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
與煙霧的戰斗中,北京將獲得權力,關閉工廠并懲罰官員。外界期待已久的《環境保護法》修訂有望于今年晚些時候完成,這將令環保部獲得更大權力來挑戰污染者。
香港《南華早報》4月15日文章,原題:在與煙霧的戰斗中,北京將獲得權力,關閉工廠并懲罰官員。外界期待已久的《環境保護法》修訂有望于今年晚些時候完成,這將令環保部獲得更大權力來挑戰污染者。
據參與修訂的學者透露,盡管一些細節仍在討論中,但在環境優先于經濟的原則上已達成一致并將寫入法律。參與修訂的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曹明德說:“把環保作為根本原則是一個重大改變。”
這部法律25年來的首次改變將給北京治污戰爭以法律支持,并把去年作出的“放棄數十年來一貫執行的不計代價優先實現經濟增長的模式”承諾正式化。但曹警告,官僚部門間的討價還價可能導致一些措施最終無法實施。
由于并未被賦予合法權力,環保部門通常要通過一次性全國檢查行動來點名批評污染者,與地方法院和警察機構達成協議確保懲罰措施得以執行。修訂后的環保法將令環保部能采取更強力的懲罰措施。曹說:“(過去)環保部只能罰款……如今我們可關停污染企業。”未來,污染企業將不能再像此前那樣,一次性繳納罰款后繼續污染。
曹說,最終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可能會設定“生態紅線”,劃定特定保護區,污染企業不得進入。還建議將地方官員的考評與污染問題掛鉤,逃避監測體系的污染者將被處以刑事懲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國環境法律專家阿列克斯·王說:“有關透明度的規定或許是最為積極的舉措。這包括要求污染者披露實時污染數據等。”他認為中國治污戰爭的最終勝利并不取決于象征性的新法,而取決于對地方政府強制實行的具體目標和準則。
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