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狀況公報》近日公布。距離上一次全國性的環保產業調查,已時隔7年。期間,環保產業發展內外環境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目前,環保產業體量如何?發展水平高低?是否能擔當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重任?更重要的是,此次調查為將來產業發展方向的明確、產業政策的調整提供了哪些依據?這是業界普遍關注的問題。
而圍繞調查本身,業界也積累了不少問題。比如為何2011年的調查結果,2014年公布?除了公報,此次調查還有哪些成果?將來是否有可能建立常態化的產業調查統計機制……
為此,《產業周刊》推出特別報道,邀請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相關負責人就上述問題進行了詳盡而深入的回答,也歡迎讀者參與到討論中來。
“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呈現快速發展態勢,產業總體規模顯著擴大、產業結構深刻調整,產業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日前完成的2011年全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基本情況調查不僅摸清了家底,指出了問題,還為今后發展方向、重點以及政策制定等提供了參考。
正處于產業成長期
發展速度顯著,環保產品和服務分布與經濟發展空間分布具有較高的吻合度,已經初步形成“沿海發展帶”和“沿江發展軸”
調查數據顯示,與2004年相比,2011年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的從業單位增加了104.9%,從業人數增加了100.3%,營業收入增加了572.6%,營業利潤增加了605.0%,出口合同額增加了439.3%。
2011年,我國環境保護產品生產、環境保護服務、資源循環利用產品生產、環境友好產品生產的從業人員人均營業收入以及從業單位平均收入均較2004年增長兩倍以上。
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呈現出產品品種增加、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政策逐漸完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市場需求不斷擴大的產業特征,對照產業所處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特征,結合龔柏茲擬合曲線法,判斷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正處于產業生命周期的成長期。
在區域分布方面,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但具有高度的區域集中度。50%以上的營業收入集中來自于排名前5名的省(市、區),僅有2%~6%來自排名最后的12個省(市、區)。
環保產品和服務分布與我國的經濟發展空間分布具有較高的吻合度,已經初步形成“一帶一軸”的總體分布特征,即以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大核心區域聚集發展的環保產業“沿海發展帶”和東起上海沿長江至四川等中部省份的環保產業“沿江發展軸”。
這位負責人分析稱,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發達的地區多屬于經濟發達地區,是改革開放前沿,人口密集,加工企業密集,工業化程度高,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快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突出,環境容量有限,公眾環境意識較高,環境管理要求相對嚴格,有效地刺激了環境保護產品和服務市場需求。而且,這些地區具有良好的資金基礎和靈活的政策措施,在人力資源、技術開發轉化方面也具有明顯優勢,推動環保產業潛在的市場需求形成了現實市場。
技術水平和競爭力顯著提升
環保產品采標率提高,認證數量大大增長,出口合同額持續快速增長,國際競爭力加強
科技標準司相關負責人表示,《2011年全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中有3組數據反映了環保產業的技術水平。
第一組是環保產品的標準采用情況。納入本次調查的5827項環境保護產品采標率達91.7%。其中,采用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和其他標準的比例分別為37.4%、25.4%、23.4%和5.4%。
與2004年相比,環境保護產品的采標率提高了0.6個百分點,表明我國環境保護產品的加工制造日益規范,標準化水平穩步提升。
第二組是環境保護產品的認證情況。近年來,隨著國家環境保護產品標準化工作的推進和環保產品認證制度的實施,通過國家有關認證機構認證的環保產品的數量有了大幅的增長,2011年通過國家級認證的環保產品數量比2004年增長了11.7倍。
第三組數據是出口貿易情況。與2004年調查結果相比,我國環境保護產品出口合同額從1.9億美元增加到20.4億美元,增長了9.7倍,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40.4%。
環境保護服務出口合同額從0.7億美元增加到4.3億美元,增長了5.1倍,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9.6%。而資源循環利用產品出口合同額從11.3億美元增加到32.2億美元,增長了1.8倍,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6.1%。
這位負責人指出,這些領域出口合同額的增長,反映出我國在這些領域國際競爭力的加強。尤其是環境保護產品出口的迅猛增長,表明我國環境保護產品的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都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在國際市場上已經具有一定競爭力。
還遠不足以成為經濟支柱
環保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有限,全社會治理污染的投入水平依然偏低
這位負責人表示,我國環保產業具備3個典型特征:第一,環保產業是污染治理責任逼迫性產業,沒有污染治理的責任就沒有污染治理的壓力,也沒有環保產業發展的動力;第二,環保產業是排污企業依賴性產業,排污企業難以依靠自身力量解決問題,需要環保產業協助來治理污染;第三,中國的環保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有限。
根據《公報》,2011年,我國環保產品生產和環保服務的從業單位約1.3萬家,營業收入3700億元,從業單位的年平均營業收入僅為285萬元。
在《“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涉及到的幾個領域中,2011年,我國環境保護產品、環境保護服務、資源循環利用產品的營業收入占同期GDP比重分別為0.42%、0.36%和1.48%(三者加和為2.26%)。2004年,這3個數字分別是0.21%,0.17%和 1.74%(三者加和為2.12%)。2011年,環境保護產品和環境保護服務營業收入占同期GDP比重不足1%,還遠不足以被稱為經濟支柱。
“這反映出全社會治理污染的投入水平仍然偏低。要保障經濟健康發展,環保產品和環保服務仍有很大的發展潛力。”這位負責人說。
由于環保產業的特殊性,其中一些領域是能夠做大做強的,但一些領域就必須做專做精而不是追求大。比如,袋除塵領域的濾料生產,國內頂尖的袋除塵企業也就做到3億元~4億元的銷售收入,濾料企業就更小了。再以工業廢水處理為例,印染、皮革、制藥、電鍍等各領域廢水有很大不同,再加上我國各地自然條件差異對工藝的限制,使得工業廢水治理等領域的企業很難向做大的方向發展,他們更適合走專、精、特、新的路子。
但除部分適合企業專、精發展的領域外,大部分領域的行業集中度明顯偏低,大型骨干企業數量仍偏少,行業企業散而弱的狀況仍未得到根本性改變。
同時,我國環保產業的市場化程度還有待提高。調查發現,我國污染治理設施及環境保護運營與管理收入主要來自于水污染防治與固體廢物處理領域。其中,水污染防治運營與管理占71.5%,固體廢物處理處置運營與管理占22.4%。另外,結合有關數據推算,我國水污染治理設施中,市政污水處理市場化率已經超過80%,而工業污水處理市場化率僅為10%左右。這表明,還有很多領域市場化程度還很弱。
產業深化發展還缺什么?
不缺技術,缺企業社會責任;不缺標準法規,缺地方政府對標準和法規的執行到位;不缺資金缺機制
談到我國環保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這位負責人這樣概括:不缺技術,缺企業社會責任;不缺標準法規,缺地方政府對標準和法規的執行到位;不缺資金缺機制。
在很多領域,我國并不缺乏污染防治技術。比如,脫硫除塵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但對于排污企業來講,脫硫設施每停止運行一天,企業就能省下幾萬元的電費。“在排污處罰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由于缺乏社會責任感,企業即使能夠獲得污染防治技術,也根本不予使用,能排一天算一天,能賺一點是一點。”
目前,國內已經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標準體系,但執行不到位的問題一直未能解決。一是選擇性執行,對于國家要考核的污染物排放指標,地方政府認真抓,但對其他指標要求就不執行。
甚至有的地方政府把執行環保標準視為阻礙地方經濟發展的絆腳石。比如,我國鋼鐵企業大多是違法建設,賺取的都是犧牲環境獲得的利益。如果要真正執行環保標準,就需要對生產工藝進行改造,進行精細化管理,生產1噸鋼要額外增加成本100元。而目前,我國1噸鋼的利潤甚至都不夠購買1瓶礦泉水。因此,一些地方政府根本就不執行環保標準。目前,我國有70%的鋼鐵企業連修訂之前的老排放標準都無法達到。
這位負責人表示,在資金方面,社會上有充足的資本愿意投向環保產業,但是環保市場并沒有充分釋放,很多污染治理設施還在政府直接控制下,寧可成本高、效率低、效果差也要用自己人做,而不交給市場。如何找到合適的發展機制,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數據
與2004年相比,2011年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增速:
從業單位增加104.9%,年均增長10.8%;
從業人數增加100.3%,年平均增長速度10.4% ;
營業收入增加572.6%,年平均增長速度31.3%;
營業利潤增加605.0%,年平均增長速度32.2% ;
出口合同額增加439.3%,年平均增長速度27.2%。
2011年,環保產品生產、服務、資源循環利用產品生產、環境友好產品生產的從業人員人均營業收入以及從業單位平均收入均較2004年增長兩倍以上。
我國環境保護產品、環境保護服務、資源循環利用產品的營業收入占同期GDP比重分別為0.42%、0.36%和1.48%(三者加和為2.26%)。
2011年,環保產品和服務營業收入占同期GDP比重不足1%,還遠不足以被稱為經濟支柱。
我國水污染治理設施中,市政污水處理市場化率已經超過80%,而工業污水處理市場化率僅為10%左右。