項目,期中蘭州水務項目簽署于2007年
自“十一五”規劃以來,中國政府對水利建設的投資逐年加大,引得諸多,國際水務集團注資中國水務。使得中國水務市場中悄悄刮起了一股外資風潮,國有企業改制陸續啟動,各地政府通過招商爭奪外資項目空前激烈。以威立雅、中法水務為代表的“洋水務”角逐的“香餑餑”。其中威立雅,可以說獨占鰲頭,中國多半水務都由其占據。自1997年,威立雅水務贏得了在華的第一份合同——天津凌莊水廠改擴建與20年特許經營合同。算來,威立雅水務已經在華17年之久。其在華總共簽署了投資及運營13個項目,期中蘭州水務項目簽署于2007年。
多年來,威立雅參與包括制水、配送、和客戶服務在內的全面水務服務,這也是中國第一次允許一家非官方的商業運營商全面接管市政水務。
應該說,威立雅在中國也走了一些彎路。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威立雅即通過其工程分公司OTV—KRUGER進入中國,1997年6月,威立雅獲得了天津凌莊水處理廠的改造項目和20年的經營權。但隨即在天津的項目上,威立雅被政府告知,新公司成立以后,不能把原企業的富余人員推向社會。加上一些其他的政策因素,1999年之后,整整3年,威立雅在中國的業務停滯不前,竟然連一個像樣的項目都沒有做成。
因此,威立雅后來提出要走DBO的模式,而此前,威立雅在國內合作的只有兩種模式:一種是與當地市政企業合作,由中方控股;另一種是BOT模式,由威立雅建設水廠,投入運營后轉給當地水務企業經營。威立雅中國公司高管明確表示,“我們希望從水源開始,到城市水網的建設管理,一直到水表,都由威立雅來做。”
現實給威立雅提供了機會。一個水務項目通常都可以分為前期投資和后期運營兩個階段。威立雅四兩撥千斤的秘訣也就在于盡量避開投資階段,直接進入運營。事實上,威立雅也只是復制了其在歐洲的成功經驗。在歐洲,水務項目的運作已經十分具體化。通常,投資會由國家、地區政府以及社區作為主導,同時吸收部分民營資本,而項目建成后的運營則交給威立雅這樣的專業運營商。像威立雅這樣的專業運營公司,它的核心競爭力也的確在于后期的運營而非前期的投資,例如它每年會投入5億美元用于水處理方面的研發。
現實也讓威立雅出現了失誤。我相信,蘭州水污染事件不僅是中國水務史上的“瘡疤”,也將是威立雅水務史上的一個“陣痛”。
僅就本次蘭州自來水苯污染事件而言,雖然根源在于中石油管道泄漏,但蘭州市自來水的唯一供給方蘭州威立雅水務集團公司無疑存在過錯。按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院長馬中的說法,不管污染的來源如何,不管是否已經檢驗到,只要是“被污染的水流出水廠,說明水廠本身就存在問題。”在通報時間上,盡管威立雅再三宣稱檢測苯比較復雜,需要花費時間。但從10日17點首次發現出廠水苯含量高達118微克/升,到11日早5點才確認第二水廠出水口自來水苯含量嚴重超標,并報告蘭州市政府,已經過去了12個小時(按政府說法則是早7點才接到報告)——很難認為這是對市民健康負責任的做法。最后,有消息稱隸屬威立雅的自流溝“年久失修”,常年“超期服役”,一直沒有改造,如果屬實,那么顯然威立雅要負上相當的責任。(以上言論摘自騰訊網)
威立雅:是羊還是狼 中石油:中槍還是躺槍
威立雅:是羊還是狼
蘭州市4月13日下午17時20分,召開了該市自來水苯超標事故發生之后的第二次新聞發布會。通報稱,根據對蘭石化化肥廠、乙烯廠、橡膠廠、石油化工廠的生產裝置和污水系統排查,其化肥廠苯胺生產裝置、合成氨、尿素裝置和硝酸裝置于2013年下半年起陸續停產至今;丙烯酸、乙烯、芳烴裝置及污水預處理系統運行正常,未發現物料及產品泄漏現象;生產區域內雨排井、化污系統水封井未發現物料泄漏現象,消防井內發現有少量飄油。
通報稱,從4月11日下午3時開始,事故調查組在原蘭化公司250萬噸/年煉油裝置(現芳烴裝置西罐區)對面區域、即威立雅水務公司自流溝兩側開挖了12個探坑,從坑內發現大量含油污水,累計抽排含油污水約800噸。4月12日,又擴大開挖區域,開挖了14個探坑,對坑內含油污水進行了采樣。
4月11日,蘭州曝出自來水苯超標事件。前來參加這次事件調查工作的王金生(北京師范大學水科學研究院教授、國家環境應急專家組成員)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蘭州自來水從黃河取水,蘭州威立雅水務(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第一水廠到第二水廠有一條長約3公里的自流溝,與黃河一樣都是從西往東流,自流溝的南邊是蘭州石化。經查閱資料發現,這家企業在上世紀80年代曾發生過一些泄漏事故,一些有機物質滲到地下,隨著地下水從高往低運動。而自流溝埋深四五米,且處于地下水下游,阻擋了地下水的運動,在自流溝一側形成了地下水滯留區,初步判斷是滯留區內含苯的地下水進入到了自流溝。
然而,自流溝為何現在才出現苯污染?王金生解釋說,自流溝是水泥結構,每隔一段有一條收縮縫,自流溝的設計壽期到了以后,收縮縫老化,滯留區的含苯地下水通過收縮縫進入自流溝,進而污染到水質。王金生表示,現已在自流溝附近地下約一米深處發現污水污油,但其成分還需做進一步測試。之前,蘭州市環保部門認為蘭州石化一條管道發生泄漏,污染了自流溝的4號線,導致了苯超標。
客觀地說,蘭州市政府在這起水危機事件中,對于后續的供水安排以及相關的信息發布,都沒有讓公眾感到不滿。只是從威立雅水務公司發現到政府公布最終花了超過18個小時,讓很多當地民眾充滿了憤怒,因為在這18個小時里,到底有多少蘭州市居民喝了苯含量嚴重超標的自來水,并沒有一個精確的數字。作為全球三大水務企業,法國威立雅來頭不小,但近年在中國卻連爆違規丑聞。2007年的青島,2013年的浦東、海口等威立雅水企,都曾發生過水污染事件。這意味著作為公共品的自來水,一旦出現問題,企業與政府如何更快地公布信息,也就成了一個不可繞過的問題。既然有兩個主體,彼此間如何協調,如何將溝通成本降到最低,也就成為二者共同的挑戰。此次蘭州自來水苯含量嚴重超標事件,無論企業還是政府,在信息公開的速度上都遠未達到公眾要求,這也使得蘭州市當地領導鄭重表示“未瞞報”的聲音,顯得有些文不對題。
面對日益高漲的“洋水務,滾出中國”言論,小編想說:“威立雅,你得來的‘水務巨頭’稱呼容易么?”中國水務的17年東游記,路漫漫其修遠兮,威立雅你還是上下而求索吧。當下的中國沒有滿清時代的腐朽——全盤否定“洋水務”,也不會“崇洋媚外”。我們會更理性的看待事件,我們希望得到威立雅的,“取其精華,去其糟泊”,亡羊補牢,時未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